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衍新药 管理层会议纪要(昭衍新药股东大会)

Q1:CDE 政策对新药研发热度的影响,公司的订单储备?A1:去年到现在国内申报的IND 数量没有下降,今年前 10 月生物制品IND 超过去年全年,小分子跟去年数量相同,生物药申报在加速。今年全行业生物药分子数已经超过 300 个,昭衍一般占到 40%的项目。前九月新签 20 亿订单(同比 70% ),在今年年底明年和后年会陆续结题,所以明年 IND 数量还会增加。这些 IND 项目在临床阶段会相对变少的,但是临床前安评都是必须要做的。所以我们所受到的政策影响非常小,抗肿瘤上还会利好我们的相关订单。7 月之后,这类订单是加速增长的,并不主要是因为实验动物涨价。只有猴子的价格涨幅较大,而用到猴子的实验在我们整个业务量的占比并不高(小于 50%),剔除涨价因素,订单增速也有 60%多。所以行业景气度没有变化,利好 CXO 头部公司。

Q2:我们的订单多少来自新的靶点,多少来自 me-too/biosimilar?A2 :前三四年我们还做不少me-too/biosimilar 项目,现在已经很少了,仅限于 2/3 梯队的药企客户。现在我们的客户都是头部的 Pharma/biotech。我们 70-80%的项目是生物创新药。我们化药做的少,因为我们就是从生物药起家的。小分子做安评的门槛比较低,毒性的可预见性比较强,大家都可以做,涉及到癌症的会稍微难一些。我们在生物药癌症相关的安评上是行业垄断地位,有很强的市场吸引力和定价能力,所以在有限的产能内,倾向于多做生物药安评。有些 CXO 做生物药安评由于缺乏经验,无法找出癌症药物的毒性。

Q3:国外安评市场是单寡头,中国未来是否有类似的趋势?A3:中国市场成熟后,也会有类似的趋势,头部 CXO 的市场份额会更高。安评业务需要经验和人才梯队的建设,这种竞争是一种正向循环,头部 CXO 做的安评越多,积累的经验越多,会吸引更多的客户。国内有安评资质的有 70 多家,但是实力强的也就 4-5 家。临床前安评的投入占客户整体投入的比重比较小,但是会影响后面临床进展,所以客户更希望找头部的 CXO 来做,更有质量保障。

Q4:新签订单转化成收入的效率?A4:我们截止3Q21 有 30 亿在手订单,今年 4Q 会消化一部分,也同时会新签一部分。30 亿基本会在未来两年内消化完毕的,但主要是在明年确认收入。订单转化成收入是一个长期过程,大概有 50-60%的订单能在第二年转化成收入,主流的项目(60%的项目)周期在 8-12个月,癌症这类的试验周期会比较长。动物供应紧张也可能造成收入确认的延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2日 下午12:23
下一篇 2022年5月22日 下午12: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