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买票手机点餐…… 看看老爸老妈的生活卡在了哪儿?

11月24日,新华社报道,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就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为老年人提供便利化服务作出部署。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发展越来越快,移动终端智慧生活的概念得到迅速普及,而不少老年人却因为对网络以及智能手机等方面了解或者接触有限,导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多路出击,就老年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不便进行调查,记者随机采访的45位老年人中,有30人正在使用智能手机,这些老人表示,在跨越“数字鸿沟”时,对于网络约车、健康宝查询、电子支付、手机点餐、网络订票等,成为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疑难问题。

付款难

买菜、点餐电子支付 老人玩不转智能机

“去年我到浙江金华看望在那里工作的孩子,闹了一个笑话。”11月25日,接受北青-北京头条记者采访时,年过六旬的冯先生说,因为孩子工作忙,他自己出去吃早点,“我发现不少人离开前都拿手机对着墙壁照了一下,也不用付钱,我吃完也做了同样的动作,却被店主拦住了,才知道自己闹了个大笑话。”

冯先生说,疫情期间,因为到处需要健康码之类的检查,他不会操作,所以就从浙江返回河南老家,近期也没有再出去。

而在河北三河燕郊开发区做生意的李先生告诉记者,他多年来从事自行车维修、补鞋之类的小生意,以前全部收现金,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带着零钱出来的人越来越少。

“无奈之下,我也找了一个别人用过的旧手机,专门微信收款。我也看不懂,只能靠收款语音提示确认是否到账。”李先生说,他今年将近70岁了,在收钱的时候,偶尔会发现没有网络,这种情况下,他只能着急忙慌地四处找人帮忙,其实都是一些将网络关闭之类的小问题,但对于他们来说都束手无策。

来自吉林白山的隋女士也表达了同样的困惑,去菜市场买菜时,她发现大多数年轻人都使用微信、支付宝支付,而自己必须拿着现金,显得程序繁琐。“年纪大了学不会,索性就不学了。”

河北保定的陈女士是一位美食爱好者,看到别人都能使用软件点餐,动一动手指头,一会儿饭菜就送到家了,“但我怎么都学不会,只能麻烦孩子们来点餐。”

除了买菜、点餐,在出行方面,老人们同样遇到了“数字鸿沟”。在北京海淀,记者随机采访了多名老人,发现打车、扫码成为不少人出行的心结。

“在小区可以办出入证,管得严的时候向保安出示证件就行了,但现在有不少地方进出都需要扫健康码,我都83岁了,根本不会扫。”杨女士说,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她一般都和老姐妹去那些不用扫码的地方玩。

杨女士表示,由于上了年纪,她根本无法进行电子支付,所以到任何地方都使用现金。如果对方不愿收,她也只好选择放弃。

学习难

赶时髦的老人也有太多功能玩不转

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中了解到,受访的45位老人中,能够使用智能机的有30位老人,其中只有4人可以熟练使用网约车和扫码乘车出行,其余均表示,出行大多骑电动车或用老年卡乘坐公交车。而15位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大多居住在农村或者城乡结合部,日常没有过多出行活动。

受访者郑女士就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她去昆明旅行时,在出站口看到一些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他们甚至都没听懂出站扫码是什么意思,只能在车站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从人工通道登记出站,这在旅游旺季会造成人员堵塞,出站速度降低。

郑女士认为,尽管现在科技变得比之前发达很多,但是像扫码出站、进站出示健康码等这些智能化手段,对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群体来说仍存在不方便,城市发展再快也要考虑这些走不快的老人们,应该多设立一些人工通道。

不过,也并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接受不了新鲜事物。来自保定的乔女士就表示,外出去旅游时,由于不会线上买票,只能去人工售票口线下买票,并且由于不会手机支付,外出时带了很多现金,在车上还要时刻担心自己的钱包被偷。到旅游点之后发现,别人衣食住行都使用手机支付,就连商场也大多实行自助收银,她觉得用现金支付很不方便,就让儿子教她使用智能手机,最终开始学习使用微信支付和线上购票,在返程时独立用12306买了车票。她说,觉得自己会用手机购票之后就变成了个“潮老太”。

