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起,广州市将固定于每年3月15日、4月15日集中发布科技计划项目指南。
同时,市科技局首次推出了“广州科技大脑”。它将为科技企业和科研人员提供科技政策精准推送、企业投融资对接、办公场地查找等服务,还可通过跨部门、跨层级数据自动调用功能,减少重复录入信息的负担。
今年以来,广州市科技局构建了分类有序的市财政科技经费“3+3”资助方式,即3种前资助资助方式:竞争性前资助、协议类前资助、定向组织前资助;3种后补助资助方式:政策性后补助、创新大赛后补助、绩效评价后补助。
新的资助方式,大幅减少了传统依赖专家同行评议的竞争性项目支持方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拓展创新大赛后补助、绩效评价后补助等创新评价机制。通过加大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推进科技领域全面创新改革,广州持续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
首批项目聚焦生物医药产业及基础研究领域
3月15日,广州首批集中发布的项目指南共三个。
广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补助(2021年)主要分4个类别对生物医药科技创新活动予以政策性补助,拟投入财政支持总额超过2亿元,单个事项最高补助可获得3000万元。这项补助包括四项内容,包括新药临床研究补助、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补助、机构认证补助、研发及临床试验补助。
该补助首次增设“视同市级科研项目立项”内容,由开展新药临床研究和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研究项目的机构推荐一名参与研究的科研人员,视同其承担一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此举将为相关科研人员在申报广州市各类人才政策、办理职称认定提供便利条件,免除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参与新药或医疗器械临床研究的积极性。
2023年度基础研究计划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主要支持在广州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进行原始性创新、前沿探索性研究和应用科学研究的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领域,以及研究手段主要以理工科为主的交叉学科。今年,该项目将全部面向35岁以下的博士青年科技人员,预计将支持不超过2000名青年博士在穗开展基础研究工作。
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的三项举措先行先试。首先,该项目赋予了基础研究领域简政放权最大力度。例如,该项目组织单位在项目申报、专家评审、立项推荐到合同变更、中期检查、验收等全过程拥有充分自主管理权,可自行制定项目管理办法或规程,开展项目遴选立项、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
其次,该项目优化项目申报遴选机制,构建申报立项最简流程。各组织单位依据博士青年人才实际需求,无需遴选评审;科研人员只需在个人注册环节中一次录入本人的学历、学位等证明材料,无需重复录入;全部申报流程仅需填写不超过200字。
此外,该项目创新评价机制,首创结果导向驱动的验收模式。在基础研究领域首创“五个一”联动式验收模式(即“一篇论文、一项专利、一个项目、一项奖励、一个职称”)。项目负责人凡以该项目资助形式获得五种情形之一且经费使用符合规定的,由组织单位审核后通过验收,可不组织技术专家评审。
2023年度基础研究计划市校(院)联合资助项目为全国首创“市财政资金+自筹经费”的市科技计划项目。该项目主要支持与暨南大学、广州大学、广州医科大学3所高水平大学,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11家高水平医院联合设立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和市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
市科技局每年对每家共建单位投入不低于140万元,各共建单位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通过这一举措,2023年市财政将通过2270万元的投入引导,撬动在穗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医院投入1.82亿元开展基础研究,进一步加大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
“AI助理”可为科研人员精准推送政策
3月15日,市科技局建设的“广州科技大脑”(下称“大脑”)将首次服务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受理工作。与传统科技项目管理系统相比,广州科技大脑主要有三大革新。
首先,“大脑”实现了从科技项目管理到科技创新服务的转变。传统的科技项目管理系统关注的是科技项目从遴选—立项—结题验收的过程管理。“大脑”除了科技项目过程管理功能外,更像是一位科技服务“AI助理”,其服务功能随时响应科技企业和科研人员所需,包括科技政策精准推送、企业投融资对接、办公场地查找、科技中介服务优选等。这些功能将在年内陆续完成开发上线。
于近期上线的“政策精准推送模块”,可使系统自动根据单位注册所在地、单位性质类型等信息,自动推送相应的科技政策,提高政策的检索效率和精度。例如,一家黄埔的高新技术企业注册登录“大脑”后,系统将精准推送国家、省、市和黄埔区的相关科技政策。该企业如果关注其他区的科技政策,通过政策个性化订阅即可同步浏览。
其次,“大脑”拥有强大的数据互联互通和共享服务能力。其专门搭建了“数据仓库”,可大幅增强数据信息的交互性、复用性运用,从而减轻科研人员项目申报填表负担。“交互性”是指,系统可以实现跨部门、跨层级数据自动调用。例如,科研人员可以通过“数据同步”读取历史承担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的数据,而无需重复录入。“复用性”通俗地讲就是一次填报多次复用。例如,科研人员只需在个人注册环节一次录入本人的学历、学位和职称等证明材料,就可以在不同项目申报阶段一键调取,无需重复上传。
此外,“大脑”可实现科技业务办理流程的数字化再造。得益于“大脑”运用的互联网区块链技术,科技计划项目合同书将能够网上签订,从而免去科研人员跑腿盖章的烦恼,同时强化了项目合同的防篡改能力。利用大数据技术,部分补助项目也将得以自动核定,免去企业和个人项目申报环节,实现政策兑现的“免申即享”。利用数据加密技术,“大脑”可实现科技项目“双盲”评审,最大限度隔离专家与评估机构和被评审项目利益相关人;同时,“大脑”通过与广东省科技厅共享科技专家库,将促进科技专家的质、量双提升,保障项目评审质量。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李鹏程
【实习生】吴嘉丽
【作者】 李鹏程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