福州鼓楼区军门社区:党建引活水 浇灌文明花(党建引领社区文化活动)

东南网7月1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通讯员 林宇熙)盛夏时节,行走在福州鼓楼区安泰河畔的军门社区,街巷整洁有序,路人亲和友善,处处和谐温馨。13日,福建日报长篇通讯《山海情怀 赤子初心》刊发后,在军门社区引起热烈反响。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军门社区调研时,对社区工作提出了“三个如何”: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总书记提的‘三个如何’,始终是我们社区工作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军门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林丹说,“我们要继续深化‘135’社区党建工作,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更好地服务群众。”

党建给力,社区绽放文明花

“昔日纸褙军门前,今日文明一枝花。”站在这副对联前,已在军门社区工作了40多年的林丹感慨万千:1991年初,刚刚成立的军门居委会党支部,在褙着报纸的木板房中办公,条件艰苦;1995年4月,社区党支部有了500多平方米的“根据地”,习近平同志前来调研时,这副对联脱口而出;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到军门社区调研,对社区以党建创新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20多年间,军门社区完成华丽蜕变:硬件条件大为改善,服务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幸福感、获得感全面提升。这不仅得益于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也得益于军门社区以党建为引领对社区管理的不懈探索。

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工作十分重要。2012年以来,军门社区率先探索的“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在福州全市推广,在更便捷地服务社区百姓、促进社会平安和谐、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35”党建工作模式,找到了社区工作的三个关键——谁来领导、如何组织、怎么服务,通过强化社区党组织这一核心,健全“社区工作者、党员、志愿者”三支队伍,完善“共同参与组织、民主管理监督、基本建设保障、长效服务群众、党建责任落实”五项机制,全面提升社区党建科学化水平。

“一位党员一面旗,一个支部一盏灯。”在“135”党建工作模式引领下,军门社区党委共有党员219名,下辖6个支部,18个党小组,实现组织架构全覆盖,社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社区工作难题迎刃而解。

最令林丹印象深刻的是从2012年启动的景观改造工程。当时,作为福州市首批景观改造工程落地社区,军门社区有很多旧居民楼的柴火间需要拆除,改建成居民急需的停车位,但一些居民反对。

“遇到难题怎么办?还是要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林丹说,社区党委首先发动党员拆除自家柴火间,为社区居民带了头。同时,号召党员、志愿者、社区工作者等各支队伍积极入户宣传、讲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获得理解和支持,在2015年顺利完成景观改造工程。

“邻睦风亦暖,家和人自康。”多年来,正因为有了党建的核心引领,军门社区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等140多项荣誉。

服务贴心,居民满怀幸福感

“连午休的床铺都有,真的太方便、太贴心了,可以待一整天,老人聚在一起玩也很热闹。”每天一早,95岁高龄的社区居民卢希炯和84岁的老伴,都会准时到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报到”。他的两个儿子分别在新加坡与美国,一年才回来一次。在照料中心,不仅环境干净舒适,有丰富的午餐和专业的护理人员,还有十几个“老伙伴”,所以老卢赞不绝口。

今年5月,军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投入使用,该中心采用“公建民营”模式,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对接管理,为辖区老人提供涵盖机构照料、社区照护、居家护理的综合性服务,受到老年人赞许。

“军门社区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指示要求,以服务居民群众为根本出发点,在‘一老一少一普’建设中走在前列,当好居民群众的贴心人。”林丹说。

“一老”,以居家养老服务站为依托,成立托老所,配备5名专(兼)职助老员,推行24小时服务,接纳60岁以上空巢、独居、孤寡老人,提供多项服务,每天安排医生党员志愿者免费接诊,保证老人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就医。

“一少”,创办福州市第一家公办小学生托管中心——“阳光朵朵”托管中心,采取午托、中晚托等形式,设围棋、书法、珠心算等兴趣班,让孩子们放学后有去处,切实解决了双职工家庭接送孩子的后顾之忧。此外,社区还开办了“四点钟学校”,成立青少年科普工作室,先后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百余次,累计受教育青少年数万人次。

“一普”,社区发动共建单位开展文化科普晚会、科普教育宣传等活动,并与省内多所高校协商合作,实现大学人才资源与社区创新发展的互补与双赢,借助大学生们新的观念和方法,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坚持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建设,社会组织服务群众,我们尽可能将资源、服务和管理力量向基层倾斜,努力为基层组织建设构建一套有权、有人、有财的支撑体系。”福州市委常委、鼓楼区委书记薛侃说。

目前,鼓楼区69个社区党组织党建项目均纳入财政列支,各社区综合服务场所面积在全市率先全部达500平方米,并实现居家养老、“四点钟学校”、文化普及等服务设施社区全覆盖。今年,全区各街镇都将以公建民营方式建设五星级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

治理创新,培育和美新家园

在军门社区工作服务站一层大厅,人社、民政、党建、卫计、综治窗口一应俱全,家住津泰新村的周依伯前来咨询养老金问题,工作人员认真倾听、做好笔记,立即打电话联系相关部门,周依伯满意而回。

翻看“数字鼓楼”APP,7月4日,居民陈先生反映,“织缎巷内有一部电动三轮车半夜运沙土,影响休息”。处理解决情况一栏写着,“诉求件所提及情况为安泰中心路面整治工人运输沙土,已与工地负责人联系,要求其施工时避开居民休息时间,避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

桩桩有落实,件件有回音,是军门社区居民困难诉求的回应常态。军门社区依托“数字福建”建设发展起来的网格化管理与“数字鼓楼”APP,让社区管理有条不紊,群众表达诉求渠道畅通。网格化工作开展以来,军门社区已解决1万多件居民群众反映的民生问题。

“2014年11月,总书记在调研时提出有关社区治理的普遍性问题,让我们很受启发。”林丹说,社区党委专门开会,讨论还有哪些不足以及如何改进。“林丹党代表工作室”在全市率先成立,帮助协调解决疑难问题,在政府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

在此基础上,军门社区持续深化兼职委员制度,扩大了社区居民民主议事协商领域和民主监督范围,将“为民作主”转化为“让民作主”,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

如今,兼职委员已成为军门社区服务群众的重要力量。每年“拗九节”,军门社区要为老人们煮1000多碗“拗九粥”;每年除夕夜,社区要给空巢独居老人和坚守岗位的保安、清洁工办5桌年夜饭。然而,社区里的烹饪条件无法满足这些需求。解决这一难题的,正是一位兼职委员的牵线搭桥——他所在的单位食堂虽然没做早餐,但“拗九节”当天一早,食堂员工提前上班帮助熬粥;到了除夕夜,员工们又加班帮助做好年夜饭,让社区群众心里十分温暖。

“社区治理创新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林丹表示,军门社区将不断提升社区服务规范化、均衡化水平,努力实现“爱在社区、美在社区、乐在社区、安在社区、和在社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6月29日 上午9:04
下一篇 2023年6月29日 上午9: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