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丨做“四有科研”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四有科技是什么)

本文素材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智库丨做“四有科研”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四有科技是什么)

图片来源/新华社

核心思想

高校要自觉适应“三位一体”协调推进的新要求,准确把握科技创新面临的新形势,自觉履行自主科技使命,“庆科研”开展“四个”转变科研组织范式和模式,以科技创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黄鑫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统筹部署规划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三位一体”,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等学校是“三个第一”的重要交汇点、“三大战略”的重要交汇点。它们是基础研究的主前沿、科技创新的源泉、创新人才的储备库。要自觉对标“三位一体”,协调推进。新要求,准确把握科技创新面临的新形势,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使命,以“四个坚持”开展“四个科研”,利用科研范式变革科研机构和典范,用高水平的科技服务中国式创新和现代化。

坚持“问题驱动”,有组织地开展科学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推动科研人员前进的引擎。问题激发好奇心并为研究指明方向。同样,科学研究也需要严谨的组织和系统的方法来识别重要的科学问题,以确保研究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现阶段,高校组织科研的重要目的是坚持“四个导向”,立足学校学科优势,最大限度集中和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原创性、领先性的科学技术和成果。技术研究。助力我国实现科技创新。从跟随到跟随、引领的战略转型,体现了其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的价值。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组织科学研究,必须坚持“撑空、立地、育人、惠民”的理念,与以下三者建立联系。

一是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却在积极推动中国科技“脱钩”、“断绝联系”、“阻断流动”,在大国竞争日益激烈、以争夺科技为核心的背景下在高新技术领域,我国科技发展面临外部压力。随着环境变得更大、更复杂,维护技术安全和发展的挑战逐渐加大。高校科研人员必须紧跟国家发展全局、国家安全和产业前沿的迫切需要。要从国家的迫切需要和长远需要出发,在“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解决新的科学问题,提出新的科学问题。理念、理论、方法,开辟新领域、新方向。高校要依托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先进科学中心和综合研究平台等高能科研平台,集聚高素质创新人才,承担国家重大科学和技术工程任务。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重大攻关问题。科技需求直接解决重大社会问题,在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中发挥积极作用,牢牢掌握科技创新特别是核技术研发的主动权,支撑高水平的科技需求。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

二是满足地方发展需求,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大学要主动对接当地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联系,将地方需求与学校力所能及的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地方面临的实际问题,引导地方转型。的科技成果。高校要积极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共建研究院,联合研究。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要求地方科技项目“亮榜、带头”。

三是满足学科建设需要,服务学校转型和现代化建设。高校要优化学科分工,聚焦世界科学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夯实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学科基础。要打破传统的以学院、学科为基础的科研组织体系,克服单打独斗、资源分散的弊端,积极培育和建立新型研发机构,着力解决跨学科、跨学科科研团队组建困难的问题。高校以加强科研组织为重点。指导和支持。大学可以利用新一代数字技术,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建设虚拟教研空间或虚拟研究团队。虚拟团队可以打破学科和组织的界限,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创造跨学科、跨大学、跨学校的协作。

现代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高校要着力构建结构合理、衔接有序的人才体系,注重领军科技人才和青年骨干人才的发展。领军人才是特定领域研究的“脊梁”,要鼓励他们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培养其学术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青年骨干是科技创新最有活力、最有潜力的力量,要培育成长沃土,支持他们发挥引领作用。

问题牵引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有组织的科学研究是问题牵引的保障。科研人员只有将解决问题与组织科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科学道路上稳步前进,为推动科学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坚持“质量第一”,开展高水平科研

科学研究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力量,质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石,是保证成果可靠性、可信性、可转化性的关键要素。 “高水平科学研究”泛指创新性强、影响力大、应用价值广泛的科学研究。这个阶段最重要的特征是“直立”。 “顶天”就是满足国家重点需求,“土地”就是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重要表现是凝练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科学问题和现实问题,深入探讨问题的本质和内涵。深入了解“卡脖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工程原理。

高校要实现高水平科研,必须牢记“质量第一”的理念,解决当前突出的三个问题:一是重解读、轻原创。他们早已习惯于跟随、模仿或解释别人的理论,不敢大胆。探索国外研究未涵盖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缺乏原创动力,停留在较低水平,缺乏原创性成果。二是重论文不重转化。由于评价体系等原因,高校科技工作者相对重视论文发表,忽视发明专利申请。科技成果转化对经济贡献率较低。三是重数量轻质量。长期以来,社会和大学更多关注的是选题数量、论文数量和经费,而相对忽视了成果的质量。虽然我国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但被世界公认的重大一流成果所占比重较小。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坚持正确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创新科技成果评价方法,科学建立科技成果评价标准,完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激发科研人员创造力和积极性,促进高新技术研发。质量和水平结果的输出。科技成果评价要坚持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避免指标单一、量化标准、结果功利的局面,彻底改变以往追求短期、快速见效的局面。 ,强调数量而非质量,强调论文而非转化。基础研究成果评价重点关注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有必要放弃“根据出版物对文章进行评级”或简单应用收录数、引用率等数据的做法。对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评价重点是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过程中对重要技术问题的实际贡献,以及工业应用的实际效果;对于智库研究,评价重点应该是是否纳入党和政府决策、意见建议是否转化为政策以及实施效果等。

