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生产、认知科学与信息技术(文学生产,认知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我们分别用曹雪芹和刘三姐(也作刘三妹)作代表,从文学的两种生产者说起。曹雪芹是作家书面文学创作的代表,他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积累,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高超的文字表达能力,有从事《红楼梦》写作的各方面条件。于是,经过“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写成了这部文学巨著。刘三姐——不用介意历史上(传说是唐代)是否真的有过一位十分擅长唱山歌的“歌仙”刘三姐,这里只用她的响亮名头指代无数的口头文学生产者和传播者。这些口头的故事讲述家和诗人,通常经过口头文学传统的长期熏陶,有卓越的现场创编能力和出口成章的才华,所演述的故事和诗歌,也多有堪称经典的名篇。正所谓“虽文人捉笔,不能过也”。看过电影《刘三姐》的观众,一定对电影中刘三姐和罗秀才对歌的场景记忆犹新,刘三姐的诗性智慧和即兴创编演唱的才能,令人倾倒。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看这两种文学的生产,就其各自所蕴含的文学性而言,有很多相通之处;就其生产者、生产机制、传播方式和接受效应而言,又各自不同。简而言之,作家文学的生产者一般都是个体,有名有姓;而口头的歌者往往是匿名的众人,那些广为流传的山歌故事,都无法定位到个人,所以民间文艺学界都认可口头文学具有“集体性”。作家的创作过程一般是独自完成的,读者们只关心他的成果,也就是作品;民间的歌手则多是在一个众声喧哗的演述场域完成创编和演述,所以受众们不光是关心故事是否精彩,还关心演述人的个人才艺和水平怎么样。因此,民间文学也被看作是公共性的和过程性的。作家的文思要转化为书写符号记录在纸张等载体上,读者通过阅读(解码)来完成文学的接受,所以作品是居于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读者与作者的互动,需要通过作品这个中间环节。民间艺人的艺术表达是直接面对受众的,在演述中,艺人会综合调用人体的感官系统,不仅口吐莲花,还大量运用身势语。受众则在现场观看聆听,参与到叙事所营造的情绪和氛围中同步完成接受,还经常通过欢呼或倒彩来反作用于演述人。若是用认知科学的“具身”(embodiment)和“离身”(disembodiment)概念来理解文学生成和传播的话,口头文学的创编是“具身”的——基于生物属性调用身体的多种官能,嗓音是否悦耳、表情是否生动、身势是否传神等都是评价演述艺术的要素。书面文学的信息传递和流通则是“离身”的——内在的思想情感和语言表达,要经过文字的符号转化,形成一个编码的文本(作品),读者的阅读活动则可能在百年之后、千里之外完成。

“具身”的操演,天然地具有种种局限性。嗓音再洪亮,能够传播的距离也十分有限;记忆力再出色,也不可能准确记住所有内容。故而,克服此类局限的各种努力就出现了——信息不能远播,就安排专人负责信息的传递,如传令官;信息容易出错,就把头脑中的信息以特定方式记录于物质载体上,如图形、符号或文字。特定的符码或文字的创用,就极大地克服了具身性信息的短板。不过,就文字的使用而论,事情远不是那么简单。要想掌握文字,就需要长时间专门的学习,这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是只有少数上层才能做到的事情。此外,书写材料是否方便取得,代价是否高昂,是另一个离身性信息的短板。在甲骨上刻出笔画,在岩石上刻出图形,在鞣制的羊皮上写字,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具身的直接和便捷,与离身的间接和困难,就造成了信息在人群中传递的两端并举。用口头诗学的术语来说,就是“言文双媒介双通道”现象,相互弥补对方的短板,但谁也无法完全取代谁。

人类信息技术的这种言文互补属性,与其他技术的进步有明显不同。我们知道技术进步一直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标志。以衣食住行等人类基本生存活动来看,从以兽皮蔽体到着棉麻丝绸,从茹毛饮血的果腹到烹饪艺术的享受,从栖身于洞窟地穴到建造房屋宫殿,从两足奔走到驾车骑马再到火车飞机,人类一步一步走到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这总体上是新技术全面取代旧技术的过程。随着望远镜和电报电话的使用,关于“千里眼”和“顺风耳”的神话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大略说来,信息技术的演进经历了语言、文字、印刷、因特网等几个大的阶段。文字相较于语言是后出的,印刷相较于书写是后出的,因特网相较于出版是后出的。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不是简单从低到高的过程,也就没有出现过高级技术取代低级技术的情况。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抛弃口头语言而只用文字交流,从来没有因为印刷品的出现而放弃了书写技术,也没有因为使用了因特网而废弃了说话、书写和印刷技术。每一种后出的技术,都采用了完全兼容前在技术的姿态。

