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举行的国家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院油料所“双低油菜全程质量控制保优栽培技术及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研究成果”荣获科技进步二等奖。“十五”以来,该所已有7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分布在产前、产中、产后的遗传育种、植物保护、质量检测与标准、产品加工等领域。为此,我们采访了油料所王汉中所长,他说——
创新能力建设助油料所获七项国家大奖
“十五”以来,油料所共获得各类科研成果170余项,50余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部分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这些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成果转化率达到95%以上。培育出的65个油菜、花生、大豆、芝麻、蓖麻等油料新品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年均推广面积达4000万亩;其中油菜新品种的成果转化率更是达到100%,年均推广面积占全国油菜面积的35%以上。2008年刚刚通过国家审定的中双11号含油量超过49%,成为我国通过审定的含油量最高的油菜品种,开启了我国高油油菜产业化开发之路。花生病毒病防治技术、双低油菜速测仪、油料低温制油技术、黄曲霉毒素速测仪以及生物柴油绿色高效转化技术、新型专利基因等新技术、新发明备受市场青睐,有力推动了油料产业的快速发展。
王汉中所长说,“十五”以来,油料所坚持把为我国油料科技和油料产业发展作贡献作为发展定位。积极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人才和条件建设为支撑,以激活科技人员创造性为手段,以深化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为催化剂,通过优化结构、改善内部运行机制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实现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研成果层出不穷,科技支撑能力大大提高。
油料所领导班子始终把学科建设置于突出位置,按照调整、巩固、提高的原则,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完善人、财、物资源配置。油料所紧紧瞄准国际前沿,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创建功能基因组、基因工程与转基因安全评价等新兴学科,强化充实遗传育种、质量检测、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学科,积极整合扶持栽培、土肥等弱势学科,形成了以应用基础研究为重点,向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两端延伸,上、中、下游紧密结合的学科结构。从2002年开始,油料所自筹资金设立所长基金,每年投入100多万元支持新兴学科和重点学科发展。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先后择优引进近31名博士和24名硕士,并积极选派优秀人才出国留学深造,使各个学科团队都得到了充实和提高。经过几年的发展,新兴学科竞争能力崭露头角,优势学科在全国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弱势学科逐渐走出低谷。
为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凝聚和鼓舞人心,油料所一方面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对论文、成果和科技开发的奖励力度,按照“效益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对竞争性人才提供可比性待遇,使收入分配向业绩突出者和关键岗位倾斜。另一方面,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实行分类管理和评价,对基础学科主要根据发表论文的数量、影响因子、引用频次等指标进行考核评价,对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则主要以成果数量、等级和市场占有率为衡量标准。同时,以作贡献为主旋律,按照“诚信为本、创新惟先、本领过硬、业绩一流”的所训,弘扬“先比贡献、后比待遇,先比能力、后比职位(称),先比德行、后比得失”的价值观念。创新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全所的创新激情得以激发、创新愿望得以实现、创新行动得以尊重、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环境氛围日益形成。
为满足科研事业日益发展的需要,油料所自筹资金购置试验基地,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打造国内领先的油料科研条件。2003年,在武汉购置土地开始建设阳逻综合试验基地。经过几年的建设,一个占地1000亩的现代化综合试验基地拔地而起。同时,占地150亩、隔离条件一流、配套设施齐全的汉川转基因试验基地,美观气派、设施先进、设备精良的新科研大楼以及年产2000吨的农业部生物柴油中试车间等都纷纷展现在国内外同行面前,使油料所的条件设施和试验规模在全国同行中首屈一指。而正在建设中的占地200亩的青海北繁基地,则使该所的科研试验平台在全国的覆盖更加完善。
油料所重视通过深化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合作,为科研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加快科技创新步伐。2006年,油料所与著名的英国洛桑研究所达成合作协议,共同成立中英芸苔属植物研究中心。2008年,分别与加拿大国家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所、拜耳作物科学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油菜功能基因组、品种资源和遗传育种研究,使油料所在油菜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开发方面迈上国际一流舞台。同时,油料所还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金,分别与张掖农科所、开封农科所、甘肃农科院、内蒙古大学等多家单位联合,集成优势资源,共同开展合作研究,谋划油料科研事业的创新和产业的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