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网格化管理”之我见(网格化党建工作)

“党建 网格化”管理,这是基层治理的神兵利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过去,我长期从事党务工作,在基层干过,也在省级机关干过,对党建业务比较熟悉,但对网格化管理这个相对新鲜的课题,因为缺乏实操经验,认识多是“纸上得来”——或来源于文件,或来源于一些新闻报道和信息简报。

然而,4个多月前,我调到了市里工作,对“党建 网格化”管理,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直接运用于抗疫实战,包括阻击战,也包括歼灭战。在此过程中,我注重“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坚持打一仗总结一次,结合兄弟城市的一些经验和教训,不断深化对“党建 网格化”管理的规律性认识,也由此而改变和纠正了一些不接地气的想法、操作性不强的做法。今天,我把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写下来,请懂行的读者给予指导,也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朋友有所启发。

这堂课,我突出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设置了6个问题,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来讲。

问题1:网格该怎么设置?

在推行网格化管理的过程中,不少地方都采取分级设立网格的做法——把一个县(市、区)作为一个大网格,称为“一级网格”;相应地,乡镇、街道为二级网格,村、社区为三级网格,村(居)民小组、自然村(屯)或住宅小区为四级网格,楼栋、单元等为五级网格。

这个做法遵循了分层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有其合理性。但我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网格是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其设置应遵循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网格体系的架构不是越复杂越好,而是越简约越好——“简”到只有单一层级,更为符合扁平化管理的要求。设置多级网格,可能有以下考虑不周的地方:

一是概念重叠。一般来说,所谓“基层”,指的是县乡村三级,有的时候也把企事业单位算在内。在我国的基层治理结构中,县(市、区、旗)、乡(镇)、村(社区)这些概念以及各自的职责是明确且清晰的,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关键是解决好下一层级的问题。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之前还没有哪一个概念可以把社区、行政村之下的层级统统囊括在内,而“网格”这一概念的提出,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然而,如果县是网格,乡也是网格,社区和村还是网格,这就很容易造成概念上的混淆甚至混乱。从这个角度考虑,还是让网格成为社区、行政村下一级治理单元的专用名称更好。

二是架构繁冗。现代企业的组织架构,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强调高度分工,分工越细、层级越多,组织结构就越庞大,管理效率可能就越低;另一种是扁平化(式)管理,通过减少管理层级、增加管理幅度来提高管理效率。显然,在网格体系设置上,扁平化管理更符合基层治理要求,更能体现简约高效的原则,更有助于提高网格的应急反应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这就和我们写材料一样,眉清目秀的稿子比叠床架屋的稿子更清爽,更能让人抓住重点、关键和要领。

三是与中央文件精神不符。2021年4月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要求“改进网格化管理服务,依托村(社区)统一划分综合网格”。这为我们规范网格设置提供了基本遵循。按照我的理解,比村(社区)低一级的叫“综合网格”,再下一级可以叫“单元网格”或“网格单元”(我更倾向于使用后一概念)。

基于上面的认识,我认为,网格应按照人口规模适度、地理边界清晰、职能职责明确、服务管理便利、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的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设置。统筹规划,关键是整合党建、综治、城管、应急管理等各类网格,实现多网合一。合理布局,关键是一网打尽所有基层治理的大小单元,不留盲区,不留死角。科学设置,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只在社区(村)范围内设立单独一级网格,不再划分多层级网格。

网格的划分,应以法定的遥感数据或者地形图为基础,兼顾重要地标、建筑物以及其他对象的完整性。网格边界线一般不应穿越建筑物、市政设施及封闭区域。每个网格的最大边界为社区(村)边界,不跨社区(村)划分网格,网格之间不应留有缝隙或相互叠加。具体可按以下3类进行分类设置:

1. 城市网格

(1)封闭小区。原则上以住宅小区为基本单元划分网格,一般网格人数在1000—1500人(或300—500户);人数较多的大型住宅小区,也可按一个网格划分。

(2)开放街区。原则上以整街整巷为区域、以街道为边界划分网格,网格人数一般在1000—1500人(或300—500户)。

2. 农村网格

(1)一个自然村(屯)划分为一个网格。

(2)村民人数较少的自然村(屯)可与临近自然村(屯)合并划分为一个网格。

(3)不成自然村(屯)的,与邻近的自然村(屯)合并后,人数不超过2000人的可划分为一个网格。

3. 专属网格

规模较大的商务楼宇、产业园区、商圈市场、学校、医院、国有农林场、工地宿舍区、企业宿舍区以及治安重点地区等,可结合实际划分网格。一个单位、片区作为一个专属网格,或将标准放宽到常住居民1000户(3000人)以上。

在科学设置网格的基础上,应赋予每个网格唯一编码,以实现网格地理信息数字化。网格编码应由省一级统一编制,采用“国标行政区域代码(民政部门确定发布) 网格代码(根据新增顺序累加)”的模式命名。

问题2:网格工作力量以多少为宜?网格中都需要配备专职网格员吗?

