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经济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智能经济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智能经济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智能经济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

图①:观众在参观智能经济高峰论坛智能产品展览。 本报记者 伊 霄摄 图②:与会嘉宾在观看智能生态科技产品。 本报记者 张武军摄 图③:观众在智能经济高峰论坛展览现场交流。 本报记者 伊 霄摄

推动融合发展 做强数字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史 丹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从发展速度和规模看,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9.8%,其增速高于GDP增速3.4个百分点。从数字经济的构成来看,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分别占81.7%和18.3%,产业数字化的发展速度超过了数字产业化。从区域来看,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数字经济占本地GDP比例超过了50%。

现阶段,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已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新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必然途径。从两者的关系来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数字经济通过新要素、新资源配置效率以及新全要素生产率三条路径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增长。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为数字产业规模增长、结构变迁与升级创造了外部需求环境,实体经济所涵盖的各类产业的发展为数字经济增长奠定物质基础。

目前,数字产业引擎带动不强、产业链短、市场占有率不高、数字化转型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融合发展不平衡、数据壁垒仍然存在、数据要素作用未能完全实现、缺乏评价指标指引等,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中需要克服的问题。同时,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也会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

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要把握实体经济是根基、数字经济是引擎的融合发展关系,还要以产业互联网建设应用为突破点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此外,还须以数字化转型共性技术创新增强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

凝聚数字之力 构筑智慧电网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庞骁刚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改造。国家电网高度重视推进数字化转型,凝聚数字之力,构筑智慧电网,利用数字技术对电网生产、客户服务、企业经营进行全链条改造,深挖电力大数据价值,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水平。

以数字化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利用先进数字技术实现对新能源发电全息感知、精准预测,有效提高系统灵活调节能力,支撑高比例新能源并网消纳。在电源侧,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云平台;在电网侧,建成世界首个大规模源网荷储友好互动系统;在负荷侧,打造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有序接入负荷资源。

以数字化促进客户服务创新。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电力便捷服务、精准服务、智能服务水平。打造“网上国网”平台,“线上办、互动办、透明办”成为办电新常态。建成全球最大的智慧车联网平台,为用户绿色出行提供服务。

以数字化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利用数字技术推进经营管理全过程实时感知、可视可控、精益高效。打造新型资金管理体系,实现现金流“按日排程”;建成现代智慧供应链,实现物资业务全流程在线办理。

以数字化服务社会治理。发挥电力大数据覆盖范围广、价值密度高、实时准确性强等优势,推广电力看经济、看环保、看“双碳”等大数据应用,服务政府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国家电网将统筹发展与安全、速度与质量、成本与效益,全力推进电网数字化转型,服务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落实基础制度 加快数据流通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陆志鹏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提出,统筹推进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中国电子自2020年以来与清华大学开展联合研究,提出了以“数据元件”为核心的工程方案,为全面落实四项数据基础制度、一体化破除数据安全与数据要素化困境进行了有效探索。

针对数据确权问题,我们提出“两分离、三阶段”的确权方法。把信息的人格权与数据的财产权,以及数据主体对数据的所有权和持有主体对数据的用益权分开,并在数据的资源、元件和产品阶段分步骤明确各类产权主体。

针对数据的大规模流通问题,我们构建了基于数据元件的要素流通体系。将数据元件作为要素化流通的标的物,在数据资源阶段做到“数据可用不可见,数据不动模型动”;在数据元件阶段,通过数据加工中心加工数据元件,构筑数据规模化流通交易的要素互联网;最后用数据元件开发数据应用产品,形成新的数据流通体系。

针对收益分配问题,我们形成了“三阶段”区别定价市场分配机制。在数据资源阶段以数据规模为基础、成本法为主进行定价;在数据元件阶段以价值为基础、收益法为主进行定价;在数据产品阶段以产品需求为基础、市场法为主进行定价。

针对安全治理问题,我们构建了以“数据元件”为核心要件的“一库两网”的安全治理架构。定义和研发了“数据金库”这一由政府主导建设、数据和外网物理隔离的高保险基础设施。“金库”之间通过内网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通过数据元件实现“金库”网向要素网的数据单向传输,从而形成“可进可出”的新型存储空间。

