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非充分灌溉原理与新技术团队揭示了淹涝时期和淹涝历时对玉米产量和籽粒品质的不同影响,其中拔节期淹涝对玉米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最大,且随淹涝历时的增加减产幅度增大。该研究为华北地区夏玉米高产稳产和糯玉米种植推广及田间水分管理提供理论指导。该研究成果2次发表在《农业水管理(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上。
该研究连续3年在测坑(带电动防雨设施)模拟淹涝试验。结果表明,玉米不同生育时期遭受淹涝时的产量和籽粒品质存在差异。生育前期淹涝限制了夏玉米植株的生长,拔节期淹涝10天可导致植株死亡;当淹涝历时不超过4天时,苗期、拔节期和抽雄期淹涝导致籽粒产量损失小于25%;而苗期和抽雄期淹涝10天后玉米产量下降近50%,乳熟期淹涝10 天后玉米产量下降超过20%。拔节期和抽雄期淹涝10天还会导致糯玉米鲜籽粒总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降低,淀粉和赖氨酸含量显著增加,结果表明,拔节期淹涝对糯玉米鲜穗籽粒品质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抽雄期。
该研究得到国家现代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河南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的资助。(通讯员 单文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