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8日消息(记者刘柏煊)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中央部门干了多少事、花了多少钱、钱有没有花到刀刃上,这些都可透过部门决算来观察。一年一度的中央部门“晒账本”8日拉开大幕。截至8日晚间,共有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信息中心等101个中央部门“晒”出2020年度部门决算。观点指出,受政府过“紧日子”及疫情因素影响,“三公”经费继续大幅压减;衡量资金使用效果的绩效自评成为“标配”;要求中央部门就自评结果接受审计监督成为亮点。
公众可登陆财政部网站“中央预决算公开平台”阅读决算公开相关内容(截图自财政部官网)
财政部率先披露2020年度部门决算。紧随其后,在约7个小时时间里,包括财政部在内共有101家中央部门密集“晒”出自家“账本”。今年是中央部门连续第11年向社会公开部门决算,公开部门决算已成为一年一度的“固定动作”。
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主任刘怡说:“‘决算’是相对‘预算’来说的,‘预算’指的是资金使用计划,‘决算’指的是资金使用的实际收支情况。公开部门决算是追求资金使用效果和透明度的有力举措。”
从备受公众关注的“三公”经费来看,压减力度不小。例如,2020年度,财政部“三公”经费支出仅完成预算的37.7%;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三公”经费支出仅完成预算的25.7%;证监会“三公”经费支出仅完成预算的45.7%。
中国人民大学政策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俞明轩解读,“三公”经费继续大幅度压减,这当中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是中央部门带头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从严控制和压减‘三公’经费支出。我们看到,2020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大幅减少,比预算数减少了25.31亿元。客观因素是由于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部分因公出国、出境、外事接待任务没有实施,公务用车支出和公务接待支出减少。”
有中央部门对比了近5年“三公”经费支出决算情况(截图自中国地质调查局2020年度部门决算)
除了关注花钱的“量”,还要关注花钱的“质量”,这集中体现在“绩效评价”上。
俞明轩说,绩效评价相对而言属于财政管理的新兴事物,主要衡量的是财政资金有没有花出效果,“预算项目支出的效果怎么样,好不好、值不值、合理不合理。”
从各部门的公开情况来看,绩效自评已成为一种“标配”。例如,在国家信息中心的2020年度部门决算中,针对“经济政策模拟系统研究项目”进行了绩效自评。绩效自评结果显示,自评得分为97分,项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与年初设定的绩效目标基本一致,同时也提到,社会效益指标没有完全达到预期。
刘怡表示,绩效自评结果公开,可以让社会公众更加清楚地了解政府预算资金的用途和效果,有利于自觉接受监督。今年着重提到,要求中央部门就自评结果接受审计监督,这是一个亮点。“权威独立的审计部门的介入,能够让中央各部门更加重视资金使用的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