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注立体农业污染综合防治与产地环境质量的提案

  案 由: 关于关注立体农业污染综合防治与产地环境质量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环保总局、农业部分别研究办理


  提案人: 陈汉彬、廖中才


  内 容:


  一、中国的农业污染问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与人口大国,有占世界7%的耕地和占世界22%的人口,并且有71%的人口从事农业。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尖锐。这种国情决定了中国农业必须集约经营,充分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产出,在目前和今后中长期发展过程中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有效供给。


  但是,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教授斯谬尔说,“中国有着不到世界1/10的耕地,但是近来氮肥的使用量却占全世界的近30%,中国使用农业化肥的强度是独一无二的。\”由于氮肥施用过量、利用率过低,中国每年有超过1500万吨的废氮流失到了农田之外,并引发了环保问题: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池塘、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营养化,导致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大量氮肥以一氧化二氮气体形式逸失到空气里,而一氧化二氮是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温室气体之一。过量的氮肥形成了“从地下到空中”的立体污染。


  实际上,中国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使用国,也是最大的农药使用国。农药同样存在过度施用问题,据统计,目前中国农药的过量施用在水稻生产中达40%,在棉花生产中超过了50%。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2002年中国蔬菜和瓜类播种面积1970余万公顷,总产量超过6亿吨。蔬菜生产的过量水肥投入现象非常普遍。氮肥施用过量导致蔬菜病虫害加重,间接引起农药使用量和残留量的增加,化肥和农药过量施用导致的污染,因其污染源广泛分散、没有明确位置,而被称为农业面源污染。在一些发达国家,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目前中国正在向这一状况快速发展。农户缺乏当地农技推广系统的技术指导。调查发现,在最近的20年间,只有不到15%的家庭接受过施肥培训,有的地方多达40%的家庭不知道自己所在的村庄里有任何推广活动。


  如何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我们相关的科研开展得还很不够。如何推动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由“点”到“面”?问题的关键在于缺少政策框架和配套制度,同时缺乏相应的机构向农民宣传面源污染的原因和防治方法,以及鼓励和推动农民采用有效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因此,高质量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对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至关重要,要“采取紧急行动”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将农业技术推广与经销化肥和农药等商业活动分离;引进对政府和私营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资格认证,提高他们的技能;通过农民专业技术组织促进农业生产技术;增强所有农技推广人员的环境意识。在各级政府的农业发展规划中引入农业环境评价体系和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方法;加强面源污染的危害和原因的宣传,增强全民生态环境意识与参与意识。


  二、喀斯特山区的农业污染问题


  我国喀斯特分布面积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3%,贵州喀斯特面积占南方喀斯特典型脆弱区总面积的73.8%,也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3.8%。喀斯特环境并非都是脆弱的,而贵州喀斯特地表崎岖破碎,山高坡陡,基石裸露率高。环境中水、土要素出现结构性缺损,石多土少,成土速度极慢,形成1厘米土层约需4000年。由于喀斯特环境和经济高速发展,大气废气排放~废水径流~渗透土壤~生物中毒,导致环境容量受到制约,环境污染显现突出。由于矿山资源的开发,生态环境恶化和农业自身污染的双重影响,农业污染问题日趋严峻,并呈现出污染种类增多、面积延伸、强度增大的趋势,并逐步显现出复合交叉、时空延伸和循环污染的立体化特征。这种态势已经危及到喀斯特山区产品产地环境安全、食物安全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到人民身体健康,制约着喀斯特山区“三农”问题的根本性解决和和谐社会的实现。采取科学思路,高效开展农业污染综合防治,具有现实迫切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三、建议与对策


  在以农业污染研究与防治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探索,初步构建起农业立体污染模式图与防治框架图,把农业污染研究由“平面”推向“立体”,由单因素控制为主转向沿循环链开展水、土、气、生物“四维框架”下的立体阻控方式,提出一系列农业立体污染防治的重大问题与工程建议,必将给农业污染防治这一宏伟事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活力。


