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使部分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减轻了劳动者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和土地产出率。1991~2003年,我国耕种综合机械化水平由20.9%提高到30.9%,同期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由1353元提高到4677元,增幅3.4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709元增加到2662元,增幅3.7倍。由此可见,推进农机化,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的一项根本举措。
在日前由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召开的“农业机械化与农业装备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专家们指出,在看到我国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耕作机械技术至少落后20年,产品落后20~30年。具体表现为:单一机械技术与液压、气动、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应用的差距,手动、半自动与全自动、遥控、信息化技术的差距,中小型、单一功能与大型、联合、复式作业的差距,初步替代人工作业与作业高质量、操作舒适化的差距,普通机械制造工艺装备与激光切割、柔性加工等先进装备的差距,单一钢铁材料与金属、塑料、橡胶以及特殊钢材的差距。
针对如何促进农业机械化的科技创新,专家们提出,应遵循农业生产、市场经济与农机科技自身发展规律,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机科技基础出发,借鉴国际成功经验与做法,通过共建、调整、协作、优化等措施,整合资源、理顺结构、调整布局、明确分工,以国家级农机科研、高等教育机构为主体组成的国家农机科技创新中心为核心,以我国大农业综合区划内的优势单位组建的区域农机科研创新分中心为支撑,以省级农机试验推广站为基础,构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国家新型农机科技创新体系。
专家们建议,我国“十一五”期间农机化科研工作应优先发展四大领域、七大重点。即,以提高生产率、降低能耗为主要目标的现代农业装备技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的农产品加工增值技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的环保节能技术,以发展精准农业为目标的智能型农业技术装备与电子信息化技术等四大领域;以及设施农业机械、节水技术及设备、安全高效畜禽养殖技术、新型植保机械、大田作业机具、农产品加工设备、水产品标准化养殖技术与装备等七大研究重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