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1月视察江苏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特别是要求江苏“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为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充分发挥移动新媒体舆论宣传的优势,为江苏完成中央和省委赋予的改革新使命新任务加油鼓劲、增进共识、凝聚合力,进一步汇聚正能量、振奋精气神,2021年3月22日起,江苏省委改革办和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交汇点新闻客户端联合策划推出《改革拓新路 发展开新局》专题,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深入宣传江苏全面深化改革的经典案例和经验做法,敬请关注。
南京市栖霞区下辖9个街道,127个社区(村),常住人口100余万,由行政区、国家级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仙林大学城三大板块构成,社会结构复杂、民生诉求多样、社会治理任务繁重。多年来,栖霞区坚持向改革要效能,探索形成了“党委统领、人民中心、问题导向、科技支撑、系统集成”的基层治理改革方法论,走出一条管理机制系统化、公共服务一体化、治理手段数字化、参与主体社会化、规范要求标准化的治理路径,有效完善了基层治理体系,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形成了社会治理的栖霞样本。网格化、不见面审批、综合执法、全科政务、掌上云社区等一批首创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栖霞区仙林街道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被中组部誉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城市版。
一、强化政治引领,用党建“绣花针”穿起治理“千条线”
坚持党建统领,加强顶层设计,健全运行机制,推动基层组织由“基层单元”向“治理枢纽”转变。
一是压实党委主体责任。坚持和固化党员报到、干部下沉、领导联系机制,区委常委联系街道、街道班子挂钩社区、职能部门指导帮扶,通过“组织相加、工作相融、党建引领、共建共享”,为基层社会治理赋权、扩能、增效,把党的领导传达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每年梳理100多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由区四套班子领导和街道、部门跟踪推进。
二是建强基层战斗堡垒。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大支部”,在社区村居、非公企业、城市公共空间等建立党组织,切实把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建立党建带群建服务基层治理机制,把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千家万户,在全省率先出台高质量党建带群建实施意见,每年发布实施“党建带群建、群团共建”创新项目,以党建覆盖推动治理落地。
三是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实行党员“分类 星级”管理,激活党员队伍“红色细胞”。举办“两新”书记“示范课堂”、社区(村)书记“头雁讲坛”,定期开办高校社区班、社工云学院等,不断增强党员干部基层治理能力。持续开展“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活动,在攻坚拆迁、疫情防控、矛盾化解等社会治理一线淬炼干部队伍。
二、聚焦民生福祉,用干部创新度赢得群众满意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补民生短板、创民生品牌,在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政务服务等方面不断取得进步。
一是加大服务供给,把优质资源送到百姓家门口。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与南师附中等8所名校合作办学,成立7个“教育发展共同体”,实现了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名校一贯制的教育体系,创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名校。创新“院府合作”医改模式,区政府与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等三级医院开展战略合作,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区内建成及在建三级医院5家,社区医院10家,基本建成“1 1 N”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名医,“院府合作”项目入选“中国改革50典型案例”和《中国改革年鉴》。建立“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医养服务体系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标准体系,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获评首批“全国社区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示范城区”。
二是创新服务方式,把社会保障融入日常生活里。坚持就业优先,关注重点人群特别是困难残疾群体就业,成立全国首个残疾人互联网营销师教培基地、残疾人直播团队,实现残疾人高质量就业。坚持兜底补短,探索建立“物质 服务”精准救助服务体系,困难群众精准救助率保持100%,被国家民政部确定为“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单位。坚持城市更新,在册危房全部消除,近3万户群众迁入新居,尧化街道老旧小区整治工作代表江苏省在住建部专项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姚坊门宜居街区成为全省5个宜居街区试点之一。
三是强化便捷高效,把政务服务转移到群众指尖上。深化“放管服”改革,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在全国首创“不见面审批(服务)”,实现商事登记、政务服务等领域全事项审批流程再造,500余项事项足不出户“一指通”,90%以上新设企业通过“不见面”办理,获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肯定,栖霞区入选“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工作联系点”。率先试点“全科政务”,政务服务窗口人员实行全科化培训,实现“一窗通办、区街联办”,群众办事时间节约80%以上,栖霞成为首个国家级“全科政务”服务标准示范点。率先开展“异地查档”服务,建成全省首家国家级数字档案馆,群众通过手机就可以在全国各地查询10大类13项民生档案。
三、坚持问题导向,用治理多元化解决矛盾“不出格”
坚持问题导向,运用网格化、数字化、法治化手段,解决社会治理的顽瘴痼疾。
一是深化网格治理。全域实施网格化管理,把9个街道划分成1007个网格,社会治理各项要素向网格集成,健全1 3 N党组织架构,把党的组织延伸到每个小区、每个网格,全面落实“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用“网格化 ”集成治理创新成果,推出“网格化 ”雪亮工程、桩钉工程,融合“实有人口动态管控系统”,筑牢治安屏障,由过去的非法传销重灾区成为全市首个“无传销区”,社会治安满意度位居全市前列。
二是强化数字赋能。创新“掌上云社区”数字化治理模式,依托实体网格建立1600余个微信群,全面覆盖127个村(社区),入群人数达39万余人,形成了“党群干群线上共在”的沟通模式。现已建成“党建云社区、不见面服务、协商议事”等八大功能模块,上线智能机器人“小栖”并植入每个社区群,实现24小时服务不间断。“云社区”每月生成社会事业、民生保障等8大社情民意大数据分析报告,为提高治理能力和精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掌上云社区”先后获得首届长三角城市治理最佳实践案例、首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奖优胜奖,入选2022数字政府建设特色案例。
三是优化综合执法。为有效破解“街道看得见管不了、部门管得了看不见”的执法困境,将10个部门1313项行政检查权下放街道,向街道下沉综合执法力量,在不改变原有体制、不增加人员编制前提下,实施行政检查权与行政处罚权相分离的综合执法改革,并逐步叠加批管同步、互联网 监管等创新项目,将95%以上的违法行为解决在萌芽状态,相关做法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经典案例》。
四、聚力融合协同,用社会“大合唱”跟随政府“领唱手”
发挥政府、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变一方“管理”为多方“共治”。
一是推进多元共治。针对社区类型多样、诉求多元等问题,首创“红色物业”新模式,每个小区物业设立党组织,由街道物管公司对无物管小区进行兜底托管,以党建引领规范物业管理,通过星级评选和效能补贴推动良性循环,成为全省唯一“红色物业”全覆盖试点区。建立省内首家校地党建联盟,与南京大学等12所高校联动,引导专家学者、民主党派和新社会阶层参与社会治理。创新“时间银行”志愿互助服务机制,吸纳“两新”党组织等专业力量加入,成立平安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协会,全区注册志愿者占常住人口比例超过20%,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大合唱”。
二是推动协商民主。开设掌上云社区“人大代表”功能,定期开展“人大代表走进云社区”活动,拓宽代表联系群众的覆盖面。区财政每年划拨专项资金实施社区“微幸福”项目,每个项目都通过“掌上云社区”发起协商,社区居民全流程参与,不断积累社区治理社会资本,有效破解“社区拼命干、群众一边看”的困境。
三是倡导群众自治。建立“网格化 广泛积分制”,将居民参与社区自治共治量化为网格积分,激发社区文明共治活力。运用“1 3”小区物业纠纷联合调处、“圆桌议事会”等形式,完善诉求表达渠道,八卦洲外沙村获民政部“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激发社区党员志愿者作用,退休党员自发设立“老党员工作室”,在社区一线开展矛盾调处、志愿服务、政策宣讲。
统筹:张超
文案:沈蕾
制图:朱丹清
动画:郑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