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国农业科学院所属研究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有4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其中中国水稻研究所程式华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后期功能性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及应用”荣获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作物科学研究所李少昆研究员主持完成的“玉米高产高效生产理论及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油料作物研究所李云昌研究员主持完成的“高产、高含油量、广适应性油菜中油杂11的选育与应用”、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张宏福研究员主持完成的“仔猪健康养殖营养饲料调控技术及应用”分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程式华带领研究团队以提高水稻生育后期光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创建了后期功能型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80多个杂交稻新组合,获得4项发明专利和4项植物新品种权,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5亿亩。其中,育成的国稻1号和国稻6号等7个“国稻”系列杂交稻品种,在南方稻区累计推广3358万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4.1亿元。
水稻新品种“国稻6号”
李少昆带领研究团队历经7年的潜心研究,提出了突破玉米高产潜力的途径与关键技术,建立了13套适应不同生态区域的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创造了一批玉米高产纪录,有10项技术模式被遴选为农业部主推技术,在全国16个玉米主产省76个科技入户示范县推广,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创造亩产1385.39公斤全国玉米高产新纪录
李云昌带领研究团队采用多种杂交育种技术,选育出集高产稳产、优质早熟、抗病抗倒、高含油量、广适性等多个优良性状于一身的杂交油菜新品种——中油杂11。该品种在2003-2004年长江上、中、下游三大区域试验中,单产均列第一,平均亩产 173.26公斤,比对照增产11.77%。该品种也是首个国家审定的含油量在区试中超过46%的油菜新品种,长江上、中、下游三大区试每亩平均产油量为77.4公斤,比对照高出24.36%,已累计推广3000万亩,总经济效益达30亿元以上。
油菜新品种“中油杂11”
张宏福带领研究团队经过18年的多学科集成攻关,系统研究了仔猪能量、蛋白质、氨基酸需要等重要参数,创建了仔猪营养调控新方法,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保障乳仔猪健康养殖和高效生产的新饲料添加剂2个,预混合饲料产品3个(系列),浓缩饲料产品2个(系列),配合饲料产品2个(系列)。这些产品具有原料国产化、适口性好、应激反应小、仔猪腹泻少、适应不同用户需求的特点,可使猪场仔猪育成数提高1.2—1.5头/窝,在全国累计推广生产仔猪配合饲料931.2万吨,预混料68万吨,添加剂3.5万吨,销售收入达435亿,利税达60多亿元,养猪户产生间接经济效益205.1亿元。
此外,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参与的“猪主要繁殖障碍病防控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油料作物研究所参与的“花生野生种优异种质发掘研究与新品种选育”、郑州果树研究所参与的“梨自花结实性种质创新与应用”、特产研究所参与的“人参新品种选育与规范化栽培及系列产品开发”等4项成果也获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据悉,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74个项目和10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36项,其中一等奖空缺、二等奖3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55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283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0项、二等奖262项;授予8名外籍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