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万元“清北研学游”,变成与校门拍照?如何“研学”值得研究!

暑假将至,种类多样的研学项目火热重启。参观博物馆、科技馆,感受天文、地理、历史的奥秘;走进知名学府,接受知识的洗礼;深入户外营地,体验一场徒步探险之旅……

然而,在研学旅行热的表层之下,只学不旅、只旅不学、天价学费、安全无保障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存在,与当前社会对研学旅行的高期待不相匹配,火爆的研学背后却隐藏着重重“陷阱”——

陷阱一

价高质低

研学成变相高价旅行

“与其给孩子报个所谓的研学营,还是一家人一起去旅行更有意义。”最近,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裴女士正为刚上初一的女儿规划暑期出行,翻遍各大平台推荐的研学项目,也咨询了身边亲友,裴女士吐槽:“价格虚高,现在市面上的研学项目好像都不太值。”

裴女士随便点开家长群中一个名为“乡野童趣公益研学项目”的链接,广告中介绍:孩子们将去往河北省的一个村庄,在享受自然野趣的同时走访不同的家庭,参与农事活动,学习独立生活技能。然而,仔细研究行程安排就能发现,5天中只有一天半的活动与该主题相关,剩下的均以山野徒步、溯溪玩水、摸鱼捉虾、蔬果采摘等活动“充数”。

近万元“清北研学游”,变成与校门拍照?如何“研学”值得研究!

“能跟培养独立生活能力搭上边的,只有第四天下午的‘生火做柴锅饭’。”裴女士说,“这项活动孩子在家不能做吗?为什么要大老远跑到乡村?价格也不便宜,5天就要花4980元。”

顺着这条线索,记者在某知名旅行购票平台上,调查了北京近30家研学机构的50余个研学项目发现,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科技创新等成为研学的热门主题,项目大致分为城市单日游、跨省市短程游以及跨国长途游,价格也从几百、几千到上万不等。尤其是随着疫情政策的放开,国际研学项目“重出江湖”,价格更是最高开到了7.3万元的“天价”。

“在价格方面,研学行业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现在感觉定价很随意。”家长刘先生从事旅游行业,他以当下深受欢迎的研学目的地古都西安举例:“市面上4天3晚的旅行团定价在3000元左右,部分高端的私家团能达到5000元。”然而,当西安被贴上“研学”标签,在旅行团普遍包含的打卡古城墙、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不夜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项目的基础上,加上秦文化体验、兵马俑手作以及《诗词飞花话长安印象》和《国宝书法鉴赏》两节“重磅鉴赏课”后,价格立马翻了一番,直奔9880元。

还有多位家长吐槽,孩子玩了一圈,回来收获甚微,研学就是一次披着学习外衣的高价旅游。“孩子到北京参加文化研学营回来,满脑子都是在北京环球影城玩了什么项目,买了什么玩具,去过的故宫、天安门、国家博物馆只字未提。”来自山西临汾的家长王女士告诉记者,“原本是想让孩子通过研学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许还能对历史学习有帮助。现在看来,小10000块钱白花了。”

陷阱二:

游而不学

“名校游”多成“到此一游”

相比价格,研学项目被家长们诟病更多的是,花了大价钱,实际内容却与广告宣传不符,有虚假宣传的嫌疑。

“打着名校研学的旗号宣传,结果却被临时告知进不去,有种被骗的感觉!”最近,家长丁女士发布了一则朋友圈,痛斥某研学机构的虚假宣传行为。

她说,自己为9岁的儿子小亮精心挑选了7月3日的名校暑期研学项目,广告中明确提到有北京大学的参观行程。“当时孩子一看能进北大,眼睛都亮了,吵着嚷着就要报这个。”丁女士说,尽管该项目9980元的价格远超自己的心理预期,但她还是为儿子的名校梦买了单,“我也希望他能进名校感受不一样的文化氛围,激励他努力学习。”

近万元“清北研学游”,变成与校门拍照?如何“研学”值得研究!

