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提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维效率,更好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文|李相锋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 新经济研究所所长;吴浩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 新经济研究所项目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对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至关重要。2024年3月5日,李强总理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其中在第二项工作任务“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中提出要“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强调“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化布局,推进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建设”。目前我国已经布局建设7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其中35个已建成运行,这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为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

新质生产力|提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维效率,更好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

一、发展现状

当前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越来越依赖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支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又称“大科学装置”)是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复杂科学研究系统。随着当代科学研究越来越复杂,物质结构研究已深入至越来越微观的尺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日益成为科学家在更高精度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以及极端温度、压力、强度等条件下的关键研究手段和工具。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为我国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

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呈现以专用研究设施建设为主,公用实验设施与公益基础设施稳步发展的格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根据功能和应用领域可分为专用研究设施、公用实验设施、公益基础设施三类。其中,专用研究设施主要服务于特定领域或特定项目的科研需求的大科学装置,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合肥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等;公用实验设施主要为多个领域的不特定大量用户提供实验平台和测试手段,为相关基础科学研究及其应用提供关键支撑的大科学装置,如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上海光源等;公益基础设施主要为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服务的大科学装置,如江门中微子实验室、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等。在我国,专用研究设施数量较多,公用实验设施与公益基础设施稳步发展。

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目前我国已经布局建设7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合肥、大湾区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形成了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涉及预研、建设、运维阶段,会花费大量的金钱、时间和人力成本,但同时也会为当地乃至全国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如中国散裂中子源自投入运行以来,已累计完成10轮开放运行,年均开放机时超过5000小时,注册用户已达5000多个,完成课题1000余项,集聚了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南方光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创新要素;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东莞分部借助散裂中子源研制成功我国首台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实验装置。

新质生产力|提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维效率,更好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合肥先进光源效果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供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存在“重建设,轻运维”现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后,稳定且持续的科学任务输入和运行经费的投入至关重要。发达国家高度重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后的运行管理,每年提供包含人员经费、科研经费在内的运行经费占建设经费的10%到50%不等。我国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年运行经费占建设经费的2%到15%不等,资金来源一般不太明确,且未列入人员经费和科研经费。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维人员评价不科学。重大的科研成果发现离不开高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维人才。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科研人员和高端科研成果,而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维人员关注度不够,导致这些人员面临着薪酬待遇较低、职称晋升通道不畅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维人员按照基础科研人员标准进行评价,存在“唯论文论”现象,而这些人员主要为科研人员提供技术保障,在科研活动中起辅助作用,导致他们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不占优势。这种评价体系影响运维人员工作积极性和职业满意度,也增加了人才流失的风险,将会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稳定运行、持续升级产生严重制约。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用户结构有待优化。目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重要用户群体,这些机构的科研人员利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探索自然界的奥秘,解决科学难题,推动学科发展,科技成果以论文与专著、专利、科学数据等形式呈现。但是国内企业甚至是大型企业较少使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如借助散裂中子源完成的1000余项课题中,来自企业的占比不到20%,主要因为企业人才储备和技术积累相对不足,不熟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具体功能与应用领域,难以有效利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来解决产业问题,进而影响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直接支撑现代产业发展。

三、相关建议

提供全生命周期稳定的经费支持。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期申报论证阶段,建议全面考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建设、运维、更新和提升所需的资金,明确中央、地方各自承担比例。同时,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相关建设与运行经费中,增加科研经费和人员经费。另外,在当前政府财政资金为主要经费来源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设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基础研究,对于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捐赠或投资实验设备、实验室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

构建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维人员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建议科研机构针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维人员工作特点优化现有绩效考核办法,以及人社部门专门制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维人员职称评定方案,提升技术服务支撑能力的考核权重占比,降低论文发表和科研项目申请的考核权重占比,将其与基础科研人员区别开来,鼓励更多的人才参与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维中来。

搭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之间的桥梁。建议重点面向离产业化较近的公用实验设施创建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集聚一批既了解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应用领域,又熟悉产业界需求的工程人员,将产业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并借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解题,再将科学答案转化为技术解决方案,帮助那些不具备科学实验能力的企业用户攻克技术难题,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18日 上午8:11
下一篇 2024年4月18日 上午8: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