推进数能融合 创新经济形态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 吴 云

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中国能建作为能源电力领域的主力军,全面融入绿色低碳经济、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着力培育“数能融合”新优势,全力构筑新基建、新能源、新产业“三新”能建平台。

近年来,中国能建深入推进产业与数字化高质量转型,推动实现“数能融合”。“数能融合”是推动能源电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是挖掘能源电力数据价值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能源电力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中国能建在推进“数能融合”发展中积极开展示范应用,探索了新路径、新方案。一是发挥能源电力投建营一体化优势,着力打造智慧高效运行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国家算力网”和支撑算力网绿色低碳运行的“绿色电力网”。二是发挥高端规划咨询研究优势,以全国电力规划实施监测预警平台等四大平台为支撑,全面助力能源电力数字化转型升级。三是发挥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横向提供源网荷储等一体化解决方案,纵向打造全产业链一体化,多方面融合拓展产业布局。

与此同时,中国能建坚持系统观念,依托全领域、全要素、一体化集成优势,推动“数能融合”加快发展。一是助力能源电力横向一体化发展。能源电力行业立足系统整体优化,需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打通壁垒,推动供需两侧协同互动。二是助力能源电力纵向一体化发展。运用数字技术,推动能源电力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三是助力能源电力融合一体化发展。利用数字技术,融合能源与工业、建筑、交通、生态等领域,创新可再生能源开发及其利用场景,探索能源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深化数字转型 优化金融服务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首席信息技术官 赵 峰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快发展,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金融机构积极顺应数字化潮流、把握数字化机遇、推动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中国人寿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履行社会责任,突出科技在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战略支撑作用,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综合金融优势,形成了保险、投资、银行协同联动、互促互融的综合金融发展格局。

创新综合金融手段。中国人寿注重发挥综合金融优势,探索提供更加多元的投融资解决方案,通过直投、专项资金支持计划、股权投资基金等多样化手段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建立一体化投资管理平台,覆盖投资管理全流程,为决策、投研和运营人员提供智能化、整合化投资管理工具。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人寿服务实体经济直接投资存量规模超过3.6万亿元。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中国人寿积极推行低碳高效的绿色经营模式,不断完善数字化职场建设,有效降低办公成本,大幅提升业务线上化率。中国人寿集团旗下财险公司推出林业碳汇指数保险,采用卫星遥感监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了定损理赔工作质效。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中国人寿坚定推进数字化转型,大力推动科技与保险、投资、银行业务深度融合,构建协同联动的综合金融服务布局。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集合多个线上平台,搭建起金融服务的快捷通道。

增加技术投入 产业智能发展

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 沈 抖

当前,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仍有巨大的机遇。我们希望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进一步提高产业的效率、效能,带来新的价值。

提高产业智能化,必须聚焦产业核心场景。在很多地区和产业的关键场景下,算力不是真正的瓶颈,甚至不少地方存在算力过剩的情况。怎样用好算力来解决产业的关键问题,才是真需求。产业里丰富的应用场景,为人工智能与云计算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百度智能云从能源、制造、交通、金融等重点行业切入,聚焦生产经营的核心场景,通过把人工智能技术与云技术深度融合,用智能化解决产业重点场景的核心需求,提升行业效率,助力产业打造面向未来的竞争优势。

提高产业智能化,离不开扎实的技术投入。百度在人工智能与云计算领域,坚持探索自研技术,用扎实的技术能力引导行业的智能化升级,形成了一套自成闭环的智能化技术路径,用扎扎实实的技术,牢牢掌握产业智能发展的主动权。

提高产业智能化,持续降低企业使用人工智能的门槛。推进产业智能化需要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享受智能化的便利。借助百度飞桨深度学习框架,让开发者无需从第一行算法代码写起,直接调用飞桨框架和开发平台的相关模块,结合文心行业大模型,精准匹配交通、制造、能源、金融等多个行业需求,能够大幅降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门槛,更快推进产业智能化。在产业方面,借助汽车云、开物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打通人工智能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07日 14 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10月9日 上午8:09
下一篇 2022年10月9日 上午8: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