“这里明明写着,一整天都在北大,学生将进入校园参观,了解专业学科设置及校园生活,并完成‘觉醒时代的新青年’定向挑战。”在丁女士向记者展示的行程单上,赫然写着“第三天青年力量召唤,全天:北京大学”的加粗文字,当天晚间还会有一场“状元见面会”,学生将和北大校友见面,分享成长经历,开展思想交流。

然而,当小亮满怀期待地等待出发时,丁女士却被告知,因北大在该团期内尚未开放社会参观,整日行程替换成参观其他博物馆。“工作人员还说,考虑到孩子打卡名校的心愿,他们将安排大家前往清华或北大门口合影留念。”丁女士无奈地表示,名校研学变成了校门合影,让家长很无奈。

记者注意到,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近日均发布了通知,于7月8日起恢复校园预约参观,实行限额管理。这意味着,渴望走进名校参观的游客有机会自己预约入校。然而,两校也均明确,校园参观不收取任何费用,拒绝提供参观服务的有偿行为。众多打着名校旗号宣传的研学项目是否能进入学校,还是未知数。

在随后更深入的调查中,记者发现,如今市面上的研学项目,打着名校“擦边球”宣传的还真不少。

比如,有的项目将清华、北大的校门照片放置在宣传首页,仔细阅读介绍才发现,所谓的清华研学实际上是带领学生进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参观——这家博物馆位于清华校园外,普通游客付20元购买门票便可预约参观。还有的项目宣称请来了“名校毕业生或老师”授课,但并未对任课教师的身份进行任何明确说明,是否真如宣传所说“来自名校”,也无从考证。这些研学项目均与家长和学生所期望的名校游相距甚远。

陷阱三:

“师资”难保障

“教育部认证”可以直接花钱买

车辆突发故障,43名研学小学生被困高速;12岁少年在某景区被石制灯具砸中身亡;16岁学生暑期参加沙漠探险研学中暑,因未及时发现而身亡……近年来,研学事故频发,为行业的安全管理敲响警钟。

将捧在手心的孩子送到研学老师手中,令不少家长感到忧心忡忡。“好像所有项目都把关注点放在了研学的内容上,很少提及家长更关注的安全和师资问题。”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的郭女士说,她曾为女儿报过一个“双语野外研学营”,孩子能跟随外教前往野外营地,在全英文的教学语境中学习野外生存技能。

然而,女儿回来后的一次无心分享,让郭女士感到后怕。“我记得那天下午,天阴沉沉的,好像要下雨。”郭女士13岁的女儿回忆,教练带他们来到一片宽阔的湖水旁,按计划进行自制竹筏的教学,“我们捆好竹筏后就下水比赛,比谁划得快划得远。”兴致高涨的孩子们并没有注意到,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我们在水上没划多久,就下起了大雨,老师赶忙招呼我们上岸,有些反应慢的同学直接掉进水里了,不过大家都穿着救生衣,没有发生危险。”

近万元“清北研学游”,变成与校门拍照?如何“研学”值得研究!

学生们在野外研学营自制竹筏进行水上比赛。

“这些老师都会水吗?有没有深水合格证?为什么不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行程?”郭女士听了女儿的讲述后,担忧地表示,事故往往就藏在这些隐患里。

教师资格证、导游证、急救证……目前,研学市场并未对教师的个人资质进行硬性要求。去年,人社部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增加了“研学旅行指导师”这个职业,意味着研学老师有了官方认可的“身份证”。于是,越来越多的研学老师选择考取“研学旅行指导师”证书,以“自证身份”。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这其中也存在着猫腻。考取该证书需要报名、培训学习、参加理论实践考试等步骤,相应的,市场上出现了众多“考证培训机构”,号称花钱能买考试真题,甚至不用考试就能直接拿证。

记者联系到一家机构,工作人员介绍,交1500元就能获取“研学旅行指导师”证书考试的精准题库,完成线上培训后,就能拿到教育部认证的证书。“都是原题,对着答案考,保证能通过!”随后记者又表达了“着急拿证”的意向,对方暗示:“加100元,把考试交给我们,坐等拿证就行。”当记者对花钱买来的证书表示质疑时,工作人员则发来一串教育部官网链接,表示证书可以在官网查询真伪,“放心,现在很多研学老师都在考这个证,市场认可度很高。”

研学项目价高质低、游而不学、老师资质真假难辨……如此乱象之下,研学市场仍越来越火热。不少家长纷纷呼吁,加强对研学项目的监管,还孩子们一个“边游边学”的研学之旅。

↓↓↓↓↓↓

研学旅行,不同于说走就走的一般旅行,如其名,将“研”“学”二字置于旅行之前,其本质属性是教育,目的在育人,让孩子们“在路上”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磨砺意志、涵养情怀。如何避坑?让孩子们研有所得、学有所悟呢?

