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春”末班车开进北大荒   大豆春播农机推广热火朝天

  本报讯(实习生张红菊)时值春末,北大荒一望无垠的沃土上,今年的大豆春播刚刚开始。日前,农业部“科技之春”的列车,载着中国农科院的专家们,带着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驶进它的最后一站———北大荒。

  中国农科院主办的黑龙江省农垦系统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师资培训活动,是“科技之春”大型农机推广活动的一项内容。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统一部署,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和黑龙江农垦总局参与组织,省农垦系统各分局、农场等单位参加。


  他们推广抗旱、增温、提质、增产、增效综合栽培技术———大豆“行间覆膜”。所谓“行间覆膜”,就是在土壤水分适宜时整地,深松耙茬,采用杆强、个体丰产性好的品种,精良点播、适当降密,行间覆膜、苗带除草,全过程机械配套。


  在大豆播种现场,几台通用耕播机行驶在整齐的田垄间,一次播3垄6行,施肥、覆膜、播种、镇压同时完成。耕播机驶过,地膜的两边被精确地埋在土里,种子点在膜外,离膜边约2—3厘米,点种、覆膜同时进行,比以前的先点种后覆膜降低了操作难度。采用覆膜技术,防止了膜下地下水的蒸发浪费,落在膜上的雨水也能顺着地膜流到膜边的种子部位,充分利用了地下水和自然降水。此外,地膜还能起到增加地温的作用。一农民说,在干旱地区采用此技术能保证出苗率,大豆亩产达到200公斤以上。


  八五一一农场的刘东胜,有1300多亩地,搞“行间覆膜”已有四五年。他说,以前把种点下去后,要是不下雨,种子就不出苗。用覆膜技术,一般点种后一星期就出,出苗率达95%%以上,而且苗壮、全、齐、匀。以前,不覆膜时,苗即使出得还可以,每亩也只有170公斤左右,用覆膜后能达200多公斤。


  除了“行间覆膜”技术,专家们还带去了大豆优良品种和窄行密植技术、免耕少耕轻型栽培技术、“垄三”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种子包衣技术和叶面施肥技术等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并对当地主管农垦的领导、技术人员进行师资培训,在大豆播种现场会上展示配套机具。


  这次推广的窄行密植技术,是选择矮秆或半矮秆品种、缩小行距、增加密度的种植技术,一般比“垄三”栽培增产15%%以上。而免耕少耕轻型栽培技术是一种新型旱地耕作法,在满足作物生长条件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田间作业,秸秆粉碎、还田覆盖地表,覆盖率不小于30%%,采用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措施保证播种质量。其技术实质是通过残茬覆盖地表和简化操作,减少水土流失、培肥地力、保护环境和资源。


  据了解,黑龙江省所在的东北春播大豆区是大豆生产的重要基地,年总产量占全国的40%%,商品率居全国第一。俗称北大荒的黑龙江垦区,是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排头兵和主力军。2003年,农垦系统种植面积993万亩,占全省大豆播种面积的22%%,产量达到165万吨,占全省大豆总产量的28%%。机械化程度达80%%以上,基本实现了农业田间作业机械化,依据垦区的资源优势,创造了“四到户、两自理”为特征的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形成了组织化程度高、社会化规模经营,土地集中连片,适于大面积专用品种种植、收储、加工和机械化作业等优势。垦区大豆种植具有面积大和机械化程度高的特点,易于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先进农业技术。


  大豆是我国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吉林部分地区和黑龙江垦区是商品粮的主要基地,黑龙江垦区的粮食生产可满足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和军队的全部粮食需求。黑龙江农垦总局副局长王德胜说,没有“科技之春”带来的先进技术和培训的技术人员,他们引进的100多台大型拖拉机运转不了,几十个用大机械武装的农场也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让大豆春播伊始的北大荒搭上科技之春的列车,对提高垦区3000多万亩耕地的粮食总产,推动垦区的农民增收和全国的粮食增产意义重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0日 下午12:38
下一篇 2022年5月20日 下午12:4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