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桃适宜品种选育、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通过成果鉴定

  2009年11月29日,河南省科学技术厅组织专家对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和漯河天翼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完成的“设施桃适宜品种选育、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进行了成果鉴定。本项目是在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科技支撑)、“十五”863以及农业部948项目的资助下历时20多年完成的。
  鉴定会由河南省科学技术厅主持,由7名省内外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成果主要完成人王力荣研究员代表完成单位向鉴定委员会汇报了成果的基本情况、研究进展、创新点及推广利用情况。刘君璞所长和科研处乔宪生处长代表完成单位领导参加了会议。
  鉴定委员会听取了项目组汇报,审阅了鉴定资料,经过质疑和讨论,对本项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专家认为本成果20年磨一剑,在国内率先以影响落叶果树设施栽培的最关键的生物学要素需冷量为切入点,并将低需冷量的研究从生长发育规律、新品种选育以及栽培技术贯穿整个设施栽培关键技术环节,实现了我国设施栽培从经验式的栽培方式到理论指导下的设施栽培,理论研究创新突出,技术体系完整,生产效果显著,认为总体居国内设施果树研究的领先。
  本项目的主要创新点在于:
  设施栽培适宜品种理论研究:以影响设施栽培关键生物学特性需冷量为切入点,系统研究了桃品种需冷量评价模式、品种需冷量分布、遗传特性以及低需冷量品种关键生物学特性、采后修剪方法等对产量等方面系统研究,提出低需冷量品种在早期丰产、高产、防止隔年结果以及无公害栽培中的均具有一定优势,此结果不仅对设施栽培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以此为理论依据,对于开展果树缩短童期和提高早果性和适应性的研究以及整个果树育种和栽培均具有重要意义。
  新品种选育:根据栽培目的和生态条件,对需冷量、需热量、果实发育期、糖酸比、自花结实性能、光和性能和树势、抗病性等性状的特殊要求及其它综合农艺性状调查研究,提出设施栽培适宜品种技术指标;利用胚拯救等生物技术方法,培育出适宜设施栽培的低、中需冷量新品种“双喜红”、“千年红”、“玫瑰红”、“中农金辉”,并分别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其中有3个品种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选育的低需冷量品种‘早红2号’获得农业部优异种质资源壹级,成为我国设施桃栽培的经典品种。这些品种的应用使得我国设施栽培主要品种的需冷量从850小时,降低至500~650小时,可提早升温时间20~40天。
  关键栽培技术研究:根据打破休眠的有效低温分布、品种和技术基础,集成提出我国设施桃栽培适宜区域。通过桃设施栽培10年生长发育规律的系统研究,量化定植密度、树体结构、采后修剪、平衡施肥、病虫害控制、环境调控、熊蜂授粉等技术措施研究与集成,形成标准化实用化栽培技术,将设施桃成熟期比露地提早90天,特别通过对果实采后修剪模式的系统研究,提出了果实采收后施肥的关键点、修剪量化指标,对于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使连续结果能力提高至12年,果实固形物含量提高2个百分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19日 上午8:32
下一篇 2022年5月19日 上午8:3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