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管理评审不断提高企业运营能力及管理水平(企业营运能力主要审查)

管理评审是企业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三级监控机制中最高一级的监控,是PDCA循环中的A阶段,对于企业管理体系运行来说发挥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是企业管理体系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但是从管理体系审核多年的实践来看,各企业在管理评审的运用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就是想与大家共同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一、什么是管理评审

在《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ISO9000:2015)中对于“评审”的定义是:对客体实现所规定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或有效性的确定。那么对于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就应该是:组织的最高管理者为评价管理体系(如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等)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活动。管理评审的主要内容是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就管理体系的运行现状、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以及方针、目标的贯彻落实及实现情况进行系统的评价,其目的就是通过这种评价活动来总结管理体系的绩效,并找出与预期目标的差距,寻求任何可能改进的机会。

那么对管理体系来说,其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又如何理解呢?我们在建立企业的管理体系的时候都会结合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以及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愿景制定相应的业务模型和管理流程,从而通过各个业务的实际运营来实现企业的盈利目的。但是随着内外部环境、主营业务范围以及资源的变化,企业就需要及时修正和完善其组织结构、管理流程和资源配置来适应新的业务和管理的开展。这种组织结构、流程的修订和完善以及资源的再分配就是管理体系适宜性的表现形式;而对于企业来说,其管理体系是否覆盖了其所有的业务板块和业务流程的相关过程,是否对这些过程的实施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与权限,是否能够保证这些制度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在持续改进过程中是否还存在组织机构不合理、职责权限不落实、资源不能合理配置、所需信息不够、采用方法不适当等现象,这些都是企业管理体系充分性不足的表现形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是指企业对完成所策划的活动并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所进行的度量,即通过管理体系的运行,完成体系所需的过程或者活动而达到所设定的方针和目标的程度,包括与法律法规的符合程度、顾客满意程度等。

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整体。有效性是企业建立管理体系的根本目的,适宜性和充分性是达到有效性的重要保证。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就是要通过管理体系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评审不断完善管理体系中不适用的部分,及时找出执行过程中的偏差,提出持续改进的建议和要求,确保管理体系能够实现企业的远景,满足法律法规和相关方的要求,为企业和相关方实现共赢创造条件。

二、如何开展管理评审

在《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ISO9001:2015)9.3条款要求:“最高管理者应按照策划的时间间隔对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并与组织的战略方向保持一致。”同时,标准中还对管理评审的输入和输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么我们就按照标准条文的要求讲述管理评审的步骤和要求。

1、管理评审的策划

根据PDCA循环理论,管理评审作为评价管理体系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一个活动过程与其他过程一样都需要进行策划。

策划的依据一般包括管理体系现行运行状况、企业战略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变化情况、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业务运营或管理模式的变化情况、现有资源的配置情况、业务及管理绩效情况等。

策划的组织一般是在企业高层指导下由体系推进部门完成,按照策划的时间间隔(一般不超过12个月)提出管理评审的具体要求,明确各部门需要完成哪些数据分析工作,需要书面汇报哪些信息等。管理评审主要是解决企业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而不是用来解决一些细枝末节的环节,因此更侧重于企业发展战略、资源配置、业务及管理模式等。

策划的结果一般是以文件通知的方式下达给相关人员。相关人员按照通知要求准备各自的汇报材料,同时应针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项给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对于目标实现情况、顾客满意状况、产品质量状况及HSE绩效等相关业务都应该有数据分析作为做出结论的支撑和说明。

2、管理评审的实施

标准中明确规定管理评审的组织者是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厂长、经理或企业法人代表),时间间隔不超过12个月,管理评审不要求一次解决所有的输入,但计划宜体现如何满足管理评审的要求,可将管理评审作为单独的活动来开展或与相关的活动一起开展(如战略策划,商业策划,年会,生产运营会议等)。

管理评审的输入包括:之前的管理评审的措施状态、内外部事宜的变化、针对风险和机会采取的措施的有效性等。管理评审的输出包括:做出有关识别改进机会的决策和措施,确定质量管理体系需要的变更、和确定是否需要其它资源等。在管理评审期间识别的行动的状态需要作为下一次管理评审活动的输入。为确保及时采取措施,企业可持续监控和评审这些措施。

管理评审一般以会议方式召开,管理体系推进部门应做好会议记录,会议确定的整改措施应形成文件(如管理评审报告或会议纪要)并存档。推进部门还应该跟踪这些措施的执行情况,随时向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进行汇报,出现偏差应及时纠偏。在下一次的管理评审时应汇报这些措施的执行或完成情况。

三、管理评审中常见的问题

管理评审作为企业管理体系自我监控、自我完善的手段,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也是标准的明确要求的规定动作。但在多年的审核实践中发现,各企业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简单归纳起来分享给大家。

1、评审的目的不明确

正如前文所述,管理评审的目的是评价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运行有效性。而有些企业在管理评审中脱离开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忽视了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没有顾及到企业业务模式或运营模式的变化给管理体系随之带来变化,为了评审而评审,甚至每年的评审内容千篇一律,这样就失去了管理评审的意义,也就不能从客观上结合企业实际找出企业管理方面持续改进的机会,也就无法保证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充分性。

2、评审的依据不足

标准中对于管理评审的输入信息有了明确的要求。但在实践中相当多的企业(包括高管层和部门负责人)不能按照标准9.3.2条款的要求系统地阐述管理体系的运行状况和绩效,更多的关注内审的结果、部门人员状况及生产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对于企业经营战略、日常监控结果、相关方需求、风险与机遇的识别与评价、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绩效、企业层面的管理流程或手段的改进涉及较少。尤其是对于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健康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避而不谈,因此也就造成了管理评审不充分、不全面,也就无法对管理体系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3、评审的效果不佳

各企业不管是在管理手册还是程序文件或作业文件中,或多或少都对管理评审的流程和要求进行了阐述,对于管理评审活动的系统性评价要求也基本上是明确的。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管理评审会议就事论事缺乏系统性、泛泛而谈不能抓住关键问题、每年评审内容千篇一律、评审会议议而不决、改进措施不到位或改进措施没有跟踪效果等问题,不能达到通过管理评审找出问题从而实现管理体系螺旋式上升的目的,对改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对企业发展战略有一个清晰的方向和认识,对于实现战略目标的每一个过程以及过程所需要的资源都要进行认真识别和周密策划,通过日常监控、内审和管理评审三级评价机制不断找出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不断提高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更有效地提高企业的运营能力和管理水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8月5日 上午8:03
下一篇 2022年8月5日 上午8: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