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首次对公立幼儿园实施了公共拨款,并计划在2024年前将公立幼儿园的人均公共拨款提升到600元。这意味着什么?这对幼儿园的发展和儿童的成长有何影响?
一、我国公立幼儿园面临的两难困境
公立幼儿园的运营和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它们的优势是能够为更多的家庭提供普惠、高质、低费的学前教育服务,满足社会的广泛需求。但是,公立幼儿园的发展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挑战。
我国公立幼儿园投资不足,资金来源不稳定;2018年,我国学前教育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比例仅为4.80%,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到了2022年,这一比例将达到10.83%,体现了有关部门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改进。
目前,公立幼儿园的资金来源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没有一个以成本为依据的人均公共资金和人均财政拨款的标准,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各级政府的资金责任划分。在我国,与城镇相比,农村地区的幼儿园经费投入水平明显偏低。
同时,快速增长的公立幼儿园在人员配置上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由于存在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很多公立幼儿园没有编制,或者师资力量不均衡。这不仅使公立幼儿园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经费保障,而且还会影响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稳定。
在编与非在编教师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工资差距,“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严重打击了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导致非在编教师的职业发展效能感、职业价值感和尊严感都较低,而且工作流动性也较高。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公立幼儿园正面临着诸如办学机构支持不足、经营压力大、机构编制和师资力量缺乏等问题。幼儿园数量出现“断崖式”下降,有些倒闭、转租、转卖或者停办。
二、确定公立幼儿园的人均公共支出水平
公立幼儿园是指以国家出资为主或者全部出资的幼儿园。在我国,公立幼儿园作为一种重要的学前教育机构,在我国学前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2023年数据显示,我国托管机构总数为29.48万个,较前一年减少了5万个以上。在未来两年内,我国将增加36万个公立幼儿园的学位。
公立幼儿园的公共资金包括:教学用品、设备、图书资料、水电煤气等能源费用、维修费用、卫生防疫费用等。财政拨款将按人均水平分配到各幼儿园,并由幼儿园自主管理。
《意见》由国家教育部等十一部委联合发布,首次对公立幼儿园的人均公共支出进行了规范,并计划在2024年前将公立幼儿园的人均公共支出提升至600元。这是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对公立幼儿园的公共资金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也是一项深化学前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和完善的重大创新。
二、为什么要把公立幼儿园的人均公共支出定清楚
公立幼儿园人均公共支出的确定,对促进学前教育的优质、普惠发展,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促进教育公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有利于保证公立幼儿园的正常运行,保障资金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过去,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准则,各地区公立幼儿园公共经费的使用程度参差不齐,有些地区甚至没有明确的资金来源和使用方式,导致公立幼儿园资金紧张、运营困难。
现在已经有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水平,各级政府要根据这个基础水平对公立幼儿园进行资金分配,确保它们可以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和高质量的服务。
通过对公立幼儿园人均公共支出的界定,推动了公立幼儿园的改革和发展,提高了公立幼儿园的服务质量和水准。《意见》提出,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合理增加公立幼儿园的人均公共支出,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公立幼儿园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公立幼儿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方面的投入。
这将帮助公立幼儿园从原来单一的功能转变为多元化、综合化、智能化的方向,为孩子和家长提供更加便捷、舒适、安全的教育服务。
同时,对于缩小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幼儿园的发展差距,提高幼儿园的整体水平,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幼儿园的发展还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等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投入的不合理或不足。
《意见》明确提出,中央财政将以“保教经费”为主要内容,优先用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民办普惠性幼儿园的建设,并对符合标准的“保教一体化”机构给予补助。这有助于缩小不同区域、不同性质的幼儿园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差异,提升学前教育的普及率,促进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
总之,教育部首次对公立幼儿园实施了公共拨款,并计划在2024年前将公立幼儿园的人均公共拨款提升到600元。这是深化学前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和完善的重大创新,对促进学前教育的优质、普惠发展,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希望这项措施可以早日落实,从而在国家层面上建立一个统一、规范、有效的公立幼儿园资金保障制度,让数以百万计的儿童和家长受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