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工作的基础,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维护稳定的前沿阵地。随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服务、凝聚居民群众、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区、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起着承上启下、统筹各方、整合资源的“轴心”作用。
城市基层党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实践来看,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无论是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还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都需要街道社区统筹协调。针对城市管理重心下移、街道社区的管理服务作用越来越重要的实际情况,城市基层党建必须着力强化街道党组织的统筹协调功能和社区党组织的堡垒聚合作用,推进系统建设,加强整体建设。只有发挥好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组织起各种资源力量,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才能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功能,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居民生活和城市发展,才能为人民城市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通过赋予职责职权、引导聚焦主业、提升服务能力,真正使街道社区党组织成为推进城市基层治理、服务人民群众、凝聚党心民心的“主心骨”。
推动街道社区减负提能
街道党组织的主责主业是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长期以来,街道负责招商引资、协税护税等职能,并有相应的考核指标,对党的建设、基层治理、服务群众等本应承担的主责有所忽视,党组织核心地位虚化弱化。2014年,上海市委率先设立“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一号课题,出台调研成果“1 6”文件,即《上海市委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和6个配套文件,在全国率先全面取消街道招商引资职能和相应的考核指标,对上海基层社会治理带来重大变革,也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改革提供先进经验。
街道在取消招商引资等职能的同时,工作重心要向加强党的建设、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和民生服务转移,这就需要一方面切实减负,建立街道社区工作事项负面清单,取消街道招商引资、协税护税等职能,明确不得将社区作为行政执法、拆迁拆违、环境整治、城市管理、招商引资等事项的责任主体;另一方面赋权提能,明确街道加强党的建设、统筹社会发展、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治理、监督专业管理、动员社会参与、领导基层自治、维护社会平安等职能,赋予街道社区重大决策建议权、下沉社区事项的统筹协调权和职能部门派出机构负责人考核意见反馈权等权力。同时,着力精简街道内设机构。随着街道的主要职责发生转变,相应组织架构要随之整合和优化,从而充分释放组织资源、人才资源,使街道功能定位真正落地。街道内设机构的设置原来为“向上对口”,区里有什么部门,街道就要有相对应的科室,臃肿不堪的同时,忽略了公共服务、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的功能。要将“向上对口”变为“向下对应”,按照精简、效能、便民的原则,综合设置街道内设机构,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比如,上海市2015年起将街道原有的11-15个科室精简为8个,全市统一设置党政办公室、党建办公室、管理办公室、服务办公室、平安办公室、自治办公室等6个工作机构,各区根据实际需要设置2个工作机构。
建立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制度
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是统筹推进街道和社区范围内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城市发展的议事协调机构。通过建立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制度,以地缘关系为基础,吸纳辖区内单位、企业党组织负责人进入街道工委、社区党委领导班子,能够创新党组织设置,完善体制机制,整合服务资源,不断强化街道和社区党组织在区域内各项事务中的领导、统筹、协调功能,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格局。
街道“大工委”成员由街道党工委班子成员、聘任委员共同组成,书记由街道党工委书记兼任;社区“大党委”成员由社区党组织成员、聘任委员共同组成,书记由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吸纳辖区各级机关事业、国企、金融、教育、卫生等单位的党组织负责人担任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建立双向压实责任、双向沟通协商、双向考核激励、双向管理重点企业、双向评价干部机制,为街道社区发挥区域党建领导轴心作用提供抓手。还可以探索实施“轮值书记制”,每段时间由兼职委员担任轮值书记,充分发挥各辖区单位的作用。
搭建多元化、便利性的社区参与机会、平台和渠道,通过参与式议事协商、项目化运作和组织培育等方法,有效动员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内部力量参与进来,并整合社会协同力量助力社区治理。理顺社区各类治理主体关系,突出社区党组织领导作用,着力构建社区党组织领导、居委会指导、业委会自治、物业公司服务、居务监督委员会监督的“五位一体”社区治理体系。推动各街道成立物业企业联合会并建立党组织,选派专职干部担任书记,将辖区内所有物业企业串在一起,既确保了党组织对物业企业的领导,又发挥了行业联动效应。大力推进社区党组织成员进入居委会、居务监督委员会、业委会和物业企业。
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
社会治理重心下沉的同时,还应推动人财物和责权利对称下沉,让街道和社区党组织有责有权有资源,“说话有人听、干事有人跟、服务有本钱”。一是财政向基层倾斜。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走”的原则,按规定做好延伸派驻机构经费、资产划转相关工作,落实好社区运转经费、党建工作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服务设施和社区信息化建设经费、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社区工作者薪酬、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工资待遇等支出,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足额保障。
二是实行双重管理制度。赋予街道党工委对辖区市、区两级单位党组织和党员的评先树优权,对辖区职能部门及下属单位负责人的人事考核权和征得同意权,对区域内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的建议权,推行党员评议、评优树模、干部考察“进社区双公示”制度,在评先树优、干部提拔等方面充分征求街道社区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
三是加强党务工作力量。加强街道和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选优配强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委书记,着力选拔培养一批干事创业有目标、有措施、有干劲,服务群众有感情、有真心、无私心的党组织书记队伍,发挥头雁效应。打造社区专职工作队伍。加强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以员额管理拓宽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源头活水,以专业化培训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综合素质,以科学化考核激发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生机活力,同时对社区工作者的晋升和待遇进行制度保障。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笪曦 摄 图片编辑:苏唯
作者单位: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来源:作者:金信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