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方面,解读《大连市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文件精神。
为基层明责赋权强能,让基层党组织把基层社会治理“统起来”
为切实解决市县各部门与乡镇(街道)之间条块分割、权责不对等和边界不明晰等问题,《实施方案》强调为乡镇(街道)强能、赋权、明责,着力发挥乡镇(街道)在基层治理中的龙头作用。
●一是在强能上,为乡镇(街道)增加行政事业编制1500名,将派驻乡镇(街道)的事业单位分支机构,整合设置为乡镇(街道)所属事业单位。
各区市县要根据乡镇(街道)规模,结合乡镇(街道)主体功能和乡村振兴等实际需要,统筹设置和调整乡镇(街道)综合办事机构、事业单位,单独设立党建工作办公室,以强化乡镇党委、街道党工委统筹领导区域内党建工作的作用。
●二是赋权上,一是要落实乡镇(街道)党(工)委对辖区的综合管理权、统筹协调权和应急处置权,强化其对涉及本区域重大决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的参与权和建议权。二是对于继续实行派驻体制的机构,乡镇(街道)党(工)委对其工作考核和主要负责同志任免具有建议意见权。三是依法赋予乡镇(街道)行政执法权,以乡镇(街道)名义开展执法工作,同时接受有关县(市、区)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三是在明责上,建立乡镇(街道)权责清单,明确条块权责关系和事权边界,建立职责准入制度,未经党委和政府统一部署,区市县直部门不得将自身职责范围内的行政事务委托或交由乡镇(街道)承担。
完善工作机制和组织体系,让各单位围绕基层社会治理“转起来”
针对过去一些驻区单位各自为政,街道(乡镇)、社区(村)党组织指挥调度缺机制、缺抓手的问题,《实施方案》提出完善“大党委”“大工委”机制、健全网格党组织、推动社区物业党建联建,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协调。
●一是健全“大工委”“大党委”。全市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均建立健全“大工委”“大党委”,吸收驻区行政执法部门、公用事业单位、医疗卫生单位、规模较大的“两新”组织等党组织负责人作为兼职委员。按照“1331”工作法,完善“大工委”“大党委”的运行机制。
各区市县要提前摸底、做好规划,到今年年底之前,全市街道、乡镇、社区以及具备组建条件的村,要100%完成“大工委”“大党委”组建工作,切实发挥“大工委”“大党委”的“区域统筹、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作用。
●二是健全村(社区)网格党组织。在全市重新划分综合网格的基础上,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形成“乡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总支)—楼院党小组(党支部)—党员联系户”的组织体系。
各区市县要结合各自实际,及时调整网格党支部(党总支)设置,选优配强网格党支部书记、楼院党小组长。积极探索网格党支部议事协商制度、监督评议制度等,加强网格内党员管理,让网格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三是推动社区物业党建联建。明确了三项任务:一是推动符合条件的物业服务企业及时成立党组织、做到应建尽建,对暂不具备组建条件的,通过选派党建指导员、引导企业招聘党员员工、发展新党员等方式,扩大物业服务企业“两个覆盖”。二是加强党组织对业主委员会的领导。三是推行社区与物业服务企业和业主委员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
各区市县要加快物业服务企业党组织建设。各街道社区党组织要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住宅小区成立业主大会,推动符合条件的业主委员会及时成立党组织。
创新载体平台和工作抓手,让党员干部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动起来”
《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实际,进一步细化了发挥网格党组织、新就业群体作用,强化党群服务中心功能等工作举措。
●一是开展在职党员进网格工作。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进网格”工作,将在职党员编入网格党支部,按居住地分配到楼院党小组。根据基层党组织的安排和自身实际,在职党员要利用八小时以外和节假日的时间,积极主动到所在网格党组织参与各种服务活动。
计划6月底前统一组织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各基层党组织要将在职党员进社区情况纳入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年度民主评议党员内容。
●二是加强新业态群体党组织建设。当前,快递物流、外卖配送、网约出行等新就业群体呈现出就业规模快速增长、高度聚焦的态势,加强其政治引领、其在经济发展和基层治理中作用势在必行。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全市将开展“驿路先锋、党旗领航”主题活动,组织部门将会同网信、交通、邮政、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党建引领,强化行业管理,优化行风建设。