基础研究通常面临难度大、风险高、周期长等问题。高校要采取措施,为基础研究人员提供稳定的经费支持和保障。建议建立长效低频评估机制,建立同行评价机制,创造相对宽松的科研环境,减少对基础研究工作的干扰,理解和容忍失败,鼓励科研人员乐于参与在“冷板凳”上深耕基本原理,勇敢进入“无人区”探索前沿,努力“十年磨一剑”。采取“晋升或离开”方式招收青年​​博士的高校,应为从事基础研究的青年博士提供充足的种子资金和实验资源,并适当延长考核期限。坚持“研究应用”,开展有效的科学研究

“有效的科学研究”是指能够产生实质性、有意义的科学研究成果,并对学术界和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研究工作。其重要特点是研究成果能够“落地、有效”并得到有效解决。把现实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转化才能实现现实经济社会效益。 “科研应用”主要是指将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现实社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它强调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成果的应用和转化。 “研究应用”是高校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大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推动有效的科学研究。

一是推动产学界深度融合。把行业应用作为科研创新的主战场,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研究院、研发中心等平台,引导学校科研团队针对行业痛点和技术进行针对性研究。技术业务问题。选拔优秀青年博士到企业工作临时培训,帮助企业研究技术需求,对接高校研发团队帮助“解决问题”,或者选拔多名教师进行联合科研,与企业研发团队进行“以“混合”方式,研究“建立人才双向共赢、多方共赢的机制,即“校企工作”或“企业工作、大学研发”。按照成本补偿和非营利性原则,探索建立高校实验室和企业研发领域设施设备相互共享、开放的机制。好处。

二是推动绩效转移转化。高等学校应当设立专门负责技术转移的部门或者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负责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转化。专业的技术转移服务可以帮助教师和研究人员寻找商业化机会、进行市场调研、寻找合作伙伴等。建立科技成果捕捉动态机制,跟踪突破性科技成果或衍生成果和挖掘,动态更新清单技术转让和性能转化。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科研人员积极参与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科研成果转化奖励制度,提供知识产权收益分享机制,鼓励教师加大投入技术转让的时间和精力。对具有转化潜力的成果提供持续的研发或转化支持。通过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培养技术经纪人或技术管理人员队伍,增设技术经纪人职称,拓宽人才转型发展渠道。

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是保护创新的最佳途径,保证科研成果的独立性和合法性,为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基础和保障。高校应当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制定明确的知识产权政策,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提供综合服务。通过举办知识产权保护专题讲座和专业宣讲,强化科研团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鼓励科研人员、教师和科研团队积极申请专利,对已获得专利的科研成果采取保密措施。尚未获得专利或商业化。 ,防止未经授权的披露和使用。根据学科特点和研究专长,可在重点领域进行知识产权布局,通过资源追踪、技术梳理、预评估、早期孵化等方式培育优质专利。

坚持“科研育人”,做支持科研的事

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两大重要职能。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制约。高校科学研究的本质是教育性的,这是高校科学研究区别于科研院所科学研究的核心点。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作用,充分发挥科学研究的育人功能。 “科研育人”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高校要采取措施促进科教融合,推动科学研究与人才发展相向而行。支持教育、促进人才发展的科学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推动和加强。

一是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引导和鼓励教师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立即转化为案例、实验、讲义、教案等教学资源,将现代科学的最新发展引入课堂并向学生传播,解决跟不上的问题融入传统教育内容,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邀请领域专家按重点类别开设前沿课程(讲座),向学生介绍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信息、5G通信等新兴技术的最新发展。鼓励和支持教师编写既满足教育需要又反映学科最先进知识的教材。加大课程中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打造一大批体现科教融合、学科交叉的一流校级课程,促进科研效益转化为教育效益。最大范围。

二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加强对大学生的科普教育,鼓励科研教师开展科普教育活动,依托大学生科协、社科联等科技社团,开设开拓性横向论坛,需要科研团队定期回顾最新成果,交流研究成果,营造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创新学习,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亲身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建立科研项目负责人与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接的引导体系。每个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负责人将指导至少1-2个学生团队开展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研究。

三是资助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加大各级各类科研平台特别是科研实验室的开放共享,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原创性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建立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制度,督促和鼓励各级各类研究项目 科研项目负责人对研究任务进行分解,通过设立子课题吸引和资助优秀学生参与研究,或者科研助理支持学生参与研究尽早在项目、团队和实验室中,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机会。

总之,高校应协调好科研和教学工作,有效引导部分教师克服重科研、轻教学的偏见,调整科研工作的价值取向和目标,思考提高教育水平和技能。 。教师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把“科学研究对教育效果的反馈”作为高校科研工作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建立科研支持教育的机制,实现科研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的角度强调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这一重要论述,凸显了党在教育、科技、人才等领域系统性、全面性、深远的战略思考。高校要准确把握新判断赋予高等教育的新使命,领会新征程上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开展系统研究和科学规划,领会创新发展的理念和思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推动学校科研工作适应和引领新常态,通过积极有效的科研组织管理,激发教师科研潜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系统,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工作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湖南工商大学校长)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果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请获得许可并注明来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链接

●关注丨“出海”的车企:有风景,也有风浪

资本市场丨转向高质量增长加快医药上市公司转型步伐

●时代评论丨加快高强度创新驱动发展和高效科研投入

●解读丨冲刺四季度 稳外贸稳外资需找准政策着力点

●市内消息丨二手房目标价政策调整对房地产市场影响有多大?

导演制片人丨王辉 王成宜

制片人丨李辟光 王宇 刘伟民

主编丨毛景辉 编辑丨姜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侵权,谣言或其它问题请联系删除。最后,大家对于这个事件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18日 上午9:41
下一篇 2024年4月18日 上午9:5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