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安徽合肥的80后校长带着一群不懂代码的老师,1个多月自主开发出50多个智慧校园应用,最快甚至10分钟就能做一个。
这不是热血动漫里的情节。而是发生在安徽省合肥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小学里的真实案例。
从今年2月开始,校长彭正亲自上阵钻研,带领学校教师,借助低代码开发工具“宜搭”,在钉钉上陆续开发了50多个智慧校园应用,涵盖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模块,用低成本实现了学校的管理数字化。
而这一切变化,都是在校长彭正到来学校之后,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发生的。
“硬件上的先进不叫智慧”
四月的合肥,春意融融。午后休息时间,老师和学生都步履匆匆走出教室,只有校门口的闸机在安静地闪烁。两个小学生笑嘻嘻地跑过来,站在智慧书柜前刷卡还书。“滴”的一声,书柜门自动打开,书一放进去就自动完成归档。
井然有序的背后,是学校各个应用数据悄无声息在流动、交汇。“就像血脉,打通了主脉和支脉,就可以正常呼吸”,彭正说。
从1998年参加学校工作,到2005年当校长,16年的校长经历,彭正发现学校管理中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信息不畅导致的。后来出去学习考察,更是发现北京和上海的很多学校已经早早利用信息化手段改进学校教育教学环境。
这些都在彭正的心里早早埋下了一颗种子,“学校管理的痛点、盲点,不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很难解决。”从2016年开始,当时还在合肥芙蓉小学担任校长的彭正开始摸索建设智慧校园。
很快平台、应用都有了,很多老师在实际工作中却不会用也不爱用。这让彭正意识到,硬件上的先进不叫智慧,最核心的还是要转变老师的思想观念。
怎么办呢?长达5年的探索,彭正总结的诀窍是要从老师最熟悉的、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入手,比如——进校打卡。
刚来合师院附小时,彭正看到学校依然在用老式的指纹机打卡。夏天需要在烈日下大排长龙,冬天更是要呵着气、跺着脚,哆哆嗦嗦反复试验几次才能打卡成功。彭正想到了利用钉钉,老师打开钉钉上线即打卡,再也不用人工手动操作,排队也大大缓解。从考勤开始熟悉各种应用,老师们的畏难情绪由此大大缓解。
低代码为小学数字化加速度
合肥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小学目前有两个校区,共计2541名学生和146名教师。
多校区管理,意味着需要应对师生、家长的众多需求,对于校园管理和后勤服务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信息科老师贾婷婷依然记得,自己每学期都要手写填写超过100页的教师手册,而行政管理人员面对近150本教师手册也要一本本进行检查汇总上报,更是负担沉重。
像这样实际存在的痛点还有很多。面对这样的校情,彭正认为开启校园“智慧管理”刻不容缓。他来到合师院附小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全校老师梳理教学管理上的需求和痛点,寻找合适的数字化解决办法。
但是学校的数字化不同于大企业,资金和人员上都捉襟见肘,既没有大笔预算满足高昂的应用投入,也没有现成的IT人员支持。
彭正在上一所学校牵头智慧校园建设时就发现,市面上的应用往往只能解决单一的问题,每增加一个管理需求就需要建立一个单独的应用,最后教师和家长的手机上“下载一堆应用”。而学校从第三方公司买来的很多应用总是不那么合适,还产生较高的成本。
如何才能用一个平台承载所有需求,同时做到数据开放、共建共享,不因为建设智慧校园,而给老师、家长、孩子增添负担,要让他们因用而受益、喜欢使用呢?
1月中旬,平时热衷关注技术话题的彭正在观看钉钉发布会时得知钉钉推出了低代码应用开发平台宜搭,提出面向超过1700万企业组织、4亿用户,开放低代码开发的能力。杭州的百年名校胜利小学基于钉钉打造的校园管理平台“胜利钉”,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低代码意味着不需要代码,或者少量代码,就可以开发自己的应用软件,解决个性化需求。这给了彭正新的思路。不懂代码的他决心尝试用宜搭来做出学校自己的应用。
边学边用,他带着合师院附小的信息化团队邀请钉钉工作人员进行现场教学,“前前后后,线上线下交流了很多次”,最后在1个月里顺利开发了50多个专属的应用。
为了更丰富的开发功能,彭正还特意购买了一年的宜搭高级版本,成了全国的第一个“高级付费用户”。
现在,合师院附小的钉钉工作台上,老师们只需一部手机、一个应用就能完成从教研活动、学生成绩、试卷分析、家访记录、期末总结、请假等等一系列信息记录、流程审批工作。
同样在钉钉上,家长们能及时获得孩子的到校信息,还能直接交付午餐费等代收费到学校账户。家长只需要看钉钉,就能知道学校所有和学习有关的通知。
权责明晰、痛点减少是最实在的两个好处。以前分散在不同平台的应用,都能通过宜搭在钉钉上整合。彭正感慨:“非常方便,处理事务不用再打开满屏的应用。”
“用数据来因材施教”
上周五,学校的家长座谈会刚结束,有许多家长反映学校食堂饭菜质量有了很大提升。
彭正觉得这都要归功于自己在钉钉上搭建的“师生用餐”应用。除了展示每周菜谱,还开放用餐反馈,用奖品鼓励教师反馈饭菜问题,如果得到“差评”食堂则会被扣分。运行一个月下来,师生和家长明显感到伙食变好。
在彭正看来,这正是智慧校园的初衷,数字化作为一种手段,帮助学校去改进教育教学,服务师生。而一所学校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老师和学生,数字化的核心目标就是激发教师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减轻教师负担,从而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
合师院附小现在已经有智慧课堂展示课,让学生运用统一的电子平板学习。学校也有自己的编程社团,会在一年级段开设少儿编程课程。
未来,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学校就可以让学习内容更加个性化,不同学习水平的孩子有不同的学习进度,获取不同层次的知识。
彭正相信,“根据学生数据,让每个孩子都可以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这就是因材施教。在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后,老师家长都能第一时间看到孩子的进步点,这就是增值评价。当我们用增值评价来看待老师和学生,用个性化学习来进行因材施教,数据的价值就得到真正发挥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