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六大产业发展迅猛“蓝色引擎”添新动能(海洋六大产业行动方案)

海洋六大产业发展迅猛“蓝色引擎”添新动能(海洋六大产业行动方案)

截至2020年,我省海上风电项目完成投资约645亿元。图为中广核阳江南鹏岛项目。

阳江南鹏岛珍珠湾海上风电场,数十台风电机组雄伟屹立,伴随着叶片切风声,电力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千家万户。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室里,科学家们从海洋生物中提取出有效成分,可以加工制成经济附加值更高的标准化产品。

6月8日,在2021年世界海洋日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江门)主会场,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1)(下称“报告”)正式公布。报告显示,广东海洋生产总值已经连续26年居全国首位。

在广东,一幅海洋经济蓬勃发展的蓝图正在绘就——不仅海洋经济持续领先全国,产业机构也在不断优化,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稳步增强,海洋生态保护制度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广东重点支持的海洋六大产业迅速发展,更为推动全省海洋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生产总值一路领先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报告中提到,2020年,我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724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5.6%,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1.6%,广东海洋经济竞争力核心地位持续巩固。

笔者从省自然资源厅了解到,“十三五”时期,广东持续推进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基本建成“四区一地”——提升我国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的集聚区、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推进海洋综合管理的先行区和南海资源保护开发重要基地,海洋强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海洋生产总值一路领先的背后,海洋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6年的1.7:40.7:57.6,调整为2.8:26.0:71.2。海洋第一产业比重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海洋第二产业比重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海洋第三产业比重同比上升1.6个百分点,基本形成了行业门类较为齐全,优势产业较为突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2020年广东沿海经济带创造了约占全省82.3%的经济总量,产生了占全省90.7%的进出口总额。

这体现出我省海洋空间开发格局正不断优化。“湾 带”联动优势逐渐显现,珠三角与港澳在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装备制造、邮轮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引领优势明显;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的临海能源、临海现代工业、滨海旅游业等海洋产业集聚效应凸显,成为海洋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与此同时,海洋领域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拓展。“十三五”时期,全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总额累计达7.9万亿元,年均增速达7.5%。粤港澳大湾区水上高速客运航线增至29条,全省港口与国际港口缔结友好港增至86对,开通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349条,沿海主要港口航线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省连续举办了5届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累计接待观众超29万人次,成交和合作意向额度超2460亿元,成功打造“中国海洋经济第一展”;顺利举办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中欧蓝色产业合作论坛、世界港口大会、中国邮轮产业发展大会、湾区港航发展论坛等对外交流活动。

重点支持海洋六大产业

结出硕果

2019年,省自然资源厅、省发改委、省工信厅联合印发了《广东省加快发展海洋六大产业行动方案(2019—2021年)》(下称《行动方案》),明确了这六大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我省海洋六大产业包括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海上风电产业、海洋生物产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天然气水合物产业、海洋公共服务产业。三年来,海洋六大产业发展结出硕果,有力推动我省海洋经济增长——

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研发取得新突破。2020年我省投入45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了7个项目发展,涉及海洋通信、海洋探测技术、水下机器人、水下网络技术、海洋遥感、海洋观测等领域。水下网络技术突破150Kbps,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深圳妈湾港成为全国首个传统改造5G智慧港。创新平台建设也落子频频。

海上风电产业链更加完善,我省基本形成集风电机组研发、装备制造、工程设计、检测认证、施工安装、运营维护于一体的风电全产业链体系,整机制造产能约600套/年。截至2020年,全省海上风电项目完成投资约645亿元,新增海上风电投资额572.4亿元,在建装机总容量达808万千瓦。

海洋生物产业技术攻关有新进展。省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公共服务)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了海洋生物产业11个项目、3400万元,涉及海水养殖、海洋生物医药及基因工程关键技术等领域。2020年完成发明专利18项、软件著作1项,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2项。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方面,深海资源开发装备与高技术船舶建设稳步推进。国内首台500千瓦鹰式波浪能发电装置“舟山号”、世界最大打桩船“三航桩20号”、MT6027型大型多功能饱和潜水支持船“ULTRADEEP MATISSE”号等海洋工程装备完成交付。国内首艘中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深蓝探索”完工。

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开发技术和装备制造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此外还自主创新构建了覆盖试采全过程的大气、水体、海底、井下“四位一体”环境监测体系。广州南沙深海科技创新基地、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快速推进。定向井技术试验基地正式建立。

海洋公共服务产业方面,2020年我省投入48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25个产业项目,涉及海洋空间资源承载能力、海洋生态和海域海岸带修复、海洋灾害预防和治理、海洋立体观测网等领域。海洋预警监测系统智能化发展。比如,建成网河区风暴潮精细化预报系统,自主研发风暴潮智能监测设备组网,结合AI图像识别、数值模拟和大数据信息技术,实现风暴潮灾害全时预警和精细化预报。

