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这十年 | 奋进新征程 喜迎二十大系列报道之人才建设篇
厚植人才沃土 汇聚强院建设发展动能
“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是习近平“人才观”的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农业科学院着眼于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和支撑农业强区建设的大格局,坚持“四个面向”的人才工作目标方向,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强区、强院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促进人才汇聚,激发人才活力,推动农业科研事业高质量发展。10年来,全院共有34人次获得国家级专家荣誉称号、89人次获得省部级专家荣誉称号,入选国家和自治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66人,新增博士76人、硕士133人、海外人才和留学回国人才68人,现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博士)、高级职称人员分别占全院在职人数65%、55%,同比分别增长了20%、23%,柔性引进院士顾问10人、国内外知名农业专家50多位,引领广西农业科学院各项学科从“追赶者”奔向“并行者”乃至“领跑者”,为实现广西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支撑。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强化“一盘棋”思维
始终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牢固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资本、第一推动力的理念,把人才优先发展思想体现到全院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体现到工作部署中,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利用、优先投入、优先积累、优先开发,构建一个全新的人才强院发展战略体系。一是深化人才优先发展的意识。院党组坚持把人才工作列入“一号议题”, 加强人才工作统筹,营造大抓人才的浓厚氛围,先后出台《中共广西农业科学院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共广西农业科学院党组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广西农业科学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引进管理暂行办法》等人才工作意见和配套实施办法,使人才优先发展具体化、政策化、项目化,优先保证人才投入,优先人才制度创新,形成院所团队三级共共抓人才发展机制。二是完善人才优先发展的工作机制。设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人才工作专班,建立“一把手”管人才的责任落实机制,开展人才工作述职考评,建立了院所两级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和青年拔尖人才带培制度等。从2010年起,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资助400多位青年科研人员次主持开展自主创新。从2015年起,实施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打造可持续性的聚智聚力科研小飞地、小平台。投入资金4835余万元,给予 135个团队连续6年稳定资助,目前新增支持团队达到169个。三是健全完善人才优先发展的政策。10年来,院党组先后制订加强人才工作意见、配套实施办法16项次,明确了人才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支持政策、激励约束措施、责任分工等。出台印发《广西农业科学院科研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五个一”行动计划暂行办法》,组织实施院士培养计划、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学科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和优秀科研团队建设计划,着力加强四级人才培养,加快队伍代际转移,助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四大抓手聚才揽才,高级人才显著增长
十八大以来的10年,是我国在从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阶段,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针对农业科研单位揽才承载力不强、吸引力不优的实际,广西农业科学院注重从转变引才理念、拓展引才渠道、创新引才方式入手,变“战术引才”为“战略引才”,变“刚性引才”为“刚柔并济”,确立“人才引进与科技创新同步、与学科布局配套”的全新理念,重点围绕前瞻学科发展态势、农业侧供给改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集聚区建设和自治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要求等对农业科研方面紧缺人才的需求聚才揽才。一是坚持事业引才。依托博士后工作站、国家引智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糖业科技协会、桂台农业技术交流协会等平台,通过学术交流、联合培养、项目合作等方式,每年引进20-30名硕博士充实队伍。与10年前相比,科技人员比例由64%提高到90%以上,博士比例由9%提高到17%,高级职称由32%提高到55%,研究生以上学历占到专技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二是打好亲情引才牌。挖掘发现和吸引海内外广西籍人才回归、项目技术回移、成果智力回哺,引进“双一流”高校毕业的广西籍博士毕业生或博士后出站人才20多人。三是重抓柔性引才。大力实施柔性引才政策,先后陆续聘请了10位院士顾问,柔性引进国内外50多位知名农业专家,通过合作发表高水平论文,联合申报项目和成果奖,共建高水平科研平台,大大提升了全院科技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学识广度。自治区主要领导对农科院通过柔性引才,花小钱办大事,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四是面向海外精准引才。分别于2018年、2021年两次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全职引进4名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海外专家担任科研所长和学科带头人,引入团队先进管理模式,开阔科研人员视野,提升国际合作交流水平,并培育出了一批科研成果。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农科院的海外引才工作给予了肯定和支持,组织部、人社厅分别在人才项目和职称评价上开辟了绿色通道。