眼下人工智能在快速发展,它虽然也是处理信息,但不能单从信息技术的角度谈论它。不过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离身”。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的离身,是先将思想和表达进行处理和加工,再投射到符号上。简单说,就是先加工好成品再外移到其他媒介上。现在,从逻辑回归到人工神经网络,机器已经被赋予了掌握复杂算法的功能。你提出要求,它来搜索相关信息,分析和加工材料,还会做出论断,包括利弊分析、趋势判断等。这就等于说,不是思想成果的外移,而是思想能力的外移了。

人类与生俱来的处理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口头传统上。它具有多模态、即时性、直接性、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公共性等诸多属性,这些是无论多么精巧的技术都无法取代的,所以口头传统被称作是“古老常新”的技术。从另一方面说,技术的进步是不可阻挡的,但对其还要保持某种清醒。印刷术的进步让低成本大批量复制读物成为可能,也就出现了少数被遴选的书籍得以大量发行的情况。约翰·弗里教授曾发问:究竟是谁、依据哪些标准,为我们圈定了一个“经典”的范围?这个追问是发人深省的。当某种成为潮流的技术大放光芒的时候,某些有价值的事物就被遮蔽在阴影中了。

朝戈金,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19日 下午5:41
下一篇 2024年4月19日 下午5:53

相关推荐

  • 西南交通大学项目管理专业考研成功经验分享(西南交通大学项目管理专业考研成功经验分享会)

    在我所有的辅导资料里面,英语所占的比例是最少的。因为英语就只有一本单词书,一本长难句以及一本真题。剩下的各种各样的模拟题或者是练习册都没有。我认为学习英语的重心应该是放在做真题上面…

    科研百科 2022年9月9日
    278
  • 科研项目合作的协议范本

    科研项目合作的协议范本 为了规范科研项目合作的流程,保证合作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我们达成以下科研项目合作的协议范本。本协议范本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项目概述 1.1 项目名…

    科研百科 2025年4月12日
    1
  • 开源工程项目管理软件

    开源工程项目管理软件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开源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已经成为现代项目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开源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可以帮助项目经理和团队成员更好地管理项目进度、预算和资源…

    科研百科 2024年7月22日
    33
  • 包头环投公司党支部以党建引领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包头市青山区防疫指挥部)

    捐赠物资同心抗疫 近期,面对疫情防控严峻形势,包头市环润环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包头环投公司)党支部及时部署防疫工作,要求全体党员将疫情防控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尽锐出战,组织志…

    科研百科 2023年1月20日
    266
  • 科研项目风险评估表模板

    科研项目风险评估表模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科研项目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科研项目时,正确的风险评估是确保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本文将介绍一种科研项目风险评估表模板,…

    科研百科 2025年2月6日
    16
  • 中国实施的大型科研项目

    中国实施的大型科研项目 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实施着一系列大型科研项目,这些项目涉及多个领域,旨在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项目之一是“大型客机”(Big客机)。 “大…

    科研百科 2025年3月19日
    0
  •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的通知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的通知 教党函〔2019〕3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

    科研百科 2023年1月24日
    180
  • 科研项目结算办法

    科研项目结算办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研项目越来越多,如何结算科研项目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下面,我们将介绍一种通用的科研项目结算办法。 1. 项目来源 科研项目的来源一般有…

    科研百科 2025年2月20日
    0
  • 社团管理系统项目介绍

    社团管理系统项目介绍 随着现代社交和文化活动的不断普及,许多学校和社团组织都需要一个高效、便捷的管理系统来管理和组织活动。社团管理系统可以帮助社团管理者更好地管理社团,提高社团活动…

    科研百科 2024年12月18日
    1
  • 科研项目节点奖

    科研项目节点奖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研项目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激励科学家们不断追求卓越,提高科研项目的质量和效率,我们推出了科研项目节点奖。 科研项目节点奖是一项重要…

    科研百科 2025年2月20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