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撑发展 创新引领未来

  近日,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和农民日报上,分别以“科技支撑发展 创新引领未来——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成就与启示”为题,刊登了我院撰写的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文章。文章全面回顾了3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出了解放思想、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立足国情、坚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服务“三农”、坚持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联合协作、坚持科技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创新等4条启示;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农科院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开放30年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自主创新团队建设、加强科研条件平台建设、深入推动农业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全国农业科研大联合大协作、加强创新文化建设,为使我国农业科技到2020年走在世界前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而努力奋斗。现将文章转载,以飨读者。


科技支撑发展 创新引领未来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成就与启示
中国农业科学院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在党和国家的各项重大决策和科技发展方针指引下,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进步,为解决我国农产品供应短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成就
  3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据统计,从1979~2007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确认的农业类科技成果5万多项,获国家和部门奖励的科技成果9485项,其中国家奖励的重大科技成果2008项。
  动植物遗传资源和育种技术研究方面。建成了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和32个多年生作物种质资源圃,收集保存各种作物种质资源近39万份。培育推广各种作物新品种、新组合2000余个,使粮、棉、油等主要作物品种在全国范围内更新了3~4次,每次更新增产10%~20%,抗性和品质得到改进。利用中国特有的遗传资源培育出中国瘦肉型猪新品系、中国美利奴细毛羊新品种等一批代表中国领先水平的畜禽新品种。四大家鱼和名、特、优水产品育种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与突破。
  种植和养殖技术研究方面。建立了小麦指标化栽培技术体系、水稻叶龄模式栽培技术体系,创新了与小麦、玉米、超级稻、双低油菜等优良品种相配套的超高产理论模型。地膜覆盖技术、科学施肥和节水灌溉技术取得突破和大面积推广应用,达到显著的增产效果。研究推广良种良法配套、畜禽和水产集约化饲养技术,使畜禽鱼蛋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治研究方面。查清30多种重大病虫害的发生流行与迁飞规律,提出了中短期预测预报技术;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150多种和新型喷雾技术,使作物重大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成功研制出60多种动物疫病疫苗,使马传贫、口蹄疫、禽流感等畜禽疫病得到有效控制,消灭了牛肺疫。主要水产品病害机理、快速诊断和防治技术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中低产田与区域农业综合发展研究方面。陆续对我国部分地区的大面积中低产田综合治理进行科技攻关,提出了区域农业发展模式和主要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体系,发挥了重要的增产作用。提出了适应不同类型区以粮食为先导,农牧结合、农林牧渔业综合发展模式,并推广应用,取得了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农业技术研究方面。推广应用农机智能化、机电一体化、作业联合化等技术成果。完善并拓展了主要作物的全程机械化技术,解决了一批生产上的技术难题。设施农业技术快速发展,为“菜篮子”产品供应发挥了巨大作用。
  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研究方面。实现了杂交水稻、转基因抗虫棉、矮败小麦、畜禽重大疫病基因工程疫苗等重大核心技术的突破。创建了航天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一批水稻、小麦、棉花、青椒和番茄等新品种、新品系。家畜胚胎移植与分割、性别鉴定和体外受精等技术广泛应用,试管牛、试管羊、克隆牛、克隆羊和转基因牛获得成功。利用细胞核移植和转基因技术获得了一批优质水产新品种。
  农业科学基础和理论研究方面。小麦物种间远缘杂交、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等发现与利用,实现了作物育种理论的创新与突破。构建了水稻、小麦、大豆等主要作物的核心和微核心种质,筛选出一批珍贵的优异种质资源,克隆了一批重要基因。开展了陆地棉基因组测序、黄瓜基因组计划和马铃薯基因组测序,发现了数万个基因。
  农业资源调查和宏观战略研究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系统的和多学科的调查研究,对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作了科学评价。研究提出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战略、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等。
  30年来,农业科技的巨大进步使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跃升发展中国家前列,一些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领先水平,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27%提高到48%,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38%;超级稻、杂交玉米、转基因抗虫棉、杂交油菜、地膜覆盖技术等一大批突破性科技成果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大大提高了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的生产能力,粮食总产量从6000亿斤跃上了1万亿斤的台阶。畜禽品种改良和规模化养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技术的进步,使我国畜牧、水产养殖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肉类、禽蛋和水产品总产量跃居世界首位。
  深刻启示
  解放思想,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党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指导文件,为我国农业科技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证和政策支持。农业科技界合力攻关,实现了科技先行、科技引领、科技支撑。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是解决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民增收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根本途径。
  立足国情,坚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3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始终坚持立足国情,围绕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一大批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成果,为实现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解决不同时期的重大农业问题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实践证明,农业科技发展坚持立足国情、自主创新,是在农业发展中掌握主动,引领农业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支撑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服务“三农”,坚持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3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始终坚持面向农业农村经济主战场,围绕农业生产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加强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和集成。在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展开大规模的科技下乡、科技入户和农民科技培训,促进多渠道、多形式的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实践证明,农业科技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是依靠科技解决农业发展的实际问题,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效率,实现科技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基本要求。
  联合协作,坚持科技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创新。3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为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供制度保障。基本形成了“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造就了一支专业水平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农业科研队伍;调整和完善了农业学科体系,有力推动了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的建设与发展。实践证明,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是促进农业科技事业进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再创辉煌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农业科研的国家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取得了4000多项科技成果,已形成一支有十多名院士,5000多名农业科研人才的科技队伍;建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科学中心、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2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39个国家及部级质检中心,16个国家动植物改良中心(分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种质库、资源圃、野外台站、科研协作网络等一大批科技创新平台。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农科院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开放30年为新的起点,加快发展步伐,为使我国农业科技到2020年走在世界前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而努力奋斗。
  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要求,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加强作物科学、畜牧兽医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等九大学科群建设;从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战略前沿高新技术开发、重大应用基础研究三个层面统筹布局全院科技创新工作,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争取在种质资源收集挖掘利用与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农产品高效生产与质量安全、重大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等领域,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选题,创新一批关键技术,带动全国农业科技及农业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发挥中国农科院的综合优势,加快成果培育与推广;加强与地方、尤其是重点农产品主产区的科技合作,促进区域农业发展;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把科技成果产业化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做大做强;因地制宜,开展直接面向农民、基层推广单位、农业企业的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积极配合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为跨出国门的农业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加快自主创新团队建设。坚持人才强院战略,围绕国家重点科研任务和学科建设,集聚和培养一批站在国际农业科技前沿、推动重大科技创新的战略科学家、学术领军人物和创新骨干力量;培养造就一批技术精湛、业务一流、兢兢业业的科研辅助人才;形成一批具有攻坚能力和较高水平的创新团队;搭建人才梯队,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队伍。
  加强科研条件平台建设。围绕中国农业科学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1)
上一篇 2022年5月19日 上午10:12
下一篇 2022年5月19日 上午10: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