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秦枭 北京报道
9月18日,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显示,2022年,全社会R&D经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再创新高,达到30782.9亿元,较2021年增长10.1%,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以上数据表明,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经济体,2022年R&D经费投入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公报》反映了中国经济正在从规模化转向高质化发展,而提升产业质量离不开科学技术,增加科学研究投入势在必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升生产力是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唯一路径。对于企业来说,企业不能再用人海战术,在人口红利减少的大背景下,企业需要通过科技来提升产品附加值,保持更高效率产出的同时,也是强化中国企业全球竞争优势。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统计师张启龙表示,按不变价计算,2022年,我国R&D经费比上年增长7.7%,高于“十四五”发展规划“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的目标。我国R&D经费从1万亿元提高到2万亿元用时8年,从2万亿元提高到3万亿元仅用时4年,充分体现了近年来我国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成效。
《公报》指出,全国基础研究经费20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4%,极大推动了我国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应用研究经费3482.5亿元,增长10.7%;试验发展经费25276.9亿元,增长9.9%。基础研究经费所占比重为6.57%,比上年提升0.07个百分点;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11.3%和82.1%。
张启龙表示,基础研究经费增速比R&D经费快1.3个百分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总量首次突破2000亿元,规模位列世界第二位;占R&D经费比重达到6.57%,延续上升势头。高等学校和政府属研究机构对基础研究经费增长的贡献分别达到44.8%和38.3%,是我国开展基础研究活动的主力军。
盘和林表示,基础研发是一国科技发展的底蕴,也是未来产业转型的关键,未来中国在创新上将从跟随转变为引领,而引领全球科技发展上,基础科研是必经之路。中国基础科研的崛起,能够让中国成为科技的引领者,同时也能为中国产业打破技术瓶颈创造有利条件。
2022年,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11128.4亿元,比上年增加361.7亿元,增长3.4%。其中,中央财政科技支出3803.4亿元,占全国财政科技支出的比重为34.2%;地方财政科技支出7325.0亿元,占比为65.8%。
具体来看,R&D经费投入超过千亿元的省(市)有12个,分别为广东(4411.9亿元)、江苏(3835.4亿元)、北京(2843.3亿元)、浙江(2416.8亿元)、山东(2180.4亿元)、上海(1981.6亿元)、湖北(1254.7亿元)、四川(1215亿元)、湖南(1175.3亿元)、安徽(1152.5亿元)、河南(1143.3亿元)和福建(1082.1亿元)。
《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为2.54%,比上年提高0.11个百分点,提升幅度为近10年第二高。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水平在世界上位列第十三位,介于欧盟(2.2%)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2.7%)平均水平之间,虽然与OECD国家差距进一步缩小,但仍需砥砺前行。
盘和林认为,可以考虑在生物技术、人工智能、脑神经科学、航天物理、材料科学等领域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在企业层面,推进人工智能、元宇宙、生物制药、材料应用、芯片制造设备和软件等方面的创新投入。我国科研投入总体和发达国家有差距,所以科技创新要将有限的资源用在重要的科技创新领域,要强调科研投入产出的重要性,提升科技创新效率。
张启龙认为,总体来看,全国上下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D经费总量和基础研究投入双双迈上新台阶。下一阶段,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R&D经费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财政经费支持力度,拓展研发支出税费减免等其他方面政策成效,完善直接融资、引导基金等金融支持体系,鼓励地方持续加大R&D投入。另一方面,要聚焦对关键技术和重点领域的精准支持,持续加大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投入,着力提高资金利用效能。
(编辑:张靖超 校对:翟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