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蜜粉源植物产地识别与控制团队系统揭示了α-玉米赤霉烯醇及其隐蔽性形式的生物转化规律。该研究成果的发表,不仅填补了α-玉米赤霉烯醇在生物体内代谢途径的空白,更为其毒理学研究与风险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有害物质杂志(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
据团队首席李熠研究员介绍,α-玉米赤霉烯醇不仅是玉米赤霉烯酮的关键代谢产物,而且是污染谷物、饲料和蜂产品的主要霉菌毒素之一。α-玉米赤霉烯醇的雌激素样作用是玉米赤霉烯酮的500倍,且具有潜在致癌性。近年来新发现的隐蔽性α-玉米赤霉烯醇同其原型一样,具有强烈的雌激素样作用。目前,有关两者在生物机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尚不清楚。为了摸清α-玉米赤霉烯醇及其隐蔽性形式在生物体内的毒代动力学、主要代谢产物、代谢途径及其关键代谢酶,研究人员采用超高效液相串联高分辨质谱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α-玉米赤霉烯醇及其隐蔽性形式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极差,口服给药后的大鼠血浆中仅仅能够检测到痕量的原型,却发现了大量的代谢产物。这表明两者并非难于吸收,而是吸收后在机体内发生了广泛的代谢。随后,采用体内外代谢试验共识别和鉴定出了41种α-玉米赤霉烯醇的代谢产物,以及14种隐蔽性α-玉米赤霉烯醇的代谢产物。羟基化、脱氢和葡萄糖醛酸结合是两者主要代谢途径,而且隐蔽性α-玉米赤霉烯醇能够发生脱糖反应,有效释放出其毒性原型,增加机体暴露的总量。此外,两者的代谢存在显著的种属代谢差异,不同动物和人的主要代谢产物和代谢途径均有所不同。
该研究成果得到国家青年自然基金、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和国家蜂产业体系项目资助。(通讯员 谢文闻)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4389419313573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