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亮亮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
调研地湖南省S中学(初中部)是一所不折不扣的乡村初中,坐落于W镇的S中学距离县域有70分钟车程,一路都是山路蜿蜒,层峦叠嶂。地处偏远山区,S中学的教育投入与资源供给也捉襟见肘,但S中学却在有限的资源与环境中,营造出乡村教育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教学成果上,受益于湖南省均衡化教育政策“划片招生”与“指标到校”等的落实,山区本地学生的流失并不严重,每届入学新生近300人,中考考上普通高中以上的同学有六十人,是周边同类乡镇学校中的佼佼者。同样也区别于其他乡村学校教学管理混乱、教师人员不齐、学生浑浑噩噩等景象,S中学的老师与学生们也都展现着极为积极的精神面貌。
具体来说,S中学教学管理极为严格,手机严禁进校,一整套教学管理制度不仅狠抓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行为规范,也严格要求中学老师为人师表的言行举止。除了严抓学习,S中学也大力推崇运动强身,多次派出学校老师和学生的运动代表队,在全县范围各种体育竞赛中获得名次。
S中学乡校质量发展不错,来源于该校极为明确且严格的教学管理体制设置,而这一套教学管理模式得以较好运行离不开全校师生的努力。
首先是学校的领导层,他们基本都是把家安在当地的中年教师,已经数十年教学经验的他们,对于教育事业有崇高的热情。这些走上领导岗位且长期扎根乡校的老师们在教学与管理中都能做到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是该校推进教育教学发展的主要促进者。
其次是年轻教师,主要以本地山区培养的师范生、县域招聘的岗培生为主,这些老师都是科班出身,在S中的教师数量与教学质量等都较为可观。他们来到山区教书,基本都是受教学服务年限等影响,教学服务年限满后他们往往就要考回或调回县域,但这些年轻老师也在S中学的教师管理与绩效考核下表现出较为不错的教学效果。
最后是当地的乡村学生,他们基本都属于山区农村的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自己都是和祖辈与兄弟姐妹一起长大。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这些初中学生多少都有些叛逆,属于教育和成长的关键时期。但这些学生在S中育人育才的教学管理中也较少出现较为严重的教学问题,初中辍学的学生是极少数。
俨然成为一方教育热土的S中学回答了一个关于乡校发展极为重要的问题,即在资源匮乏等的现实情况下,乡村教育如何提质?而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周围的是一系列细分的、可操作化的众多问题,如乡村学校的教学管理体制应该如何安排?如何焕发乡村学校中年教师们的教学理想与工作激情?如何利用好绩效与管理激活大部分来乡村学校“刷履历”、“做任务”的青年教师们的教学与工作?如何引导乡村学校孩子们感悟学习的意义并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如何让乡村学校大量本身是留守儿童的孩子们在青春期获得较好的社会化成长、规避一系列成长中的困境与误区?这些都是在乡校教育发展中非常迫切的、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湖南乡校S中学在学生管理与教学提质方面确实具有一定优秀的经验可以借鉴,以下将从教师管理、学生培养、教学评价等三个维度进行具体表述与分析。
一、扁平化教师激励与班级的量化考核
S中对于不同教师管理整体的激励和考核都较为有效,从具体的管理经验来看,这首先来自于学校领导层老师们对于校规校纪、教学管理等严于律己、身体力行地推动。能在学校管理层形成这样的优良风气离不开乡校校长的大力作为,S中校长丁校就是这样一个在学校里具有魅力与行动力的“强执行者”。丁校来到S中不到三年,原来是从更偏远乡下的九年制学校调任的。他来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严格地执行教师管理条例,明确要求S中教师准时到岗,拒绝懒散,严令禁止教师们的违规违纪行为。对于这些规章条例的落实,丁校是身体力行的,他每天早上6点多就准时到学校,晚上查完寝往往十点多才结束工作,除了假期与去县里开会几乎全天候在校在岗。因为自己以身作则,丁校的行为也带动了整个学校老师的风气,对于问题他往往以霹雳手段行事,严格保障学校的教学纪律与管理要求。如刚来S中的丁校,发现个别几个年长的老师会在晚上喝酒聚餐及打牌,丁校直接下了明确通牒,有这样的行为第一次提醒,第二次再发现直接全校通报,张贴在校门口让所有的学生和家长们都看到。按照丁校自己的话来说,“有的乡村老教师没有工作与往上走的热情了,我又不能动他的编制,那我只能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和家长们知道了,看他们还会不会要去他的班上课!”
