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手册(建议收藏)(mpa用书)

MPA手册(建议收藏)(mpa用书)

一、背景:危机中诞生,至关重要

MPA(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2016年初人民银行将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与合意贷款管理机制调整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评估的开展有利于推动金融机构加强自我约束和自律管理,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实现稳健经营。

目前监管对银行有三大评估,宏观审慎评估,央行评级,监管评级,其中监管评级是银保监的,历史最悠久。宏观审慎评估、央行评级是人民银行的,分别由宏观审慎局(原货币政策二司),金融稳定局负责。宏观审慎被提高到与货币政策同等地位,即所谓的双支柱金融调控。

MPA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危机的2007-2009年,危机后,各国央行和专家都非常关注宏观审慎,开展了广泛讨论并运用到实际监管工作中。危机之后,大家普遍得出几个共识,一是价格稳定不保证金融稳定,当时房价、利率的稳定不代表没有风险;二是个体稳健并不代表整体稳健,各种嵌套的方式,使得单个的,单系统的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看上去都没有风险,投资的一些房地产基金都有底层资产保障;三是金融不断深化使得金融行为更容易呈现顺周期性,比如房不断价涨,金融投资就不断加大,经济热会刺激金融热。大家都认识到货币政策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具有局限性,尤其在金融深化之后表现更加明显。

宏观审慎政策的定义为利用审慎工具来防范系统性风险,从而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及其影响程度。宏观审慎政策通过逆周期调节,缓冲金融顺周期行为和风险传染对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造成的冲击,防范系统性风险。

经过几年研究,全球已初步形成可操作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体系和治理架构。我国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创新走在了国际前列。我国双支柱金融调控的框架,就是货币政策继续主要针对宏观经济和总需求管理,侧重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稳定,宏观审慎政策直接和集中作用于金融体系本身,抑制杠杆过度扩张和顺周期行为,侧重于维护金融稳定。两者关系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充分协调有助于实现有效的金融调控。

我国研究的历程:

2009年,研究强化政策措施

2011年,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

2016年,正式实施

二、不断变化中的评估

MPA的评估指标是不断在变化的,几乎每个季度当地人行都会通知金融机构调整参数或指标,此处将近几年的主要变动,及变动的原因向大家介绍一下。了解评估指标的变化将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认识MPA评估的重点内容,从变化中可以看出监管一脉相承的监管规律和规则。

(一)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广义信贷,加强表外业务风险监管

这个是为了弥补广义信贷的不足,理财业务现在发展的非常快,有些创新比较激进的机构规模已经超过了传统的信贷业务,一般机构的占比也已经不小。表外的理财有着明显的资产性质,吸收的大众理财资金也有着明显存款性质,所以纳入广义信贷,纳入资本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体现了宏观审慎监管的完整性。后将外币贷款也纳入广义信贷范畴。

(二)将信贷节奏的考核纳入考核

原来一直在信贷执行情况下考核,后来调整为资产负债项下考核。原来央行把信贷节奏和一些信贷支持的工作放在一起考核,如民营企业融资情况、小微信贷政策导向、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企业信用贷款、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房地产信贷政策导向、绿色金融政策导向、央行资金运用等,把信贷节奏看做是信贷工作一个方面。这个指标出现后,因为要和五年同季度水平比较,很多信贷规模比较粗放的机构常常会失分,后来2020年一季度疫情爆发期间,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投放,偏离容忍度一度放宽,后来又回归正常,目前是要求偏离度10个百分点。2021年,信贷节奏调整到资产负债项下考核,说明央行对这个指标的性质和重要性都有所增强,分值也增加了一倍。信贷节奏已经被提高到与广义信贷并列的地位。

(三)将同业存单指标纳入评估

此项内容的考核对小机构的影响比较大,因为小机构更依赖同业存单融资,所以一开始主要考核资产规模5000亿元的机构,但后来还是对所有机构都纳入了考核。

(四)疫情期间增加了贷款同比多增的指标

但随着疫情平稳发展,考核要求从按月同比多增先调整为按季度,后又调整为按年度,考核压力有较大下降,后又调整为加分项,进一步降低了难度。2020年还新增了“贷款同比增长”的指标。

(五)新增了落实资管新规的指标

2018年4月央行联合多部门下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该文件被认为是同业业务监管的母文件,具有里程碑的效应,很多同业业务的乱象都是由该文件破乱反正的。

