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体系的脆弱性与伪装性——亟待开拓的管理新视域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当前实践中,真正从管理视角审视科研工作体系脆弱性及伪装性问题、并设计和安装此类“管理程序”的努力少之又少,导致很多改革工作如赋予科研人员决策权、简化考评、加大激励程度等,反而成为加剧该体系脆弱性和伪装性的因素。

脆弱性是对一个系统稳定运行的内在风险程度的反映,也是科研工作体系固有的系统属性和管理属性。脆弱性问题一旦发生,工作体系便无法运行,科研活动也就实际处于停滞状态;伪装性是所有社会系统及其参与系统的固有属性,也包括科研工作体系。叠加了伪装性后,脆弱性问题更不利于发现和解决,危害更甚。

认识脆弱性和伪装性、将其纳入实践认知模型,不再仅以效率思维管科研项目,让正在尝试中的各种新型科研模式得以初步运行,是解决当前科技创新项目实施推进问题的关键。

脆弱性,是科研工作体系的固有属性

脆弱性是对一个系统稳定运行的内在风险程度的反映,也是科研工作体系固有的系统属性和管理属性。脆弱性问题一旦发生,工作体系便无法运行,科研活动实际处于停滞状态。

科研工作体系的脆弱性源于科研自身的不确定性,并随之增大。通常,企业开展生产活动时要生产什么、如何生产都是确定的,过程中尽管也会遇到进度、质量或成本偏差,但极少引发工作系统的脆弱性。相比之下,科研与创新类活动若从工作体系角度看存在三类不确定性:

①价值对象系统的不确定性,即工作对象或目标物最终是什么不确定,主要反映在产品功能状态及其技术构成上;

②价值工艺系统的不确定性,即如何研发形成技术成果并开发出成熟的生产工艺不确定,主要反映在技术路线和研发方案上;

③实施运行系统的不确定性,即如何分解和组织科研活动、如何有效协调科研过程、如何评价科研成果不确定,主要反映在研发组织和项目实施过程上。

实践中,这些不确定性集中体现在当前的两类科研项目上:

– 科技创新类项目。其前两个系统均存在不确定性,即要创新的目标物是否如当前所想不确定,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研究方案能否行得通也不确定,因此实施过程中需要对创新目标物和技术路线不断修正、以接近正确——如此,高频变化、开放性等成为其特征,也是其要求;

– 技术追赶类、仿创类项目。其第二个系统存在不确定性,即虽然大致知道是什么成果,但需要把技术实现方案与生产工艺搞清楚,因此过程中需要随时根据对工作目标的最新认识调整实现方案——如此,容纳新想法、接受再计划等便成为其日常,也是其基础。

正是由于科研项目在前两个系统上存在的不确定性,传导到科研工作体系(第三个系统)上,致使其不可能再像常规生产体系一样,而是变得更为复杂和脆弱:科研活动分解与计划体系、资源配置体系、组织管理体系、业绩管理体系等在科研过程中要频繁变化、保持开放性、接纳新想法、允许再计划、做到及时响应……这样的体系必然面临极高的脆弱性风险:混乱、空转、甚至崩溃!

当前创新环境下,科研工作体系的脆弱性在激增

从全国甚至全球范围看,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已有很长历史,为何脆弱性问题如今才变得突出?因为:

当创新速度成为科研模式的重要竞争因素后,降低脆弱性的传统手段已无法再用。过去,技术创新的速度竞争并未成为最核心因素,所以整体上表现为“慢创新”:科研过程被分成多个阶段依次开展,即便整个科研项目的复杂性较高,经分解后每个阶段实际开展的分项目或子课题也相对单纯,反映在科研工作体系上就会显著降低其复杂性和脆弱性;但在当前的商业竞争环境下,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阶段转换迅速、科研项目执行时间必须更短、迭代推进已成为主要模式,因此多个技术阶段工作必须压缩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意味着,以往通过阶段划分来降低复杂性和脆弱性的做法已不能再用。