按照自身对工作与放松的理解,丁校在S中特别推崇运动,经常性地出现在学校的篮球场、排球场等,各类运动几乎无所不精。除了去操场直接参与运动,丁校还会经常组织不同的老师与同学们参加运动竞赛训练强身健体等,这也使得丁校可以更直接地和学校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这种以直接对接、扁平式的管理接触方式大大增加了丁校对全校师生教学及学习生活上的接触力与感知力。每天一有稍微空闲时间就往操场跑的丁校,能认识全校几乎所有的老师与同学,在共同运动的过程中,丁校也慢慢了解到各个老师与学生的性格及特点,因材施教逐渐也成为丁校教学管理的又一法宝。运动是充分彰显活力的,S中老师和学生们也在这种活力中变得更加阳光与积极,而运动又是一个很好的媒介,丁校在一起运动的活动中很好地融入与深刻感受了S中。
以一起运动这种推进扁平式管理及激励的方式还有学校会议,丁校有两个雷打不动的会议,一是每周末晚上召开的学校领导层新一周工作会议,二是学校每月至少一次的全校老师学习会议。在这两个会议中,除了明确的工作和学习内容表述外,丁校也都会直接发表工作讲话,讲话的内容是充满时效性的,什么老师什么行为值得嘉奖,什么老师什么问题直接点明,这种扁平化的激励方式以校长之口直插乡校每一位老师的行为与关系之中。
丁校在S中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这也和该县教育局大力推崇“校长积极作为”的教学管理激励有关。具体来说,县教育局通过为政主官等的多年努力,终于在近几年打通了校长晋升的门槛,明确规定积极有为的校长可以得到“破格提升”。如乡校做出成绩的校长可以免于考试直接被晋升到县内学校当校长,城乡两地特别优秀的校长甚至可以直接进入县教育局工作,给予县教育局公务员编制,从此也能看出该县对于教育发展的重视与投入。
校长是一个学校前进发展的总舵手,他为学校的发展指明方向,而围绕校长建立起来的管理与教学岗位的老师们则就是学校的水手们,他们一起促进着学校教学的建设与发展。除了丁校事无巨细般地扁平化激励,S中学老师们的管理激励制度还有班级量化考核的管理制度,该制度的主要抓手就是学校各班的班主任。关于这其中的激励,荣誉性大于奖惩性,荣誉性在于每月一次的班级全校表彰,这对于班主任老师的荣誉积累、评奖评优都有帮助,甚至再往远处说也会影响到教师们职称评定的校内通过。而奖惩性就是将所有班主任每月津贴中的两百元作为奖惩浮动的标准,这样金钱性质的奖惩标准对于老师们基本都是无关痛痒的,这也使得这项量化考核项目的激励设置具有低准入、高收益的特点,充分讲究其荣誉性。
对于S中学的班级量化考核具体是按照学校统一的考核标准,实行一日一登记,一周一总结,一月一表彰的方式进行。学校统一设立的考核标准主要包括学习课业与生活运动两项,具体细分内容包括十多项内容,充分展现S中学既注重学生学业学习,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等教学目标。进行班级量化考核展示的平台有教学楼下的评分黑板、每周的升旗仪式与每月第一周升旗仪式后的表彰总结。这样有一定竞争性的班级量化考核也吸引了学校同学们的目光,如运动会一样,对于班级同学们集体意识与共同行动的培养产生积极效应。
而不同老师对于这样班级量化管理的考核却有不同观点,众多年轻教师们来乡镇教书往往是带着“做任务”的心态来的,他们希望能在乡镇拼搏一下早日评上更高的职称,他们就害怕没有明确的激励标准量化考核,因而对此项目的落实较为支持。而部分年长教师则不希望进行比较,曾找到丁校说,“我也不希望挣别人的200元,也不希望别人挣我的200元”,希望不参加评比,这自然是被断然拒绝。这样的班级量化考核也扭转了教师风气,乡校S中越来越多年轻的老师走上了班主任道路,在学校的激励中更加具有主体性地教书育人。而乡校中众多非领导的年长教师懒散的、摆资历的风气也得到制止,丁校专门请了他在乡村读书时的老师再出山主抓此一班级量化考核项目,整个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在这样较小投入的班级量化考核中得到了较大的改观。
二、班级分类管理和学生的多元评价
