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滩涂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创新团队揭示了黄河三角洲野大豆、田菁和甜高粱等耐盐碱植物根际微生物组组装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微生物对宿主盐碱胁迫的调控作用,为创制并实现新型微生物制剂用于盐渍土改良奠定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微生物谱(Microbiology Spectrum)》上。
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滨海盐渍土是盐碱地重要类型之一,其中黄河三角洲盐渍土面积达44万公顷。利用耐盐植物对盐碱地进行生物治理是未来最有潜力的方向。根际微生物组作为植物的第二基因组,对植物生长和健康非常重要,调控根际微生物组可以提高植物抗盐碱胁迫的能力,了解盐渍土下植物微生物组的结构和功能是将其应用于农业的第一步。
该团队以野大豆、田菁和甜高粱为研究对象,获得了耐盐植物根际微生物组的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提出了植物选择性过滤和招募微生物的机制。结果表明,耐盐植物为适应盐渍环境,从大田土壤中选择具有促生和调节钠离子浓度的有益微生物来构建自身的微生物组。进一步分析了与微生物环境适应性相关的功能基因,并明确了土壤pH、电导率、全氮及植物根系分泌物是微生物群落构建的主要驱动因素。该研究同时鉴定了不同耐盐植物的根际核心微生物类群,并分离到关键微生物菌株,为创制新型植物抗盐碱菌剂奠定了基础。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基金、中国农科院烟草研究所青年基金等项目资助。(通讯员 鞠晓晖)
原文链接:https://journals.asm.org/doi/10.1128/Spectrum.00767-2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