问题一

什么是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一词,拿来即用,极少有人再去问“是什么”。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史地看,研学旅行继承了我国传统的“游学”文化。

孔子曾率弟子周游列国十四载,一路上了解风土人情、体味人生哲学、参悟治国之道,在游学中为弟子们传道、授业、解惑,游学即是最早的研学旅行。

当前行内普遍认为,研学旅行是伴随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兴起的一种新型课程方式。作为“旅游 教育”跨界融合的新产品,研学旅行区别于一般旅行和常规教育,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传统旅游产品,也不能被简单划为常规教育内容。

作为行走的课堂,研学旅行通过寓学于行、寓学于游,兼具集体性、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将教育和学习向生活、社会和自然领域拓展、延伸。

研学旅行注重活动课程设计,以“在路上”的方式,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求知、好奇和创造的种子,让孩子们获得更多样、生动和有趣的学习体验。

研学旅行的教育属性绝不允许其异化为重游轻学、游而不学、只为赚钱的旅行生意,更不允许其异化为引发教育攀比、渲染教育焦虑的工具。

研学旅行,不能背离教育的初心、脱离教育的本真。

近万元“清北研学游”,变成与校门拍照?如何“研学”值得研究!

问题二

研学热,何以热

2013年,国务院在《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首次提出“研学旅行”这一概念,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

自此,研学旅行被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相关政策红利开始持续释放,研学旅行进入快速发展期。

2019年,教育部组织研究确定9个增补专业,其中就包括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2022年,人社部公示的18个新职业中,包括研学旅行指导师。

无论是关于专业发展,还是人才储备,研学旅行都被摆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实际上,这与学校、家长乃至全社会对素质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化有密切关系。

特别是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学生课外时间得到进一步解放,研学旅行新需求亦被进一步释放。

《2021—2026年中国研学旅行行业市场前瞻与未来投资战略分析报告》预测,在我国近2亿中小学生巨大基数的影响下,中国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将超千亿元。

2019年,我国研学旅行人数480万人次,这一数字到2021年达到了494万人次,2022年更是突破600万人次。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旅游 教育”的有机碰撞,正创造出更多可能。

研学旅行作为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被重视、有热度是好事。不过,从2016年研学旅行被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截至当前,研学旅行在我国也只经历了十年左右时间的快速发展期,较之国外部分国家,发展起步较晚,相关发展模式和规范体系尚不成熟、健全。

所以,我们看到快速发展的研学旅行市场中,“游大于学”“游而不学”,课程设计无章法、研学产品体验差、营销广告夸大其词……一些专业性、规范性、安全性不足等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

问题三

升级提质

才能学好又玩好

从和一般旅游团没有太大差别、学习效果并不好、既学不好又玩不好等现实反馈来看,当前研学旅行亟需摆脱低质低效的粗放式发展,转入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发展,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研学旅行全过程是一个跨教育、旅游等多行业的综合服务体系,从研学基地的选择、研学线路的制定,到研学教师的培养、研学课程的开发,以及研学安全的保障,方方面面无不包含其中。所以,推进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合力共为。

高标准才有高质量。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对研学旅行市场的监管,提高行业准入、资质、产品、运维等门槛标准,规范机构从业行为,用高标准、严要求倒逼研学旅行行业走上长远、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

近万元“清北研学游”,变成与校门拍照?如何“研学”值得研究!

研学游要有非常明确的目标、主题、内容、成果。

活动课程是研学旅行的核心产品,其开发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规范,产品质量是否优秀,从根本上决定着研学旅行的实际体验和效果。因此,相关研学服务机构应本着为教育的初心,着力于活动课程的研发和设计,结合特有的资源禀赋以及目标受众群体,追求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因地制宜推出有竞争力的课程产品。

对承接研学活动的校外主体机构,要明确资质,并加强对研学旅行的过程性监管,避免“只游不学”、乱收费等现象。

作为需求方,家长的反应也影响着研学旅行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家长切不可被“标配思维”等相关营销所裹挟,要根据自己孩子成长的具体情况,坚定守住教育的初心。

当然,社会最好也为学生进行研学旅行提供更多公益性场所,这样就可以减少家长对学校、校外机构研学活动的依赖,开展自主性研学旅行活动。

对研学游

你怎么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6月20日 上午8:35
下一篇 2024年6月20日 上午8:4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