  为了有效推进农业立体污染防治事业,我们建议:


  第一,加大宣传,使大家充分认识农业污染立体化防治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培养各级领导的生态政绩观,调动起社会各阶层和广大农民广泛参与的积极性。


  第二,进一步增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农业立体污染防治既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又是一项长期的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从研发条件和示范基地的构建,到技术推广体系、监测体系和预警体系的建立与维护,再到政策法规的实施等,都需要国家大强度和持续地资金投入,以确保该项事业的顺利推进。与实施该项宏大世纪工程的需求相比,目前的投入仅仅是开始,同时也微不足道。如果投入延迟或延误,不仅污染治理费用进一步增大,治理效益低,而且治理的难度增大,效果降低。


  第三,强化政策引导与法规配套。农业立体污染防治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需要全国范围内上下同心同德,协同作战。通过政策引导,调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阶层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通过政策与法规配套,形成和建立一套具体且长效的机制和办法,确保技术推广体系、监测体系和预警体系的科学运转,确保把农业污染防治的连贯措施切切实实地落实到农村和农户,让农民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第四,有组织开展科学规划、技术示范与推广。农业立体污染防治牵涉到自然、技术、投入、政策、文化以及风俗民情等诸多因素,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才能达到控制农业立体污染的目的。建议根据喀斯特山区中长期发展纲要,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特别是制定出近十年的翔实规划,为有条不紊地推进农业污染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一)总体思路


  从喀斯特山区实际情况出发,以循环经济发展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等理念为指导,坚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资源节约型和谐社会目标,坚持产地环境保护与农业污染治理两手抓的原则,突出产地环境保护特点,从大气、土壤、水体、喀斯特林业和生物等方面,集成具有喀斯特地区农业立体污染防治技术体系,积极改善农业产地环境质量,以有机农业生产基地为载体,寻求喀斯特山区生产、生活、生态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径。


  (二)发展目标


  1.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立体污染防治与产地环境质量研究中心\”。


  2.在全国不同类型污染区建立监测点100个以上,构建农业产地环境监测与评价网络体系。


  3.形成喀斯特山区农业立体污染防治与有机农业生产技术体系。扶持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开创和谐社会新农村的试点。


  4.建立各类开发与污染防治示范基地。


  5.培养农业污染监测和防治技术骨干,培训农民科技人员或给应届农业相关大学生有关政策,返扶农业,拉动就业和科技农业发展。


  (三)主要内容


  1.产地环境背景与农业污染现状调查。


  2.农业立体污染监测网络与评价体系构建。


  3.农业污染立体防治技术集成与产地环境质量建设。


  4.污染防治与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5.农业立体污染防治平台建设。


  6.农业绿色环保新材料、新产品引进、研发。


  (四)技术关键


  1.对各类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土壤~生物\”链中的迁移规律进行动态监测。


  2.立体防控,构建有机生态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3.构建各类污染类型的治理技术体系。


  4.农业绿色环保新材料与新产品的研发。


  (五)技术路线


  1.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立体污染防治与产地环境质量研究中心及分中心\”,多渠道争取支持,建立西部农业立体污染防治技术研发平台,加快喀斯特山区立体污染防治研发能力建设。


  2.中央、省和地方相结合,组建合理的领导机构与技术研发组织,在人、财、物等方面集中优势力量,形成高效的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


  3.坚持以产地环境保护与防治污染两手抓的原则,坚持技术引进、集成为主,结合自主研究,利用系统工程学原理,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构建喀斯特山区农业污染防控技术体系。


  4.科技与行政相结合,技术示范、技术培训相结合,基地与企业或农民相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管理、技术与示范推广体系,构筑国家、省、地共同参与的可持续发展体系,进而推动喀斯特山区农业污染防治技术与有机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吴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19日 下午12:55
下一篇 2022年5月19日 下午12:5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