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高考志愿,不妨参考一下“生均经费”(高考志愿填报花钱)

马新民

选大学,除了城市、专业,还需要考虑哪些因素?西北政法大学管华教授建议“考虑一下生均经费”,深以为然。

所谓生均经费是“生均公用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的简称,生均教育经费包括生均公用经费。我们不必太纠结其内涵外延,可以简单粗暴地理解为“国家花在每一个大学生身上的钱”。比如清华大学的生均经费是61万,也就是说如果你考入清华,国家每一年要为你一个人花61万元巨款,当然不那么准确,但八九不离十,大致可以这样看。

填报高考志愿,不妨参考一下“生均经费”(高考志愿填报花钱)

不同的大学“生均经费”是不一样的,甚至有巨大差距。我们先来看看管华教授整理的一部分高校“生均经费”数据:

赫赫有名的北京大学生均47万,“千年老三”浙江大学约41万,而我们不少家长没太听说过的南方科技大学高达55万,位列中国高校前十的武汉大学则是17.23万。广州大学、浙江工大等不大有名气的大学也达到了11万以上,中国政法大学是10.8万,中南政法大学是7.69万,一些地方性大学比如苏州大学是7.6万,宁波大学则为10.5万,而贵州师范大学只有区区2万出头。如果从大学所在地的角度看,北京生均5.6万。陕西只有1.7万。

以上数据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大差不差,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大学之间巨大的“贫富差距”,也感受到了不同城市大学的经费差距。对于大学而言,这种差距当然会体现方方面面。在我看来,以下两点值得特别关注:

第一,生均经费可能会决定你在大学里跟谁学。

千万不要以为上大学是去学习科学知识的,只要自己努力,跟谁学都一样。要知道在知识更新迭代如此快捷的时代,大学里学的那点知识根本不足以应对未来世界的挑战,你的思维方式、做事习惯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等等才是极其重要的软实力,而这些,是需要跟高人学的。

如果你在大学期间有机会跟行业大牛学习,亲聆名师指教,零距离感受高人的思想言行,这种潜移默化很可能会给你终身受用的教益。不仅如此,如果你足够优秀,行业大牛们掌握的资源、人脉有可能会直接帮助到你,比如著名投资人张磊曾师从耶鲁捐赠基金掌门人大卫·史文森,不仅学到了高超的投资策略,后来他创办高瓴资本时还从耶鲁基金获得第一笔2000万美元创业投资。

而你有没有机会在大学里遇到杰出的老师,其实是跟“人均经费”有关的。比如身为985高校的兰州大学顶级人才流失严重,原兰大的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很多被上海、浙江、北京等地的重点高校高薪聘走。同样是985,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经费多,待遇好,当然就能请到更多的牛人,在这样的学校读书,遇到牛人导师的几率当然也就大很多。

填报高考志愿,不妨参考一下“生均经费”(高考志愿填报花钱)

除了授业老师,你在大学有没有更多机会聆听牛人讲座,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费。教育经费充足,学校就有足够的财力邀请各行各业的大牛来学校做交流。可别小看了这些活动,我就深刻地记得三十年前聆听激光照排技术发明者王选院士讲座时的震撼,那种极有目标感的人生对年轻迷茫的我来说简直就是打开了一扇天窗。普通的人生道理,有了成功者自身经历与光环的加持,就有了特别的冲击力。听牛人讲座不仅会开阔视野,说不定他的一席话能给你带来“触及灵魂”的洗礼。

第二,生均经费可能会决定你在大学能否接触到科研项目。

年轻人上大学,总是要为自己的人生积攒点盘缠的,科研经历,当然是很好的硬通货,如果还能有个科研论文、专利证书、科技竞赛奖项之类,那你的简历就金光灿灿啦。更重要的是,大学参与的科研项目不仅对找工作进名企有作用,也可能会成为你今后在单位建功立业的起点,甚至可能就是你创业的原点。

遗憾的是,大学生能真正参与科研的机会很少。根据搜狐网的一项调查,普通高校的学生只有三分之一参加过一次以上科研项目, 985高校学生则有67.6%的有过至少一次的科研经历。普通高校的学生科研机会少,是因为“学校提供的机会和支持不足”,根本的原因在于普通高校没钱。

填报高考志愿,不妨参考一下“生均经费”(高考志愿填报花钱)

以某省属工业大学为例, 5.3万元的人均经费,不到清华大学的十分之一,怎么可能请到科研领军人才?怎么有能力建设高质量的实验室?怎么可能争取到国家科研项目?又怎么可能给学生提供参与科研的机会呢?

别说科研了,即便是上个选修课,如果学校生均经费不足,你也选不到高质量的课程。有机构做过的一份关于大学选修课的调查,结果显示:普通高校只有3%的学生认为本校开设的选修课质量非常高,而985的学生持这种观点的就超过20%。要知道选修课对于大学生涯来说可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完善知识结构、开阔胸襟视野的重要平台。在选修课上,不仅可能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的动态,还有可能学习到诸多跨界融合的知识,认识志同道合的同伴。这些收获对年轻人的发展常常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生均经费只是一项值得参照的指标,大学的优劣,并不能单以此论。比如广州大学的生均经费比中国政法大学还高,但并不意味着广州大学比中国政法更好,除了经费,大学的层级、历史积淀、品牌影响力等等都是更需要考虑的因素。但如果在同一层级的省属重点院校里对比,广州大学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为什么要上大学?对大多数人而言,上大学是为了找到有良好前景的工作,有一个体面而稳妥的人生。而找到有良好前景的工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有一张体面的文凭,二是要有相应的知识、眼界、思维方式和工作技能储备。而这些,不仅取决于你个人的努力,取决于你的大学的名望,也跟你的大学经费是否充裕有关。

所以,选大学,不妨参照一下“生均经费”。当然,前提是你有足够的选择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8月4日 上午8:14
下一篇 2022年8月4日 上午8: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