(六)同业负债指标

同业负债指标占比的上限由33%调整为40%,略微放宽了指标的考核要求。

(七)调整小微企业贷款的考核口径

由原来的单户授信500万调整为1000万,与普惠金融口径保持一致。这里有个小插曲,一开始央行的普惠小微企业口径是单户500万,后来银监会(当时银监、保监还分开的)也出了文件为1000万,一度金融机构非常迷茫,同样的普惠口径两个部门要的不一样。

(八)信贷政策执行

其变化最为频繁,比如原企业信用贷款调整为制造业信用贷款,权重也提高为40分,与小微融资,民营融资一起打分,三者得分较低的作为该项指标的得分,因此该项考核的难度对银行来说是增加了。

(九)在资本和杠杆下增设了“联合贷款杠杆率”子项,满分为20分

该项与原有的杠杆率一并考核,原因是2020年11月,银保监会和人民银行下发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对网络小贷杠杆水平采取了全方位压降,此前联合贷款,ABS出表业务都没有纳入网络小贷。办法出台后,从事联合贷款的杠杆率为20倍,MPA也顺应纳入考核。联合贷款带来的问题不可小看,原来蚂蚁集团就是通过花呗借呗,用很少的资本金,撬动大量银行贷款,以往的新闻中也有所报道蚂蚁集团如何规避监管。

(十)一些临时性的指标调整

比如疫情期间对再贷款资金运用的考核,为了让机构更好地执行疫情期间的再贷款政策,而且这个指标当时被赋予一票否决权,对疫情期间的防疫工作,复工复产工作都起到了巨大的引导作用。2018、2019年人民银行还下调了部分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让机构用于规划中期借贷便利和小微企业信贷,当时都将有关执行情况纳入考核。

其他还有一些微调的参考和加分项调整,如央行评级效果,不良贷款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

三、评估结果的运用

评估结果运用主要是在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利率,央行对手交易方资格,存款保险费率,再贷款再贴现,金融债发行等方面,设置激励或约束。当前,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执行宏观审慎政策的激励约束手段是比较丰富的,这些手段会有一个排序,先用谁后用谁,怎么用法,奖励先用还是惩罚的先用,会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而定。笔者认为影响较大的有下面几项。

(一)影响再贷款政策享受

特别去年疫情期间,一些机构因为评估C档,无法享受5000亿,10000亿的再贷款和两项工具的支持,机构损失较大。去年10000亿给到银行利率是2.25%,如果按照2-4个点的利润空间,很多规模大一点的法人机构一年的需求有10亿元多,评到C就不能享受政策,一年下来也有2000-4000万的利润损失。

(二)影响存款招投标

目前由于反腐败的需要,财政资金大多参加招投标。很多地方在制定招投标的文件时,无一例外的都会把人民银行和银保监的重要评估工作纳入为重要内容,加以考核赋分。有的地市对评估为C的机构,就不允许参加财政资金的招投标,那么对金融机构来说就非常害怕,因为财政资金是各行存款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是价格低廉的负债,是银行利润的源泉。很多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戏称自己“死也要死在存款招投标的路上”,可见竞争的惨烈程度。除了评C就没有招投标资格外,A和B的得分还不一样,评到A的分数排名就靠前,可以增加中标的成功率,同等条件下中标的额度也比那些排名靠后的机构多。

(三)影响发债等

如果评到了C,那就不能发放金融债,所以那些资本非常紧张的机构,当年想要发债的机构就非常害怕评到C。金融债发行的工作是一项非常宏大的任务,常常要提前半年或一年来研究,决策和筹备,如果董事会决策要发债了,就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承销商的投入,层层报批的成本,去各级监管部门报批等事项都投入很大。这里有个插曲,就是金融债的发行,目前是人民银行在审批,但是银保监也对发债有规定,所以所有的金融机构要发金融债就必须两个部门一起审批(现在已经可以两个单位一起报,以前要先逐级报银保监,然后再逐级报人民银行,一次发债都要拖到1年左右)。由于审批时间长,有时会带来很多意外,比如年初发债,只要提供上年度的评估结果不是C就可以了,但是工作拖到了三季度,领导觉得上年度的评估不够及时了,所以想要一下半年度的评估,可是就会出现半年度的评估可能就是C了,发债就又不可以了,机构损失就很大。

据说证监会的一些增资扩股,优先股发行等业务上也有类似的情况。

(四)影响存款保险费率

因为MPA和央行评级是相关的,高度自洽的,如果MPA掉到C档,央行评级就会在7级以下,央行评级又是存款保险费率的主要依据,所以关系到每年的存款保险金,评级低就交的多。

