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聚焦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工作)

7月27日上午,由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廊坊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解读新闻发布会举行,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就《规划》出台背景、总体思路以及主要内容等进行了详细解读。

《规划》紧贴廊坊实际、紧扣重点产业、紧盯创新短板,全面总结了我市科技创新发展基础、面临形势、优势和不足,摸清科技企业、高校院所和科技人员的实际需求,精心谋划总体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进一步落实落细国家、省、市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提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聚焦“1 5”主导产业和“7 6”县域特色产业,精准打造“3 14 N”协同创新平台体系,即构筑“北中南”“3”大协同创新战略高地,打造“14”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区成为全市创新增长极,建设一批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瞄准我市在新兴产业体量不够大、高层次项目数量不够多等方面短板,着力培育高精尖企业创新主体,打造高质量产业创新链条,营造高品质创新创业生态,为推动廊坊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规划》制定了“十四五”时期我市科技创新发展的目标定位、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一是突出京津廊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围绕服务和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雄安新区等国家重大历史性工程建设,系统构建要素联动、协同高效、开放融合的高水平开放式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力争将我市打造成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要承载地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典范城市;二是突出我市科技有效供给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关系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都市农业创新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三是突出加强科技创新主体培育,着力解决全市科技创新原动力不足问题;四是突出增强区域创新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加快培育更加开放包容、更具吸引力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生态,推动高端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规划》内容主要涉及六个方面。

开启全面建设创新廊坊新征程。本章全面系统的总结了我市“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成就,分析了面临形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市科技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深度融入国家战略,构建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从“打造三大协同创新功能区、强化开发区创新增长极作用、建设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基地”三个层面,提出了构建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的路径和方法,最大限度吸引京津创新资源向我市集聚,加快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持续增强科技创新源动力。从“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打造环首都创新人才高地、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孵化载体提质升级”四方面入手,加快培育创新主体,大力集聚高层次人才团队,完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全面增强创新发展核心竞争力。

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围绕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战略需求,加强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部署,从“推动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新优势、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支撑数字城市建设、强化绿色低碳技术支撑”六方面发力,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撑城市建设和社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活力。本章围绕“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支持创新创业金融生态、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深度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五方面,以增强区域创新吸引力和竞争力为目标,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健全科技企业孵化育成链条,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和服务链深度融合,主动承接京津高端创新要素,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活力,将我市打造成为最富吸引力的创新创业首选区。

健全保障机制,推进规划全面落实。从“加强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障、优化政策环境、加大创新投入、加强监测评估”五方面来保障《规划》的落地实施。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与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协调联动,紧紧围绕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这一中心任务,继续深耕京津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吸引更多京津科技成果到廊坊孵化转化,为廊坊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全力推动协同创新走在全省前列。

(记者 张泰源 编辑 王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8月21日 上午8:06
下一篇 2022年8月21日 上午8: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