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8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奖励

    1月18日,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农业科学院所属研究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有8项成果获得奖励。其中,作物科学研究所王连铮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广适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中黄13的选育与应用”和植物保护研究所陈万权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等2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王连铮研究员带领研究团队,针对黄淮海地区南北跨度大、生态条件复杂、品种适应范围窄、单产低、品质差等突出问题,开展广适、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研究。培育出大豆新品种中黄13,并建立了 育繁推一体化推广模式,实现了全国14 个省市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推广7000 多万亩,整体提升了我国大豆育种水平,促进了黄淮海地区大豆生产的发展,为保障我国食物安全和农民增收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农科院8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奖励
王连铮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广适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中黄13的选育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陈万权研究员带领研究团队,针对小麦条锈病难以有效防控这一国际性难题,历经18年的协作攻关,提出了“重点治理越夏易变区、持续控制冬季繁殖区和全面预防春季流行区”的病害分区治理策略,创建了以生物多样性利用为核心,以生态抗灾、生物控害、化学减灾为目标的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该成果2009-2011年在全国8省(市、区)累计推广应用2.3亿亩,有效控制了条锈病的暴发流行,增收节支93.32亿元,为国家粮食生产九连增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农科院8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奖励
陈万权研究员(右二)主持完成的“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技奖励二等奖的6项成果分别是,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李奎研究员主持完成的“猪产肉性状相关重要基因发掘、分子标记开发及其育种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唐华俊研究员主持完成的“主要农作物遥感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及业务化应用”、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王加启研究员主持完成的“优质乳生产的奶牛营养调控与规范化饲养关键技术及应用”、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董红敏研究员主持完成的“畜禽粪便沼气处理清洁发展机制方法学和技术开发与应用”、中国水稻研究所胡培松研究员主持完成的“优质早籼高效育种技术研创及新品种选育应用”和柑桔研究所周常勇研究员主持完成的“柑桔良种无病毒三级繁育体系构建与应用”等5项成果分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中国农科院8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奖励
李奎研究员(左一)主持完成的“猪产肉性状相关重要基因发掘、分子标记开发及其育种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中国农科院8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奖励
唐华俊研究员主持完成的“主要农作物遥感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及业务化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中国农科院8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奖励
王加启研究员(右二)主持完成的“优质乳生产的奶牛营养调控与规范化饲养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中国农科院8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奖励
董红敏研究员主持完成的“畜禽粪便沼气处理清洁发展机制方法学和技术开发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中国农科院8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奖励
胡培松研究员主持完成的“优质早籼高效育种技术研创及新品种选育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中国农科院8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奖励
周常勇研究员主持完成的“柑桔良种无病毒三级繁育体系构建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此外,特产研究所参与的“重要动物病毒病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作物科学研究所参与的“抗除草剂谷子新种质创制与利用”、生物技术研究所参与的“高产抗病优质杂交棉品种GS豫杂35、豫杂37的选育及其应用”、中国水稻研究所参与的“水田杂草安全高效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参与的“P3和P4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与应用”等4项成果也获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据悉,此次共有41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74项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2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8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17日 下午12:46
下一篇 2022年5月17日 下午12:4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