(五)影响准备金政策的优惠

例如,2018年9月,人民银行出台了定向降准的政策,其中一条重要的定向依据就是要满足宏观审慎评估要求,即上年有三个季度MPA考核在B档以上的机构方可享受降准政策。

三、当前指标体系介绍及对金融机构业务开展的影响

(一)资本和杠杆:通过资本约束金融机构广义信贷扩张(100分)

主要分为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两方面评估

1、资本充足率指标(80分),机构持有的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通过与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比较结算得分。这里很多比较小的金融机构,比如村镇银行,较难得分。这条又是一票否决制的,只要资本充足率指标为0分,MPA评估肯定就掉到C档,人民银行就要约谈,很多政策无法享受,很多业务无法开展,上文已经提到。所以这里人民银行也不想机构不及格,因为很多工具是需要机构去推广使用的,所以每次调控都会有一些调整指标,最新是制造业新增占比,普惠小微新增占比,民营企业贷款新增占比,涉农贷款新增占比,转贴现 同业贷款占比,信用贷款新增占比等,每个参数只要完成了就可以调高指标。如果都调高了还不行,这家机构又没有什么风险,日常经营稳健,配合工作较好,还可以提高容忍度,让机构评估不掉档。

1.实际资本充足率≥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容忍度T

2.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结构性参数α×(最低资本充足率8% 储备资本 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 逆周期缓冲资本),

结构性参数α目前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都设置为1。主要是考虑机构的稳健性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来赋值。

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和储备资本主要是监管上要求,年初,银保监会会统一给定。如16年最低资本充足率为8%,储备资本1.3%。

3.机构i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0.5% (1%-0.5%)×机构i资产规模/最大机构资产规模

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主要从规模、替代性、关联性方面评估,在0.5%-1%之间,具体计算是按照辖内资产规模最大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为参照机构并赋值1%,其他机构按与参照机构的资产规模比值相应赋值。

其中:最低资本充足率8% 储备资本 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与银保监的资本充足率差不多,各家机构也都差不多,一般在10-12之间。所以后面的逆周期资本缓冲才是评估差异的主要原因。

4.逆周期缓冲资本=βi×[机构i广义信贷增速-(目标GDP增速 目标CPI)

逆周期资本缓冲主要是用来动态调整资本充足率的,在经济繁荣时计提资本缓冲,增加超额资本充足率,以备经济萧条时吸收损失。它是和广义信贷增速线性相关,最小为0。

βi为机构i对整体信贷顺周期贡献度参数。βi=宏观经济热度参数(βi1)*系统重要性参数(βi2)

βi1根据广义信贷/GDP偏离其长期趋势值得程度测算,目前为0.8,未来将结合形势变化调整。

βi2(系统重要性参数)根据不同银行系统重要性差异调整其对整体信贷偏离度的贡献,在0.5-1之间赋值。

所以βi在0.4-0.8之间。

目标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标1个百分点,目标CPI以国家设定并公布的当年CPI预期目标。如未正式公布前,参考上年目标水平。

2、杠杆率(20分)

指机构持有的一级资本与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的比率,目前参照《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及有关要求计算,不低于4%得满分,否则得0分。这部分机构基本都可以得满分。

第一部分资本和杠杆的考核中,已经出现了MPA指标体系的两个重点概念,一是广义信贷,二是资本约束,这两个概念是MPA评估的核心。

广义信贷增速指广义信贷最新季末余额的同比增速,广义信贷:包括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的各项贷款、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和存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款项五个部分。主要是说明新的形势下,资产负债多元化,定住贷款是远远不够的,关注广义信贷可以更全面有效地反映银行体系的信用投放和货币派生情况,防范系统性风险,实现宏观审慎政策目标。广义信贷指标中比较有争议的是国债,包括一些地方政府债,特别是国债,主要是为了支持国家经济发展,确保优质流动性资产比例,这部分没有信贷投放的经营效益,不应该简单全额纳入广义信贷来约束金融机构的流动性。

资本约束:以资本约束为核心,就是要通过建立有效的资本约束机制,促使金融机构加强资本管理,实现资产扩张与资本水平之间的有效平衡,保证有足够的风险损失吸收能力。俗话说有多少本钱办多少事。整个宏观审慎框架中非常重视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这个指标,就是要树立有多大本钱办多大事的一个原则,防止行业过快增长出现系统性风险。资本约束后,很多银行即便是面临较好的市场情况,表内外资产都被逼放缓。

(二)资产负债:广义信贷增速是否超过某个特定的值(100分)

