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日】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优秀奖获奖专利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第23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局组织相关研究所,对全院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奖的5项专利及获得2021年中国农科院成果转化奖励知识产权转化奖的4项知识产权进行展示。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还将发布《2021年度中国农业科学院知识产权分析报告》,启动中国农业科学院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规划咨询专员及知识产权专员培育工作,后续还将出版《农业与健康创新的知识产权管理最佳实践手册》。

 

  种猪抗病选育新手段:与猪免疫性状相关的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和应用

 

  生猪产业是我国农业的支柱产业,发展生猪生产、保障猪肉供给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非洲猪瘟等重大疫情严重影响生猪生产,因此,迫切需要开展抗病育种研究,培育高抗病力的猪新品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专利成果“与猪免疫性状相关的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和应用”,提供了种猪抗病选育的新手段。该专利可以充分鉴别具有不同免疫性状的猪,检测手段便捷高效,能够有效代替以往的参考标准。在育种工作中,通过选择白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最高的GT基因型个体进行选育,可以培育高抗病力的猪新品种或新品系,有效降低种猪选育成本,进而提高商品猪生产性能、肉质品质及养猪效益。

  该成果有效解决了该领域关键性、共性的技术难题,利用该方法可对检测对象提前做出免疫力高低的判断,极大降低育种成本,且不影响动物的健康、繁殖性能及生长性能,为猪抗病性状的分子设计育种和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将在猪的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极高的应用化前景。目前,该成果已在国内8个种猪核心育种场和种猪繁育公司应用,显著提升了种猪的抗病性和免疫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无助剂 不飞防”:一种雾滴蒸发抑制剂

  

  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具有作业效率高、适用性好、节水、节药和省工等优点,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植保无人机飞行速度快、距作物冠层高,容易产生药剂雾滴的蒸发和飘移,这成为制约植保无人机快速发展的瓶颈。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专利成果“一种雾滴蒸发抑制剂”,可抑制雾滴在空中降落过程中水分的蒸发。基于该专利成果的助剂产品,目前已在水稻、小麦和玉米等无人机植保作业中累计应用近680万亩次,有效提升了植保无人机喷雾过程中施药效果,农药飘移量减少35.3%-51.8%,对作物病虫害防治效果提高10%-15%,减少农药用量20%-30%,满足了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需求。

  该成果已实现转化应用,由于其优越的抗蒸发、抗飘移和增效性能,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助推了植保无人机施药技术快速发展,为我国植保现代化保驾护航。

  

  真菌毒素检测新赛道:一种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吸附剂、免疫亲和柱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黄曲霉毒素是一级致癌物,粮油奶等农产品及食品易受污染,因自然发生、污染环节多而难彻底消除。及时检测发现污染,防止进入食物链,才能避免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抗体是检测技术的源头和关键核心材料,纳米抗体具有相对分子尺寸小、亲和力高、稳定性强、可溶性好等优势,开启了真菌毒素检测的新赛道。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的专利成果“一种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吸附剂、免疫亲和柱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通过免疫羊驼、噬菌体展示库构建、靶向洗脱、梯度淘选,实现了纳米抗体发酵生产,创制了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该专利建立的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及系列产品温度耐受性从40℃提高到60℃,货架期延长6个月,有机溶剂耐受性从20%提高到70%,吸附容量提高了10倍,拓展了抗体应用领域,实现了黄曲霉毒素免疫吸附剂与亲和柱从单克隆抗体技术向纳米抗体技术的跨越。以该成果为基础,衍生创建了系列新型检测技术,并研制出大容量、再生性免疫吸附剂等系列产品,开辟了黄曲霉毒素监控的新途径。

  以该成果为基础,衍生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件,欧美日新等国外专利6件,农产品及食品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吸附剂等产品实现了产业化生产,用于农产品、饲料等领域的污染监控,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保障农产品及食品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产采棉机大显身手:一种刷辊式采棉机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物资,目前,国内棉花机械化采收装备主要采用水平摘锭式采棉技术模式,不能完全适应我国不同棉区棉花密度、株高的生产现状,机采落地棉损失大的问题尤为突出。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的专利成果“一种刷辊式采棉机”,创新性提出了“刷辊式采摘+籽棉清理”的一体化作业模式。该专利技术可实现一次性收获,无需添加润滑脂及清洗液,对植株及作业环境要求低,适应棉花主产区不同种植密度、植株高度、产量等差异化采收要求,采净率高于96%,极大减少了机采落地棉损失。创制的棉桃分离装置,可避免棉桃进入清杂装置,大大减少了棉铃分离不完全而造成籽棉染色、湿度加大等问题。采用先重杂后轻杂、分级清理的方式,使三级齿辊清理量合理分配,并有效清除大小枝秆、铃壳、碎叶等杂质,清杂后采收籽棉含杂率小于9%,低于行业标准要求(11%)。

  刷辊式采棉技术装备可适我国不同棉区农艺模式的收获作业要求,且维护快捷费用低,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达同类产品国际先进水平,可提高我国采棉机的竞争力,促进我国农机装备的自主创新,有力提升棉区采棉机械化发展水平。该技术装备成功入选2021年中国农业农村十项重大新装备,已完成产品的推广鉴定,并在新疆多地生产应用。

  

  水培系统根域的“管家”:营养液液面-栽培板-植物冠层间通风降温的方法及装置

  

  植物工厂代表着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对内部环境参数进行高精度控制是植物工厂最为关键的基础技术组成要素。但目前植物工厂常规环控方式存在植株遮挡、气流不均、热量积聚等问题,影响植物产量品质,从而导致环控系统能耗和生产成本增加。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专利成果“营养液液面-栽培板-植物冠层间通风降温的方法及装置”以植物工厂普遍采用的水培系统中栽培板和营养液间空气层作为气流通道,将适宜参数空气通过栽培板上通气孔直接输送至蔬菜周围,实现了低成本高效调控植株个体空间微环境。该成果可以显著改善冠层和根际微环境参数,有效打破植物侧向通风阻挡,克服冠层边界阻力,在栽培区营造均匀的气流场、温度场和湿度场;降低植株微环境温湿度,提高冠层下部二氧化碳浓度;有效缓解营养液溶解氧浓度下降趋势;大幅提升营养元素利用效率,延长营养液使用时间,降低生产成本。

  该成果提高了植物工厂控制水平和智能化程度,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形式的合作,有效降低了植物工厂环控能耗和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技术优势和产品竞争力。该成果的推广应用,将进一步加速我国植物工厂技术在国内和国际的推广速度及市场占有率,并带动人工光源、自动化装备、栽培系统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12日 上午10:12
下一篇 2022年5月12日 上午10: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