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总结“十五”以来植物种质资源研究工作,迎对基因组时代植物种质资源研究的新挑战,讨论近中期植物种质资源的发展战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与基因资源研究所与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分会共同举办的全国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12月25—26日召开,会议主题为“进入基因组时代的植物种质资源的发展战略”。会议由刘旭副院长(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分会理事长)和万建民所长主持,翟虎渠院长出席了会议。
会议邀请洪德元院士作“物种问题与遗传资源”、李振声院士作“小作物收集、保存的讨论和建议”、戴景瑞院士作“我国玉米育种的种质基础讨论”、盖钧镒院士作“关于‘超级种’及其特性基础的讨论”、方智远院士作“蔬菜种质收集、评价与创新利用”、董玉琛院士作“作物种质资源工作的回顾与展望”的大会主题报告;会议还邀请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刘旭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傅德志研究员、复旦大学卢宝荣教授,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与基因资源研究所万建民教授和黎志康、李立会、贾继增研究员作了大会专题报告。庄巧生、范云六院士参加了会议,另外还邀请了科技部、农业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多位对植物种质资源关心和支持的领导参加,他们对近中期作物基因资源的研究发展作了重要指示。会议除大会报告外,还设了三个分会场,分别就“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基于基因组学的植物种质资源研究”、“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三个专题进行研讨。全国各地参会有关科研人员共217人。会议收到论文60多篇,许多参会代表分别在三个分会场作了演讲。此次会议是近些年来作物种质资源工作者的一次盛会,会议层次高,信息量大,学术性强,影响力大,对推进“十一五”乃至21世纪我国植物种质资源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广大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国植物种质资源事业已取得了显著成绩:长期保存植物种质资源数量已达38万份,位居世界第一;对大多数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抗病虫、抗逆和品质特性进行了鉴定评价,建立了数据库;创制了一大批有利用价值的新种质提供育种利用。随着拟南芥和水稻等模式植物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和进化基因组学等学科得到了飞速发展,基于基因组学的种质资源研究取得了明显进步,我国实现由植物种质资源优势向基因资源优势转变的时机已经成熟。
种质资源研究具有公益性、基础性、多学科、长周期的特点,因此,与会专家建议国家能够稳定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同时加大投入,鼓励利用功能基因组学、分子标记和转基因等高新生物技术开展种质资源研究,以便取得更具广泛性、带动性的重大科技成果。(作物科学与基因资源研究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