主要分为广义信贷增速,信贷节奏,同业负债增速三方面评估

1、广义信贷增速(10分),通过比较广义信贷增速与国家设定并公布的当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确定得分。全国性系统重要性机构、区域性系统重要性机构、普通机构的达标要求:广义信贷增速与全国当年度目标M2(2016年是13%)增速偏离分别不超过20个百分点、22个百分点、25个百分点。高于为0分,低于为满分。

广义信贷推出之后,银行以往“大资管”的资产配置方式面临重大约束,影子银行发展受到规范,所有的资产业务都要受到广义信贷的指标约束,特别是股权投资面临更大的压力。同时金融机构表内资产的腾挪也变得没有必要,以往考核的指标很多都是表内的,每到季度末前后,金融机构常常通过资产大腾挪来规避监管指标,现在也没有必要和可能了,代持、同业投资、特殊目的主体(SPV)投资都无法规避广义信贷的约束。

广义信贷使得资本金成为银行的核心约束,监管将以广义信贷的口径来要求资本金。银行的发展模式也收到制约,以往同业业务、金融市场业务成为银行业的重要发展模式,一头对接负债,一头对接资本,监管还很宽松,规模就上的很快。但是广义信贷管理后,同业业务的规模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依靠短期同业负债来进行长期资产配置的发展模式将收到重大约束。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化,资本充足率低,融资能力差,存款资源少,过度多张表外业务特别是非标业务、存在明显期限错配的银行生存压力将越来越大。

日常评估中掉到C档的绝大部分机构是因为信贷,债券投资过快而得0分,然后广义信贷还导致资本充足率得0分,然后1票否决,导致评估C档。另外,很多小银行反映,目前单靠利差经营已经不能支持长期发展,但是多元发展,比如一些中间业务,理财业务等,由于小行启动的比较晚,所以一启动,增速就会变得很高,马上一票否决了。这也会导致整个市场中小机构很难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因为你一发展就受到制约。而一些大行因为原来基数较大,很多业务本来就是为了规避监管的套利行为,一些通道业务,同业业务被叫停后,总量的腾挪空间就比较大,还可以快速发展,与小行的差距也会越拉越大。为了公平,建议对一些新开展同业业务,理财业务的小行,给予初期的保护,等到有一定规模了,再纳入考核。

2、信贷节奏(40分),进度低于全国得满分,与本行近五年平均进度比较,快10个百分点的,每偏离0.1个百分点扣2分。规模紧张时,此部分机构常常会扣分,有些机构往往每年都要开门红,而且一年比一年量大,大投放的年份,这里也常常得0分。信贷节奏有时还会受到历年调控,调控变化的影响,比如2020年房地产集中度政策出台以后,很多金融机构措手不及,他们本来还想大力发展房地产信贷(特别是一些小银行,本来房地产业务不做的),但是今年突然对房地产调控了,有些机构房地产因为超过了集中度就暂停发放了,存量也只收不贷,那么这时候原来预估的贷款新增就要用其他贷款来补足,节奏就较难把控了,一不小心就会在信贷节奏方面扣分。

3、同业负债增速(35分),指截至最新季末的同业拆入、同业存放、同业借款、同业代付、卖出回购、同业存单等同业负债项目扣除结算性同业存款后的同业融入余额。该项评估难度不大,很多机构得满分。

4、落实资管新规(15分),内部评定,一般可得满分左右。

(三)流动性:鼓励金融机构加强流动性管理

流动性比率80分,遵守准备金制度20分,机构一般都可为满分。

(四)定价行为:评估利率定价行为是否符合市场秩序

定价行为是1票否决的评估指标,利率定价的透明度不是太高,目前是将全国所有法人金融机构的存款定价偏离度由低到高进行排队,排名位于后10%,且存款定价偏离度高于1个标准差的,金融机构存款定价偏离度得分为0分。评估结果只有一个得分,不公布全行业利率定价水平的相关数据。这种评估方法和评估数据公布方式。一些地方的金融机构,定价系统还不完善,定价能力普遍不高,在没有全行业水平作为参加的情况下,地方无法做到有效掌握,在存款日益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大家都想利率高些,但评级不要调档,所以很容易因为利率高定价而导致评级到C档。但是从长期来看,利率考核的一票否决制,能够为利率管理创造更公平的经营环境,对银行经营有积极作用。

