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什么样的孩子能成为大科学家?委员呼吁:少打游戏,多做实验探究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拔尖创新人才是促进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能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红利加速转向人才红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建成教育强国、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就需要在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上发力。

近年来,全球科学教育转向“为创新而学”的趋势,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从小的科学普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广泛开展科学普及”。

有全国政协委员在两会上提到,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近12年里翻了3倍。全国政协也推出“委员科学讲堂”,许多院士、知名科学家带头科普;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到中小学兼职科技副校长;越来越多的孩子通过项目化学习爱上科学。

科学的大脑如何塑造?

3月10日,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中,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呼吁:“创新人才没有天选之人,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

聚焦两会|什么样的孩子能成为大科学家?委员呼吁:少打游戏,多做实验探究

倪闽景曾是一名中学物理教师,他还担任过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职业生涯始终在与科学教育打交道。他表示,自己常被一些家长问及“什么样的孩子才能成为大科学家”的问题。

倪闽景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从他长期的观察来看,科学家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没有固定的“公式”,有的孩子一看就很聪明,也有的孩子看上去笨笨的,但他们都有几个共同的特质:特别自主,有行动力;对某个领域特别有兴趣,很专注,形成了超越常人的知识富集和能力特长;特别有韧性,能坚持。

他认为,对拔尖人才的培养,无论孩子考试成绩好坏,只要能朝着以上三个方向去培养孩子的素养,就是教育真正的价值与力量。他特别强调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因为动手实验最能塑造“科学的大脑”,产生真问题。

“科学的本质是实验科学,科学教育一定是离不开实验的。”他表示,“我常常对孩子们说,少打游戏、多做探究,自然世界远比虚拟世界好玩。”他还告诉家长:如果您的孩子把家里电器拆了,您要高兴才对,因为这样的孩子现在太难得了。

近年来,国家在科学实验室的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学校基本已经实现了实验室的全覆盖。倪闽景建议,除了一般的理化生实验室以外,学校应该建设更多科学创新实验室,供孩子们自由探究所用,为他们创造探究现象的条件。

他同时称,科学家不是“神”,因此要打破科学家神话,让科学回归理性。“如果迷信科学、神化科学家,这对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传播就十分有害。”他说道。

探索紧跟技术发展的创新人才选拔机制

人工智能的出现让每个行业都变得像科技行业,也使教育的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对人才创造力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前一阵在互联网上刷屏的“钱学森之问”的视频就发人深省。

人才供给的不足和错位也体现在劳动力就业市场的供需不匹配。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张英观察到,当前,人工智能产业存在明显的供需结构性问题。她援引数据称,去年1月至8月期间,国内人工智能行业的人才供需比仅为0.39,预计到2030年人才缺口将超500万。

对此,张英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模型工程师、人工智能训练师等新人才需求涌现,优化相关岗位设置和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愈发重要。

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则特别关注医学工程师人才的培养问题。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国高校医学工程人才的极度稀缺,由于高校实验室的研究内容与医疗机构创新产品实际开发环境差距较大,高校工程师人才培养与医疗机构创新产品研发相脱节,建议形成源头人才交叉培养。”

只有教育创新,才能培养领军人才,实现科技的领先。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3月9日表示,建成教育强国、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也需要我们在拔尖创新人才上、在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上发力,这也是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才需求的关键一招、破题之举。

如何探索紧跟技术和时代的创新人才选拔机制也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话题。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在今年的上海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上提出:“把AI训练成做题家是科技的进步,把人训练成做题家是教育的落后。”

金力表示,要自主培养造就“创新者”。他认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速,领域和专业越热门,知识的更新速度越快,应对变化挑战的能力要求就越高。他期待像打造基础研究先行区那样,把各类人才培养项目和政策也集成起来,支持高校整体性构建长周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

在倪闽景看来,教育系统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这令人欣喜,但也要指出,许多高校参照清华“邱班”、“钱班”的方式,开始在高中甚至初中招收所谓的超前拔尖学生,集中举办“少年班”,甚至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也在效仿集中举办所谓的拔尖创新班,这种情况十分令人担忧。

“我们认为不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所谓的拔尖创新人才班,而是应该对那些天赋异禀的孩子在课余给予更多的机会和宽容。”倪闽景表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13日 下午12:29
下一篇 2024年4月13日 下午12:4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