网格化管理,核心要求是“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格中有人,关键是有人管事、有人服务、有人负责。很多事情、很多时候,并不是人越多越好,一个管用的人胜过一堆凑数的人。

一个网格,再小也“装”着几百号人,大到民生防疫,小至鸡毛蒜皮,都在管理服务范围,有专职人员来抓来管,肯定要比兼职人员更给力。为此,不少地方都在网格中配备了专职网格员。但是,“专职”不能只落在概念上,真正的“专职”,必须是专人专管、专职专责相统一;配备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落实待遇、强化保障,这样才能让专职网格员安身安心安业。

一个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是,我所在的城市有880多万常住人口,一个网格配备1名专职网格员,也需要配备8000名左右;按照1810元/人·月的最低工资标准,一年也需要增加开支1.74亿元。这笔开支,即使市县两级财政分摊,也不是一个小数。为此,我们创造了一个新概念——专职化管理网格员,指的是经过规范化培训、执证上岗、纳入统一管理范围的网格员。对这类网格员,我们在定岗定责的基础上,按照 600元/人·月给予工作补贴。这样,“花小钱”就能解决“大问题”。这个做法,财力不足的地方可以借鉴。

问题3:网格工作力量应如何配备?多少人才合适?

兵不在多,而在于精,网格工作力量也是一样。为了避免人浮于事,我市明确,每个网格的基本工作力量为“(1 1 1 N)×2”。

第一个“1”,指的是1名网格指导员,主要由包联网格的上级领导担任,所在县(市、区)和乡镇各落实1名领导;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可根据需要增派疫情防控特派员。

第二个“1”,是1名网格长,主要由社区(村)的党员社区工作者(村“两委”成员)担任,尽可能做到网格党组织书记和网格长“一肩挑”;在疫情防控中,上级派驻的党员领导干部可担任网格党组织第一书记。

第三个“1”,是1名专职化管理的网格员。N,即若干名“定岗网格员”,这是我“创造”的一个概念——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明确每个网格主要设立6类服务岗,即政策宣传岗、值守排查岗、信息采集岗、秩序维护岗、专业服务岗、后勤保障岗,其中专业服务岗至少应有医护人员、公安干警、法律顾问各1名,同时还可结合实际配备其他专业服务人员;其他5类服务岗均应配备不少于1名定岗网格员。上述4类岗位,均实行A/B岗管理,确保有人轮换,不出现力量断线、工作空档。这样,每个网格的基本工作力量即为22人(含A/B岗)以上。

当然,人口规模大,地形或单位构成、人员情况复杂的网格,可以适当多配一些工作力量。集中开展服务或应急处置时,也需要从实际出发,多配一些工作力量。比如,我市规定,每一个核酸检测采集小组一般由5人组成,其中医务人员2名,信息录入人员2名,秩序维护人员1名。实践证明,这样的人员结构是比较合理的。

问题4:疫情发生时,是否需要在网格中成立临时党组织?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建立健全网格党组织。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网格,应当单独成立党支部。正式党员不足3名的网格,可就近就便与邻近网格成立联合党支部。对党组织关系不在网格,但在网格内有固定居住地的党员离退休人员、流动党员,鼓励通过转接组织关系推动成立党组织。对党员人数较多的网格党组织,可根据业缘、志缘、趣缘等,成立若干个功能党小组。对暂不具备条件成立党组织的网格,街道要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或确定至少1名党员社区工作者联系指导开展党的工作。尚未成立党组织的网格,疫情防控等应急状态下可成立临时党组织,强化党对应急处置工作的领导。

这就是说,网格党组织的建设,也是工夫在平时。如果网格内已经组建有党组织,应尽可能依靠党组织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其作用,不能另搞一套、越俎代庖,以临时党组织来取代网格党组织,或者把网格党组织架空,使其形同虚设,有名无实。

问题5:网格该如何管理?