(五)资产质量:关注资产质量是否有异常下降

不良贷款率25分,,拨备覆盖率25分,重大事件50分,主要是和同类机构平均数比较,不良率较低的机构一般为满分。

(六)跨境融资业务

适应资金跨境流动的频繁和跨境借贷增长的趋势,指标难度不大。

(七)信贷政策执行情况:鼓励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不断优化信贷结构

包括制造业信贷支持,普惠小微金融支持,再贷款再贴现资金运用。

这个指标是比较接地气的指标,比如制造业信贷支持指标,就是支持实体经济的最重要指标,对金融机构的压力不小,特别是指标是考核增量增速,在经历3-5年的快速增长之后,很多小行的制造业贷款比重已经比较大,保持较高增速和增量非常困难,现在考核的是中长期制造业贷款增量增速,很多行都要失分,得0分也是常见现象。这里还是希望央行对一些占比已经比较高的金融机构,要适当考虑,不能再要求其飞速猛进,否则可能会导致很多不良的产生。

另外目前普惠小微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特别是疫情期间很多大行讲政治,以非常低的利率价格强势介入,很多地方四大行给的利率只有3.85%,比小银行的存款成本都差不多了,没法竞争,导致小银行的普惠小微客户大量流失,考核增量增速指标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压力很大,常常失分或得0分。

四、操作模式

人民银行以逆周期调节为核心,对金融机构实行季度动态评估,并配套差别准备金利率等相应的激励约束措施。

评估对象主要针对商业银行展开的评估,为了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将村镇银行、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以及投资公司等机构也划入评估对象内。央行将评估机构划分为三大类分别由央行不同层级的部门评估,分为N-SIFIs(全国性系统重要性机构),R-SIFIs(区域性系统重要性机构)和CFIs(普通机构)。

评估分为三档:

A档指七大方面指标均为优秀,执行最优档激励;

B档指除A档、C档以外的机构,执行正常档激励;

C档指资本和杠杆情况、定价行为中任意一项不达标,或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中任意两项及以上不达标的,给予适当约束。

五、问题及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利率定价评估机制,增强评估数据的透明度

建议改进利率定价评估方法,综合考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资产规模、信用等级、利率定价机制建设、定价能力高低等因素,对金融机构合理分组后再进行评估,进一步提高评估结果科学性。同时,建议区别不同情况,按月将全部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定价的平均值、标准差,全部机构利率水平分布情况、分地区分类型适时在行业内予以发布,为小型银行机构利率定价行为提供参考,促进其更好完善定价能力。

(二)不断完善指标科学性

一是增加一些信贷结构的指标和分值,因为信贷结构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我国目前金融总量已经不小,但是结构优化问题还任重道远。建议在指标设置上,更突出,导向性更强一些。一些定性指标多依赖于金融机构对于基层机构的支持和配合态度,导致主观性、随意性较强,导致最终结果难以做到公正、客观,难以起到结构导向作用。二是加强长期趋势的偏离考核。目前MPA主要依据金融机构上一季度末相关指标的数据表现作出分类评级,具有一定短期性特征,削弱了MPA抑制信贷增长顺周期性的效果。为此,建议增加部分长期性指标,并加强对指标趋势性的考察,提升MPA评估的科学性准确性。三是建议一是探索在MPA考核中以时期均值替代时点值,完善指标设计和评分规则,从而提高评估的科学性。目前MPA主要是按月监测、按季评估,使用的也是月末、季末的时点数据,这就难免会产生时点效应。同时,由于资产规模较小的银行机构的基数较小,广义信贷增速往往较高,MPA受限较大,而资产规模大的银行则反之。

(三)不断完善评价结果的运用

目前结果运用主要是在准入门槛的负面清单,常常是C档的机构不能做什么。建议还要注重激励措施,评到A档机构的除了准备金利率可以提高些外,应当在各个方面在想办法给予激励。适当赋予当地人民银行根据评估结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金融机构实施精细化的激励约束。

(四)按规模更精细化分类开展评估工作

目前的三大类分类还不够精细化,其实一些大城商行和农商行都已经是上市企业,和一些规模很小的机构在一起考核评估是不合适的,建议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按资产规模进行分类,根据资产规模的大小,制定阶梯式的参数设置,以适应各银行机构发展的需求,减少MPA考核可能带来的冲击。

(五)构建宏观审慎框架下“大数据”平台

构建“大数据”平台,宏观审慎框架的实施必须以信息和数据为基础。建立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的信息化基础架构,通过信息技术手段,采集金融经营管理数据,建立标准化、系统性的数据体系,搭建MPA的“大数据”平台,大幅提高采集数据的效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10月3日 上午8:12
下一篇 2022年10月3日 上午8: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