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堡垒 聚民心 强根基!清镇市犀牛村探索乡村振兴新路调查报告之党建篇

最近,一则“新闻”在清镇市卫城镇犀牛村传播开来:村里的“刺头”曹远富变了。曾经,曹远富很让村干部“头疼”,不管村里安排什么事情,他都要唱反调。现在的他一反常态,村里搞农村“五治”、流转土地、建农机合作社,他都是积极的参与者。类似曹远富这样发生变化的村民,在犀牛村还有不少。

“曹远富们”的变化,源于犀牛村“两委”服务意识和能力的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提升。用有38年党龄的老党员张忠全的话说,“现在的党支部,一天忙着建基地、发展项目,让村民增加收入得实惠,做的都是合老百姓心的事情,他们的工作大家肯定支持配合。”

犀牛村三面环山、土地贫瘠,受自然条件限制,曾是一个靠天吃饭的农业村。加之村党组织软弱涣散,干群矛盾较深,村民之间也不团结,一度成为远近闻名的软弱涣散“空壳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丹记得,2021年,村“两委”新班子走马上任时,村集体的账面上, 每年只有400元的出租鱼塘的租金和2000元的林场承包费。“这点收入,连维持村里的基本运转都不够,哪里还谈得上发展。”面对窘境,林丹当时夜不成寐。

面对困难,林丹和新的村“两委”成员迎难而上。问计于民谋发展,是林丹和同事的“第一招”。走访老党员、老干部,听发展的建议;村里在外面办企业、做生意、开挖掘机的乡亲,都是他们求教的对象……经过一番走访调查,犀牛村决定利用毗邻交通要道、土地较为平整的优势,盘活土地资源,发展产业基地,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积极培养“五金”农民,即:通过吸纳农户加入合作社增加农户“股金”分红,流转农户土地增加农户“租金”收入,组织农户在基地工作增加农户“薪金”收入,引导农户销售农副产品增加农户“现金”收入,动员农户缴纳养老保险增加农户“养老金”收入。

犀牛村乡村振兴的“一村一策”逐渐明晰了,关键还要抓落实。要改变家乡的面貌,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就要敢于闯、勇于试,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党员干部要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成为犀牛村村“两委”的共识。

在与犀牛村老农机手曾提军的交流中,林丹收到建议:目前贵州农机服务领域的市场空间很大,村里可以组建农机合作社,既可以增加村民的就业渠道,还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

说干就干。曾经在外打工多年的林丹深知市场机遇稍纵即逝的道理。她邀请清镇市卫城镇农业部门的领导进村入户,为村民宣讲扶持政策;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了解市场信息;召开村民大会讨论,宣传发动群众参与……经过一番市场调研和准备后,采取“村集体 农户”的“1 1”混合发展模式,由村党支部领办成立专业农机合作社的计划迅速成形。

建立农机合作社需要资金,林丹和村党支部副书记徐松带头入股。在入股的11人中,党员和村、组干部就占了6人,他们成为村里发展混合制经济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2022年4月,清镇市第一家党组织领办的专业农机合作社——清镇市黔耘农机专业合作社启动运营。不到一年时间,农机合作社业务辐射到金沙、平坝、花溪、黔西龙里安龙、惠水等地,开展社会化服务耕地面积约7650亩,无人机植保面积8000余亩,经营性收入达112万元,利润42万元,其中,村集体分红21.9万。目前,该农机合作社已经发展到拥有玉米大豆收割机、油菜移栽机、播种机、无人机等农机24台的规模。2022年,犀牛村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63万元,村“两委”从村集体经营性收益中支出20万元给全村村民分红。农机专业合作社等项目运营的成功,让乡亲们增强了发展信心。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村“两委”还及时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犀牛村周边铝土资源丰富,进出货车数量大,导致村内公路严重受损,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大家对此意见很大。犀牛村决定新建一条通组路,方便村民出行。于是,林丹和同事一起到附近的铝土矿开采企业求援,得到企业理解和支持,愿意出资修路。修路的经费有了着落,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原来,新建的公路正好要下穿一段高速公路,施工必须先取得高速公路管理单位的许可,如果采取常规方式层层上报,等待时间较长。林丹和同事又一起到相关部门详细说明情况,相关单位以最快速度办理了施工许可,犀牛村迅速修建了1.2公里长的通组路,保障村民便捷出行。想村民之所想、急村民之所急,村“两委”积极为民办实事,进一步增强了凝聚力。

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林丹和村党支部一班人,始终冲锋在前。为帮村里争取更多项目、资金、政策、补贴,林丹一有空就开车往清镇、贵阳市区跑,家里的那辆小轿车,几乎成了村里的“项目专车”,去年行驶里程达3万多公里,是她当村支书之前的10倍。曾在工地开过一年多挖掘机的村党支部副书记徐松,是“开山破土”的一把好手,村里的新项目需要平整土地,他就“客串”起挖掘机驾驶员,还兼任农机合作社的出纳,而且从来不计报酬。69岁的老党员张忠全,来到村里的食用油加工厂建设基地,当起了“协调员”和“管理员”,帮助基地找工人、协调物资。大家都喊他不要太劳累了,他说:“我年龄大,体力活干不动了,力所能及的活能干一点是一点。”

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让犀牛村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如今,这里已经被列为清镇市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

建设由村集体控股的生态食用油加工厂,发展500亩油葵、油菜种植基地,利用1000多亩的荒山引资建设囊括音乐艺术、体育运动的农旅项目综合体……随着一批项目陆续落地,犀牛村的发展让人充满期待。

■短评

“五金”农民背后的党建支点

清镇市犀牛村,一个曾经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村,一个曾经软弱涣散的“空壳村”,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创新打造“五金”农民,发生巨大变化,迈出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步伐。“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党建引领正是这个撬动乡村振兴的支点。

一切的改变始于选好一名有能力有公心的村支书,打造一个坚强有力敢闯敢试的村“两委”班子。村支书林丹和她的“战友”们,多是在外打拼多年、又有桑梓情怀的年轻人。他们眼界开阔,对家乡一往情深。这个新班子2021年上任时,正是贵州农村由脱贫攻坚全胜转向乡村振兴战略启动的关键时期,但也是饱受疫情困扰、经济大环境并不占优势的艰难时刻。党建引领开新路、党员迎难而上,两年之后,犀牛村面貌焕然一新,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产业要突破,农民有疑虑,党员干部成为发展混合制经济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经济发展了,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村“两委”外引内联,既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也提升了村集体的市场竞争力;如同战争年代“支部建在连上”,在村发展产业的一线,党员冲锋在前,兼职“协调员”“管理员”。

脱贫攻坚全胜之后,仍需接续奋斗,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如何盘活农村人力、土地资源优势?如何链接市场、参与竞争,构建全新的现代农村生产生活体系?打造“五金”农民画出了愿景。而贯穿其中、撑筋拔骨的正是党建引领。

与过去掠夺式开发的市场经济不同,党建引领能正确掌握村集体经济在市场的海洋中行船的航向。与呆板的计划经济时期不同,党建引领新时代农村在认清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构建了“股金”、“租金”、“薪金”、“现金”、“养老金”的“五金”愿景。找到党建这个支点,坚守这个贯穿发展体系中看不见的灵魂,一个“相貌平平”的犀牛村,更具有乡村振兴战略中经典示范样本的意义。

(来源:贵阳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6月29日 上午9:14
下一篇 2023年6月29日 上午9: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