同时,科研工作对象本身也明显较过去更为复杂。尤其表现在创新程度更高、涉及技术线更多、创新更为频繁——如今创新已成为经常性工作,而过去它仅是战略阶段转换时才需要的发展类工作。显然,高创新意味着不确定性更强,多技术线意味着技术活动间关系更复杂,高频度意味着同时运行的项目更多……在它们共同作用下,科研工作对象本身的复杂性急剧增加,从而给科研工作体系带来极大的脆弱性。

也就是说,现在科研工作对象自身的复杂性很高,且快创新下不仅无法再以传统方式解决,还必须出于商业竞争需要不断压缩创新时间。这导致:从各时刻看,该体系剖面上的活动更密集、关系也更交互,实施所需的科研工作体系复杂性必然显著提高、脆弱性也必随之显著上升。可以预见,随着创新发展方式日益广泛和深入,科研工作体系的脆弱性还将越来越高。

如今,科研项目带来的脆弱性,多已不再具有时间代偿性。换句话说,当科研项目自身的复杂性高到一定程度时,即便企业主动放弃创新速度的严格要求(常见于有市场垄断地位的国企),选择继续采用传统方式实施项目,也无法使科研工作体系脆弱性真正降低到当前管理体系可承受的水平。强行为之,只是导致创新质量问题的暴露点后移、脆弱性问题延后但却更集中的爆发而已。当前有些国企实施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前面走得很顺但到了后期、甚至冲刺阶段反而推进缓慢、乃至寸步难行,不少当属于此类情形(相关研究详见《脆弱性问题:创新项目缘何从冲刺、到攻坚,最终还是停滞?》)。

因此,当前创新项目的复杂性及其对科研模式的要求,导致科研工作体系的复杂性和脆弱性都较以往有了显著不同,亟需一套有模式级差异的新型科研管理模式——尤其是能回应脆弱性问题的管理模式。

棘手的是,脆弱性之上叠加着伪装性

构建满足当前创新需求的科研工作体系固然有很多难点,但还不是问题的全部,真正棘手的问题是:脆弱性叠加上了“伪装性”。

伪装性,是所有社会系统及其参与系统的固有属性,当然也包括科研工作体系在内的各类管理系统。纯粹的技术系统(如制造系统、IT系统等)也有脆弱性,但不存在伪装性,因此崩溃就反映出崩溃、宕机就表现为宕机;然而作为有人参与的科研工作体系,由于存在伪装性,尽管脆弱性问题已经发生(即不具任何产出性),但该体系仍可表现为正常运行的状态,基层科研人员和各级管理人员都还在工作、好似一切如常。

事实上,由于脆弱性问题本身就有发乎微、起乎后的特点,问题产生和被察觉原本就存在时滞,再叠加伪装性,更难对脆弱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危害性被显著放大。如实践中一些企业实施的研发项目,其实多年前就已不再有真实的工作进展(包括任何有真实价值的探索和设想),然而至今仍在“实施中”——其脆弱性问题早已发生,所谓运行只不过是伪装性下的表现。

相比之下,国外优秀企业的科研工作体系虽然也存在脆弱性,但伪装性程度很低。伪装性实际上是新制度经济学讨论的一类机会主义问题,博弈论中很多研究也与此有关。在具备较好的专业评价体系及其配套的组织管理环境下,人的机会主义行使动机很低(个体动力不大而集体合谋更少),或者说伪装成本高、不是理性选择,此时伪装性被较大程度的抑制了。如此,因伪装性叠加而产生的脆弱性问题就很少,即便脆弱性问题发生了,也能被及时发现。因此,这些优秀企业尽管也会有很多失败的创新、也会停掉很多研发项目,但很少出现已经推不动了还假装在干的情形。

而尤需关注的是,在现有科研工作体系下,无论激励还是约束都只会加剧伪装性。目前,由于多数企业并未从脆弱性和伪装性角度认识科研管理问题,一遇到科研不出成果或进展缓慢情形,要么就加强管控如立军令状、加大检查和处罚力度等,要么加大激励如项目分红、给予股票期权等。殊不知,在自身科研工作体系没有去除伪装性、降低脆弱性的情况下,这些做法在脆弱性问题发生后只会事与愿违的转化为负面效果——成为激发伪装性的直接诱因。