三项举措改善育才环境,升级服务育才留才
10年来,广西农业科学院突出聚焦“建设全国一流强院”的发展目标和“服务区域产业重大科技需求”的重大使命,通过“带培+”“项目+”、“平台+”等方式,打造极具农科特色的育才留才环境。一是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制度。注重大专家老教授“带培”,采取聘请高层次人才当顾问指导、客座研究员、短期兼职等方式,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培育壮大人才方阵,提升人才队伍层次。如,针对青年拔尖人才,建立“院领导+学委会专家+所领导+院外专家”的青年拔尖人才“4+1”带培模式,以项目形式进行扶持培养。二是积极支持人才争取项目支持。国家和省部人才工程(计划)项目是推动人才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有段,先后争取人社部国家引进外国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广西作物学科人才小高地等一批人才项目落户,依托平台资源,培养引进大批高层次人才。疫情前,每年公派青年骨干出国留学5—8人、出国(境)访学研修上百人次。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交流资源和青年科研人员的国际视野。同时,积极联系服务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来桂创业,组织全职引进专家和柔性专家申报国家级和自治级人才计划、科技计划项目等。三是实施人才平台建设提升计划。先后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引进外国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牵头成立国际糖业科技协会、桂台农业发展与技术交流协会、中国—东盟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等平台组织;根据广西产业发展需要,新成立了广西富硒农业研究中心、食用菌研究所等9个研究所(中心),为专业人才成长提供了成长成才的平台。此外,广西农业科学院还通过共建分院、试验站等平台,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施展才干。依托平台和项目合作,10年来,全院约有四分之一科技人员进行了在职攻读了学历(学位)、博士后工作站和访学等。与此同时,院内科研人员与有关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了200多名硕博士研究生和35名博士后。
改进三项机制,推动“科改33条”激发人才活力
作为边疆民族地区,也是农业大区,经济基础薄弱,如何持续创新人才集聚优势,一直都是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10年来,广西农业科学院通过用足用活动国家、自治区给予的人才政策,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改进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工作机制。一是改进人才评价机制。充分利用自治区相关部门给予广西农业科学院在绩效工资总量、职称自主评审、自主设置岗位等政策试点改革杠杆作用,进一步健全优化人才评价标准,着力破除“唯学历、唯职称、唯帽子、唯论文、唯奖项”倾向,将原创成果、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及经济社会效益等业绩成果作为评价创新类人才的重要指标,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特别是2021年,率先在全区开展自主设岗试点工作,副高以上职称岗位比例由原来43%提高到70.4%,有效解决多年以来农科院科研人员评而未聘问题,并以此进一步健全完善了专业技术岗位晋升办法和评分细则。二是改进人才流动机制。探索建立人才共引共育共用机制,与中国农科院签订了人才联合培养协议,中国农科院选派科研骨干到广西农业科学院挂职锻炼或开展实验,指导开展项目攻关、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推荐优秀博士、出站博士后到广西工作;广西农业科学院推荐青年科研人员到中国农科院深造博士学历、进博士后工作站、跟班学习、访学等。特别是2020年,中组部率先在广西实施“西部之光”组团式访学项目,每年从广西选派5名农业科研人员到中国农科院访学,农科院已有两批7名博士获得西部之光组团访学项目支持。得益于多元化的人才资源共享,大大缩短人才培养周期,促进了科研产出。三是改进人才激励机制。先后出台了《广西农业科学院科研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五个一”行动计划实施暂行办法》《广西农业科学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管理办法》等激励政策,激发了科研人员的潜能与创造力,允许科技人员根据各自的专业能力,自由组成产业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团队,成果转化给予团队奖励不低于90%,使科技人才乐于科研、勇于创新。同时,每年选派近400名科技特派员在基层一线开展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和农技培训工作;各科研所主动对接全区各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与区内外农业龙头企业签订科技战略合同协议,推广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选派科技人员到农业科研企业担任科技特派专员,充实农业科技企业开展农业科技攻关、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的专业力量。
人事处 陆炳强供稿/关妮纳供图 秦钢审核
责任编辑:薛臣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