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主持的“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由畜牧所许尚忠主持的“中国西门塔尔牛新品种选育”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编者按: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月20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由我院主持的“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由畜牧所许尚忠主持的“中国西门塔尔牛新品种选育”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此外,我院气象所参加的“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的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灌溉所参加的“黄淮海平原持续高效农业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和“全国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建设技术推广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作物种质资源是基因的载体,基因资源是作物育种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还不能创造基因,因此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作物种质资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组织全国313个单位的1125名科技人员,立足于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丰富、变异类型多样的客观实际,综合集成作物生长、发育、遗传、演化等学科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按照“广泛收集、妥善保存、全面评价、深入研究、积极创新、充分利用”的原则,实施了持续20年的跨地区、跨部门、多学科的协作攻关,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具有突出的系统性、先进性和前瞻性。该成果揭示了我国作物种质资源的地理分布规律,建立作物种质资源的安全保存、系统评价、有效利用等综合技术体系,为作物育种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储备。
    1、创建了世界上唯一的长期库、复份库、中期库相配套的作物种质资源综合保存的完整技术体系;建立了确保入库种质遗传完整性的综合技术体系,并长期安全保存种质资源达180种作物33.2万份,位居世界首位;首创了利用超低温处理野生大豆等6种难发芽种子生活力的快速检测技术。
    2、查明了我国作物种质资源分布规律和富集程度,新收集和引进新作物、新类型和名贵珍稀等各类种质7.5万份。其中,收集野生大豆种质6000余份,占世界野生大豆90%以上;首次揭示了野生大豆分布规律和生境特点;首次发现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8种新类型,确立了我国是世界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中心的国际地位。收集野生稻种质5000余份,打破了国际上公认的普通野生稻分布的北限,使之向北延伸了3°14′,明确了我国普通野生稻在世界上的独特性。
    3、发现并定位了8个新基因;创造携带优异基因的新种质19个;在国际上首次突破了普通野生稻花药培养技术难关,建立了高效转移外源基因技术体系。
    4、新建和规范种质资源品质、抗病虫和抗逆性鉴定方法29项,并鉴定作物种质2100万项次,综合评价和改良创新出优异种质1475份。其中,168份直接用于生产,累计种植面积5.52亿亩,新增利润203.55亿元;386份作为亲本育成新品种427个,累计推广33.54亿亩,新增产值1647.63亿元。
    5、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9项,发表论文1655篇,出版专著58部;编撰全国作物种质资源目录60册、作物优异种质资源目录12册,向全国育种和生产单位提供了大量作物种质信息;派出专家到国外传授作物种质保存技术,得到国际上的好评。
    该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长期复份安全保存技术体系、入库数量与质量,以及野生大豆、野生稻和新基因、新种质研究利用等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有力地促进了作物育种、农业生产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进而推动了科技进步,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蕴藏着巨大的潜在效益,具有更加广阔、深远的应用前景。



 “中国西门塔尔牛新品种选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由我院畜牧所许尚忠研究员主持的“中国西门塔尔牛新品种选育”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西门塔尔牛新品种选育”于1981年被列为国家科技攻关专题。经过近20年的选育,初步健全了中国西门塔尔牛纯繁和杂交改良体系、饲料加工体系、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推广了西杂改良牛挤奶、育肥、饲料加工等一整套技术,制定了高产西门塔尔牛饲养管理规范、种公牛后裔测定操作规程和良种登记规则,还拟定了中国西门塔尔牛国家鉴定标准。这些体系的建立、配套技术的推广、规范及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加速了中国西门塔尔牛的育种进程。
    20年来,该项目进行了纯种牛的核心群选择、种公牛的后裔测定、良种登记,对我国黄牛进行了大面积杂交改良。在太行两麓半农半牧区建立了40万头的西杂繁育区,在皖北、豫东、苏北农区建立了25万头改良区,在松辽平原、科尔沁草原建立了50万头级进杂交群体。这些地区的杂交母牛挤奶、公犊育肥、屠宰、奶肉加工、出口创汇等流通渠道已初具规模。结合胚移等生物技术,提高了种公牛的选择纯度和种子牛的利用强度,建立起高质量育种核心群并形成中国西门塔尔牛山区类群、平原类群和草原类群,为2000年育成中国西门塔尔牛奠定了扎实基础。
    该研究形成的育种核心群,平均每年可为社会提供特一级种公牛250头,用于杂交改良黄牛达100万头。该牛种肉乳兼用较适合农区半农半牧区饲养、对于贫困地区农牧民脱贫致富起到了重要作用,经济效益达到47亿元,并且具有良好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西门塔尔牛3万余头,各代杂交改良牛1200多万头,西杂改良后代约占到我国各类杂交改良牛的50%,遍及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在纯种繁育上,出现了产奶量11740Kg的高产个体,平均产奶量达5000Kg的群体,平均乳脂率达到4.0%。在杂交改良上,西门塔尔改良母牛平均产奶量2000~3000Kg,最高个体产奶量达6400Kg,乳脂率4.2%以上。经肥育其屠宰率达到60%,净肉率达到50%,生产的高档牛肉已进入国内涉外饭店,品质达国际水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1)
上一篇 2022年5月20日 下午12:56
下一篇 2022年5月20日 下午12:5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