伪装性与实践中常谈的“形式主义”含义并非完全相同:前者是一类系统现象,即脆弱性问题发生后系统的一种常见表现——这里特指实质上已不具有产出性的科研工作体系仍继续运行的假象;后者更多是工作作风问题,甚至可以完全是基于邀功请赏目的下的主动出击。另外,伪装性也并非指所有没出工作成果的科研行为,因为科研活动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包括出不来成果),所以即便是真实有效的运行,也可能出不来成果,就像国外优秀企业曾开展过的那些失败项目一样。——而这也是识别伪装性的管理难点之一。

因此尽管我国企业的科研工作体系存在很大的脆弱性,但当前更紧迫、更棘手的问题是伪装性。由于伪装性的存在,导致脆弱性问题的解决更复杂、更困难,甚至不可能——不解决伪装性而仅解决脆弱性是不成立的,缓解或降低脆弱性必须以解决伪装性为前提和基础。

去除伪装性、降低脆弱性,勿以效率思维管科研项目

对于科技创新类工作,最大风险不在于产出的效率性,而在于产出的可能性。结合我国企业实践现状,科研管理当前的首要任务是管理脆弱性,避免工作体系空转、甚至停运。因此相对于不确定性、效率性等,脆弱性管理是第一位的,只有在科研工作体系不发生脆弱性问题、能继续运行情况下,其它所有问题才有解决的可能。

可实践中很多企业在科研管理上的做法,仍然带有很强的效率管理思维。长期以来,企业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确定性较强的工作,由此发展起来的管理模式及其方法,包括计划管理、目标管理、项目管理、流程管理等实际上都属于效率管理范畴。然而,不确定性类型不同,所采取的管理模式也应不同,科研工作的不确定性程度高,用效率性管理思维和方法管理科研任务不仅无效,反而会加剧脆弱性、诱发伪装性。因此,仅以效率思维管科研项目不是不行,而是不够——或者说缺乏管理基础。

当然,为提高科研成效,很多企业也正在探索建立新型科研模式,如提高集成研发与协同工作水平、减少考评环节、赋予科技工作者更大决策权等。但由于新型科研模式所对应的完整科研工作体系尚处早期形成阶段,往往缺乏必要的体系化配套改革,加之效率管理思维的束缚,致使有些做法也如当前的激励和约束一样,反倒增加了工作体系脆弱性。

企业实践中,真正从管理视角审视科研工作体系脆弱性及其伪装性问题,并设计和安装“去除伪装性、降低脆弱性的管理程序”的努力少之又少。多数企业虽饱受脆弱性和伪装性问题影响,但所做的主要改革工作要么与脆弱性解决无益,要么还在实际加重着科研工作体系的脆弱性和伪装性。因此,认识脆弱性和伪装性,并将其纳入实践认知模型,是解决当前科技创新项目实施推进问题的关键。

解决脆弱性和伪装性问题,涉及一系列工作,也是与当前效率思维在管理理念、管理逻辑、管理目标、管理方法等方面有着显著差异的一套管理体系。但当前,有两方面工作最必不可少且可优先展开:

一是要正面回应科研工作对远与近、分与合、变与不变的设计要求,建立以探索性工作模式、新型科研模式和项目管理模式相融合的三成分项目实施体系,以适应和容纳科研项目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相关研究详见《科研项目实施体系:三个维度与三种成分》);

二是要在四层次创新体系和多类技术线的认识基础上,通过多类技术主体构造及其合作与制衡机制形成(包括专业评价主体的设置及其合作制衡机制),并设计出适应当前低起点条件下的特别过渡机制,以逐渐培育和建立起专业治理体系的组织基础(相关研究详见《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构造:两类技术线运行逻辑》)。

(未完,待续。)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6月11日 上午8:13
下一篇 2022年6月11日 上午8: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