具体到班级内部,每个班的班主任也发挥着和学校校长一样的身份与作用,其是每个班级管理与教育的核心,这也是S中学学校层面“抓牢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原因。S中学当前各班的班主任除了是学校领导、教研主任层面的中壮年骨干教师,就是青年教师中最为优秀与负责任的一批,他们是S中学除丁校领导层外最重要的教学管理者,都被寄予厚望。每个班主任自身也有不同风格与方式的教学管理方法,但教学管理与敬业负责的态度往往最为重要。在不同班主任老师的教育理念中,有将学校班级量化考核方式推进到个人,以每个学生的行为进行量化考核管理的。这样的方式也会有成效,但往往易于造成学生行为的功利认知,比如做事之前总是想着能不能加分,这个就需要班主任老师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还有的班主任老师重视德育,认为成才之前必须先成人,在学习生活的培养中主要以健全学生心智发展为目的进行教育,这样的方式是值得肯定与推广的。还有的班主任老师重视陪伴,这是该教师根据当地多留守儿童学生的实际情况得出的,经常性地组织班级公共活动,让同学们在集体的氛围中成长。
尽管各个班主任的教学理念各不相同,但在S中学,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的思想是较为普遍的,这也是基于对本校不同工作样态老师分类激励后的借鉴。因为地处偏远,教育资源投入与学生本身的学习状况就较为后进,乡校学生的班级结构基本都是“橄榄型”,其具体是指S中学乡村学校里尖子生与后进生的比例都相对较小,存在大量学习成绩与学校行为都较为一般的中等生。对此,S中学教师们共通的教学管理方式为“抓两头、促中间”,既要抓尖子生的成绩,也要抓后进生的学习习惯,进而在整个班级层面树立成绩与习惯并重的教学导向,引导中等生加强学习与进步。具体在在成绩方面,班级管理要求既注重优秀率,亦注重合格率,让成绩优秀与进步明显的同学在学习方面形成引领示范效应,基本上学校每学年的奖状发放就是发给此两类学生。对于占班级多数、成绩中等的学生,主要通过通过量化考核、班级活动、体育活动等方式鼓励其参与班级管理与学校活动,以强化其德育效果,激发其学习兴趣。对于班级里的后进学生,甚至问题学生,则主要对其加强纪律管理,并保留一定教育惩戒,避免形成负面示范效应。但同时,乡校的老师们也在积极发掘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其能够在学校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感与意义感,进而能够更好地留在学校与班级之中,完成一定在青年阶段集体的社会化教育。
从S中学班级学生分类管理的方式与内容也能充分看出该校“育人育才并重”的教学理念,尤其是在对不同学生不同学习及生活状况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应用,这是将育人育才的教学观念实际落地。乡村学校在学生自身认知发展与成绩水平有限的现行情况下,不以单一的成绩为发展导向,通过重视德育、发展学生个体能力,建立起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这样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方式是极其必要的。
当然义务教育阶段本身的重要原则就是德育与成绩并重,但对学生进行这样多元评价体系的考核却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展现学生更多发展性的成效。具体来说,对学生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给予了所有学生发现和发展自我价值的机会,优等生可以通过成绩彰显自身学习价值,中等学生和后进学生等可以通过参与班级管理、体育活动、学校活动等彰显自身价值。更有甚者,不少艺体学生也可以凭兴趣获得更大的升学机会。而哪怕就是不作用于升学,教师多元评价体系的应用让更多的学生在学校中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是非常确定的,让学生心智得以健康发展的同时,形成积极、有序的校园风气。
S中156班小向的经历就充分展现了班级分类管理与学生多元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性。自小在山村长大的小向是一位留守儿童,其父母远在广东打工,自己从小跟着爷爷生活。小向内向,在学校都不说话。上初中后,父母在小向以周围同学都有手机的多次要求下给他配了手机,但小向很快就迷上了游戏。那个时候还是初一,学校明令禁止带手机入校,因为玩游戏入迷,小向偷偷把手机藏着带进了学校。晚间宿舍熄灯,小向拿出手机玩的过程中却被查寝的班主任老师发现。当时老师让小向把手机拿出来给他,小向就是不愿意,手机拿着始终不放手。班主任也生气了,三令五申的要求竟然还遇到学生不知悔改,僵持的气氛非常焦灼。后面班主任掰开了小向的手,小向又急又气直接一个箭步跑出宿舍门、站在铁栏杆外,抓着铁栏杆,下面就是5层高的土楼。眼看小向要跳楼,班主任和同学们都慌了,赶快稳住小向的情绪,把他拉了回来。