各区市县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组织街道社区在充分调研摸底的基础上,灵活建立党的组织,积极开展党的工作,实现应建尽建;二是依托街道社区等党群服务中心阵地,优化服务功能,全面推动“爱心驿站”建设,为新就业群体等提供避暑取暖、休息充电等便捷服务,并逐步向商务楼宇、商圈市场、沿街店铺等延伸,把他们凝聚在党组织周围;三是针对新业态群体特点,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组建“党员先锋队”“志愿服务团”,组织新就业群体等各种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基层治理、开展志愿活动、提供便民服务。
●三是强化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按照中央和省市有关要求,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标准一般不小于1000平方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达到每百户30平方米以上。同时要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阵地作用,合理划分政务服务、党群活动、协商议事、文体康养等功能区域,构建多功能复合型党群服务阵地。
各区市县、各乡镇街道要盘活辖区内各类资源,整合现有服务阵地,力争到明年底前,实现党群众服务中心全部达标。要结合群众实际需求,对党群服务中心在功能上进行升级改造,增设户外工作者爱心驿站、老年食堂、儿童托管等特色服务场所。
推动人财物向基层下沉,让基层一线的治理力量资源“多起来”
为有效解决村和社区缺人、缺资源、缺经费等问题,破解基层“小马拉大车”的难题,《实施方案》从干部下沉、单位结对共建、加大财政投入等方面,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
●一是组织干部下沉。计划在去年向403个村重点选派干部的基础上,继续向525个村和743个社区选派干部,确保全市村和社区全覆盖,每个村和社区各选派2名干部,1名为全脱产驻村(社区)工作,1名为结对共建联络员。
6月底前新一轮选派的干部将全部到岗,完成任职和工作交接。各区市县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做好村和社区派驻干部需求情况的摸底,为选派对接做好准备;二是做好市级选派干部对接和安置工作,同时,组织好本地区自行选派干部的选派工作;三是做好选派干部到任后的管理服务和相关保障工作。
●二是实行结对共建。按照干部下沉工作机制要求,市县两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向村(社区)选派干部的同时,与选派干部所在村(社区)党组织结成“共建对子”,主要任务有三项:一是围绕村(社区)党组织建设、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便民服务等工作,每个派出单位至少要与结对村(社区)建立1个共建项目,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根据形势任务需要,帮助结对村(社区)共同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突发事故等各类突发事件,做好人员、资金等方面支持;三是及时组织选派干部压茬选派交接,明确1名本单位班子成员负责结对共建工作。
●三是开展代表委员社情民意恳谈。学习借鉴新加坡国会议员联系选民的做法,提出建立代表委员社情民意恳谈制度,组织“两代表一委员”,每月到村(社区)进行一次社情民意恳谈,听取群众的诉求,帮助化解难题。
各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要按照全市统一安排,组织安排好代表委员与村(社区)对接见面,切实发挥社情民意恳谈在群众反映诉求上的通道作用、在解决群众难事上的渠道作用,让各种矛盾第一时间化解。
●四是增设村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自2015年开始,我市每年为每个社区下拨20万元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极大提升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赢得广大居民群众好评。但是,全市村党组织特别是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党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定程度影响了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实施方案》专门增加了村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按照大村(人口1500人以上)10万元/每年、小村(人口1500人以下)5万元/每年标准,由市、县两级财政按1:1配套解决。
针对以往专项经费在使用范围、审批流程、管理监督等方面,相关规定还不够具体,部分街道社区存在专项经费不敢用、不会用等问题,市委组织部将会同财政、审计等部门共同商议,研究制定出台具体管理办法。下一步,各乡镇街道、村和社区要按照文件规定抓好落实,把这笔经费用好、用足,发挥出专项经费的最大效益。
来源:市委组织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