网格党组织原则上隶属于社区(村)党组织管理,在社区(村)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

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中,可由乡镇(街道)直接管理网格,以减少管理层级,提高指挥调度效率。

应急状态疫情防控工作,应实行统一指挥、提级指挥、靠前指挥,可由市、县两级疫情防控指挥部组成联合工作组,直接管理网格。

问题6:如何提高网格的应急反应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

我认为,重点应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全面推行“五统一”和“八化”。五统一,就是网格统一划分、资源统一整合、人员统一调配、信息统一采集、工作统一考核。八化,就是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扁平化指挥、精细化执行、人性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多元化保障、一体化推进。

二是抓住“人”这个核心要素,建立专兼结合、力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工作队伍。除了按照前面所说的“(1 1 1 N)×2”的基本架构配齐配强网格基本工作力量,还应深化拓展机关企事业单位与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联建共建,把建设的重心进一步下移到网格党组织;深化拓展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制度,把由社区报到延展为到网格报到;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扩大网格工作力量的后备兵源。在此基础上,结合党员、干部、志愿者等“入格者”的专长进行分类编组,有针对性地加强疫情防控政策和策略措施的培训;按照应急处置特别是疫情不同情景应对要求,加强模拟演练和实战练兵,建立“预备役”式的组织模式,以便在疫情发生时迅速集结、快速响应、以快制快。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提高网格的应急反应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既要把“养兵”的工作做在平时,确保需要的时候有充足的兵力可用,又要把“练兵”与“养兵”紧密结合,建立健全指挥体系,提高单兵突击、团队作战能力。当然,“养兵”和“练兵”都离不开必要的资源和财力保障。

三是明确网格管理服务事项。推动基层治理和政务服务、社区服务等重心下移、窗口前移,从方便群众的角度,把更多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做到群众心坎上。除了标准化的服务“菜单”,还可以从实际出发,为群众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区分常态化防控、应急状态防控,以任务清单的方式,分别明确和细化网格以及下沉网格的党员、干部,属地〔区分县(市、区)和开发区、乡镇、社区(村)三级〕、驻区单位和结对联系(后盾帮扶)单位党组织的职责任务。

四是制定完善应急预案。立足网格实际,突出上下联动,针对有可能“应”的“急”,比如不同规模的疫情,分别制定和细化策略措施,明确启动条件、人员分工、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注意事项等,使应急处置有章可循。绘制辖区及周边农贸市场、商场超市、诊所药房、宾馆酒店、快递物流园等分布图,做好生活物资、医疗物资、隔离场所等储备安排,明确并设置好物资投放点,落实物资配送来源渠道和车辆,与快递小哥、货车司机、外卖配送员等相关人员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系,确保应急处置时能够从容调度、及时保供。

需要注意的是,制定预案不能一劳永逸,要根据疫情防控的最新要求,与时俱进加以升级完善。同时,预案不是拿来看的,也不是拿来应付检查的。对于制定好的预案,一定将其作为有关工作人员培训的重要内容,使他们正确理解、准确掌握实操要领。

五是强化信息支撑。在疫情防控中,很多地方采用了“党建 网格化 大数据”的做法,形成了以网格为依托、以党建为引领、以大数据为支撑的管理模式,这确实行之有效。但在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上,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

第一种是不同地方各建各的信息平台,相互之间不通也不认,这会给群众特别是人员流动造成很大不便。

第二种是完全依赖上级开发的系统平台,这往往无法满足地方基层防疫的需要。我认为,正确的做法是以共建共享的数据库为依托,既建设和推广全省通用(不是“全国通用”,因为范围越大工期越长,不适应应急处置的需要)的主系统,又允许市一级结合疫情防控需要,适量开发一些应用简便的小程序,合理拓展应用场景。当然,无论开发什么系统平台和程序,都要注意横向整合各部门疫情相关数据,纵向贯通国家信息平台,融合实验室检测、大数据、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管理、隔离点管理、病例转运和诊疗等信息,强化系统集成、数据融合和网络安全保障。

总之,我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抓基层治理,一定要深入基层、了解基层、依靠基层。坐在办公室里,就算把文件翻烂、把脑袋拍破,也未必能抓到点子上。要让政策措施在基层落地、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实,政策措施的制定者、决策部署的推行者首先要接上地气。任何自以为是的“想当然”、脱离实际的“客里空”、纸上谈兵的“瞎指挥”,都是于落实不利、于工作有害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7月24日 上午8:24
下一篇 2023年7月24日 上午8:3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