这件事后,班主任和丁校都在密切关注小向,充分考虑其情绪化与网瘾的问题。在学习与生活中不断给他合适的关心,带着他一起参加学校里的体育与文艺活动,小向的注意力渐渐也开始被手机之外的东西所吸引。小向白白瘦瘦,老师慢慢发掘出了其跳舞的天赋,在今年文艺汇演中他还一起参与了表演,且跳得非常好。也正是在老师和丁校的循循善诱下,小向发生了不小的改变,他慢慢在学校多元的评价体系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可以说,在教育资源匮乏的乡校里,多元评价体系对于众多家庭社会化不到位的学生们来说无疑是直面社会前最后一次宝贵的社会化呵护。
三、多元评价体系下的育人育才
我国义务教育及高中教育阶段的总体性目标为“成人成才、争先培优”。其中义务教育阶段更多主张有教无类的均衡化教育,注重的教育公平在于给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受教育与成长平等的权利。在中西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乡校义务教育给予学生公平受教育与成长权利外所需要重点承担的另一个基础性任务就是帮助青少年顺利“成人”,这往往是受当地现实家庭问题社会化不完全导致的结果。在众多资源匮乏及环境闭塞的乡校地区,通过学校教育顺利帮助学生完成社会化,成为现代公民,为其融入现代工业文明体系与社会市场的意义往往和学生获取及掌握知识的意义一样重要。
然而众多中西部地区对乡校建设的政策方针不够重视,呼啸而至的教育城镇化不断加速乡校消亡,甚至很多县域仅存的几所乡镇学校内也管理混乱,老师和学生仿佛被遗忘了似的得过且过。再加上学校教育里高中普职分流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城镇化人口流失带来的乡村公共生活空间压缩以及手机时代信息泛滥使青少年更容易从现实世界逃逸到网络等的现实困境。乡校中的青年们在家庭和学校中越来越难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感与存在感,这为其正常的社会化进程带来更多不稳定因素。乡校中如小向一样遭遇的青年并不只是个例,大量乡校学生沉迷游戏早早辍学的案例触目惊心,他们打工父母痛心疾首的眼泪与陈述至今还能在笔者的心间与鼻头泛起涟漪。
这种情况下,如乡校S中学一样,能够通过“不以成绩论英雄”的校园氛围打造与推进校园特色活动的持续性开展,进一步把学生的多元评价体系融入在校园中的做法是极具意义的。这样的多元评价体系真正将义务教育阶段校园“育人育才”的目标串联在一起,真正探寻到了当下时代乡校教育发展的正确定位和切实需要。不只是促进乡校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够让处于时代结构飞速变动中的农村青少年们在校园生活与学习活动中更快融入集体,找寻自己的价值与意义,这样育人育才的方式才是真正将青少年的注意力与认同感留在真实与现实中的做法。在这样能获得个体价值的乡校群体认同中,每位从乡校走出的青少年心里也都不会是空荡荡的,他们的怀里带有一颗希望的种子,而只要带有这样的种子,这些青年们关于社会集体的社会化成长终究会生根发芽与繁盛壮大。
因而在我国目前众多中西部地区资源贫瘠性的乡村学校,要大力推进这样多元评价体系的青少年社会化成长方案,乡校的建设发展不容忽视。从地方政策方针入手,明确乡校发展的意义,重视乡校发展的价值,推进保护乡校发展生源、师资及资源的政策只是第一步。乡校自身也要具有建设发展的主体性,通过一系列诸如教师激励、班级量化考核等机制,盘活乡校自身教育发展的管理机制与组织体系等更为关键。“渡人者自渡之,自渡者天渡之”,在具备乡校发展与稳步建设提质的过程中,推进乡校学生多元评价体系下的个体成长,才是真正展现当前时代下乡校教育的真正意义。而这样的意义,注定会维护农村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助力于我国辽阔版图内各区域城市乡村的现代化发展。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文章人物皆是化名,感谢所有访谈对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