记者的街访数据也证明了这种情况,在受访的35位65岁左右的老人中,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掌握了简单的电子支付、扫健康码等操作。其中海淀的周女士就称,相比较自己的老伴,她的学习能力比较强,儿子在手机上帮她下载过网约车软件,自己尝试用过两次,也没有出现什么问题。“不过,到饭店吃饭的时候,有的地方需要手机扫码点餐,这种新鲜事物我不会操作,只能让别人来点菜了。”

咋解决

细节着手 多听听老人的需求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告诉北青-北京头条记者,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年人消费需求旺盛,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银发消费”在全民消费中的比重与日俱增,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老年人同样具有享受改革和技术发展成果的权利。维护和保障好老年人的消费权益,既是应对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应有之义,也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消费环境的必要之举。

陈音江认为,老年消费者是消费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消费涵盖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与其他年龄相符的普通消费需求,也有对各种科技智能新产品的消费需求。

陈音江建议,一方面,我们要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大力研发老龄产品和服务,尤其是借力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开发更多移动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便携诊疗监护设备和照护服务机器人等高智能、高科技、高品质的产品或服务,不断提高智能化新型老年产品与服务的普及率,让老年人更早更好地享受信息化、智能化、移动化的智慧生活。

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尤其是公共服务中采取智能设备或技术服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特殊性,确保老年人群体的正常生活和正常使用不受到影响,并从细节上着手,定期对老年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反馈和收集,不断改进和提高服务质量,确保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到损害。

此外,我们还要对老年人的消费权益给予倾斜性保护,对损害老年人权益行为加大惩戒力度。同时注重宣教结合,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老年消费教育活动,不断提高老年人对新事物、新技能的适应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借鉴经验 看看别人怎么做

针对网友关于科技向善、不应抛弃老年人的说法,奇安信行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裴智勇博士表示,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没有善恶之分,考验的是如何使用以及被谁使用的问题。以大家提到在疫情期间老年人经常被扫建康码、必须使用网络支付等困扰的问题,如果解决问题只设置一条途径,那么这就变成了一个恶的技术,这就变成了技术壁垒或者技术垄断。

裴智勇博士举例介绍,在生活之中,我们经常在地铁、酒店等地方看到对残疾人造成影响的设施,但是附近都有为残障人士设置的缓坡,这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给绝大多数人带来便利的科学技术也一样。“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给有能力使用的人带来极大方便,如果将技术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这时技术的负面作用就会体现出来。”裴智勇说,被媒体公开报道出来的个别案例,都是由于人为设置的管理体系、管理方法造成了处理事情简单粗暴,而非技术给大家造成的困扰,“并不是新技术带来了困难,而是某些人的处理方式不对,给大家造成这样的印象。”

如何理解技术带来的进步呢?裴智勇博士说,更好的信息技术应该应用于社会管理和政府公共服务,同样会带来很多便利。比如说老年人不会扫健康码,那么服务者完全可以使用其他的方法替代解决。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路。如果数据能够安全到达每一个需要使用的人手里,先进的技术就可以为老人带来更好的体验,老年人就能成为技术的受益者。

好事必须做好,而通过网络安全地提供技术服务,在现代社会无比重要。裴智勇博士说,信息数据传输如果泄露,将给整个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产生的负面效应可能比正面效应还要大。“在利用技术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之时,我们所做的是提供更好的保障,使每一个新技术的应用,都尽可能带来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兴利而避害。”

针对有网友提出是否可以为老年人专门设计一种适合的手机产品的问题,裴智勇认为,新型网络技术的应用往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政策导向的大力推进,另一种是商业利益的驱使。“现在这种网络支付、扫健康码等,都是依赖互联网平台的大力推进。如果对企业来说无利可图,那么就很难进行长期持续的运维。而理想化的想着为老年人专门设计上网手机,最终会导致企业利润越来越萎缩,所以并不可行。”

如何解决数字化鸿沟的问题,裴智勇举例说,随着IT技术的发展,韩国在2000年前后开始通过国家系统工程,对国民进行培训,当时有社区和技术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和孩子进行专门辅导。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韩国民众都成为对IT技术知晓度最高的国家。“韩国的经验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国,但是可以借鉴。针对老年人产生的数字鸿沟,我个人认为一是希望我们信息化的普及教育,能够下沉到中老年人;二是完善有关部门的服务方式,多种途径解决问题。”

实习生 赵雅琪 戚可馨 董鹏程

文/北青-北京头条记者 董振杰 朱健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北京头条客户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5月21日 下午12:29
下一篇 2024年5月21日 下午12:4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