海洋领域“放管服”改革

再上新台阶

在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的同时,广东还十分注重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海洋生态保护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在这一方面,我省印发实施了《广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出台《广东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广东省严格保护岸段名录》。逐步建立自然岸线保有率考核制度。深圳、惠州湛江市汕头市南澳县茂名市电白区“湾长制”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珠海市印发实施全国首个全面规范海域海岛管理的地方性法规——《珠海经济特区海域海岛保护条例》。

有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体系的保障,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陆海污染综合治理等工作取得了扎实成效。

广东在全国率先启动美丽海湾建设,印发实施《广东省美丽海湾规划(2019—2035年)》。稳步推进深圳大鹏新区、珠海横琴新区、惠州、汕头南澳县、湛江徐闻县等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推动东莞滨海湾新区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湛江海东新区等11个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示范区建设。

在此基础上,海洋综合管理先行区建设也取得重要进展。

一方面,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体系逐步健全。我省印发实施全国首个省级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形成“一线管控、两域对接,三生协调、生态优先,多规融合、湾区发展”的海岸带保护与利用总体格局。

另一方面,海洋领域“放管服”改革再上新台阶。广东出台《省管用海项目审查审批工作规范》,对用海申请材料能减尽减,审查环节应简尽简,一体化并联审批能快尽快,实现用海项目审批时效提升50%以上。实行重大涉海项目服务保障清单制度,建立服务保障工作专班,提供全方位、全流程服务保障。

此外,海洋预警监测能力显著加强。广东打造了“海、陆、天”三位一体的海洋立体观测网,完成省级海洋预警报能力升级改造,建立了全国首个省级海啸监测预警全链条系统。

聚力打造千亿级万亿级

海洋产业集群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深入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战略,制定出台海洋强省政策文件,贯彻落实《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纲要》关于“积极拓展蓝色发展空间 全面建设海洋强省”的工作部署,全力推进自然资源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示范省建设。

今年广东将继续重点培育海洋发展动力引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海湾,谋划建设若干全国重要海湾,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广州建设世界海洋创新发展之都,支持珠海汕头湛江等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筹划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重点示范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发展、海洋科技创新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合作、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支持深圳、湛江市做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验收工作。

同时,加快推进海洋产业集群建设。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聚力打造海洋清洁能源、海洋船舶与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油气化工、滨海旅游、海洋生物等千亿级万亿级海洋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作用,大力发展海洋六大产业,以解决关键核心设备和“卡脖子”技术为重点,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支持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或研究机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协同攻关。开展海洋产业集群专题研究。

此外,还要继续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提升海洋综合治理能力。今年我省将推动出台《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广东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生态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规划文件,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持续开展海岸线整治修复、魅力沙滩打造、海堤生态化、滨海湿地恢复以及美丽海湾建设等“五大工程”。高质量建设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示范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黄金海岸带和美丽家园。

■链接

海马“族谱”助力海洋生物资源保护

“广东发展海洋生物产业有突出优势”

今年海洋日的主题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广东海洋生物资源非常丰富,要如何做好保护工作?在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科学家们就为此做了不少研究,还为生活在我国近海的海马建立了首个资源数据信息库。

为什么要做这样一项工作?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信表示,海马是国家的重点保护动物,有重要的经济、药用价值。想要做到保护及可持续的利用,不仅要了解其种类、分布与资源现状,还要重点关注在渔业捕捞和栖息地退化比较严重的区域,海马种群能否自然存续下去。而建立资源数据信息库,就像是为海马编写了“族谱”,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直观认识海马,为以后的资源开发利用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能为在政府部门划定有关海洋保护区、生态红线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其实,海马家族“族谱”的建立,就是海洋生物资源的成果转化过程中“基础研究”的重要一环,可以加深对资源的认识。

“海洋生物资源的高效利用离不开基础研究。以前没有基础研究,我们对一些海产品的利用很粗放。”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广东海洋协会海洋生物分会秘书长周雪峰介绍,像过去被认为无用的鱿鱼内脏和虾头等,通过深加工提取更利于吸收的蛋白肽,就可以用来制作健康食品、化妆品和饲料等,经济附加值更高。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海洋生物基础研究,还为药物研发提供了一座新的资源宝库。

周雪峰认为,“广东发展海洋生物产业有着突出优势”。不仅起步较早,省内还有众多研究机构、高校和高新企业,在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有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不少领域的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深圳、广州、湛江等地还建设了一批高新技术园区,这些园区集产、学、研于一体。“有了这些平台,海洋生物产业在广东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周雪峰说。

■数说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成绩单

●2020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1724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5.6%,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1.6%,连续26年居全国首位

●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6年的1.7:40.7:57.6调整为2.8:26.0:71.2,基本形成行业门类较为齐全、优势产业较突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2020年,广东沿海经济带创造了约占全省82.3%的经济总量,产生了占全省90.7%的进出口总额

●全省超500亿元的海洋产业集群数量超过10个,超百亿规模涉海企业数量超过20家,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达8.1%。全省涉海高新技术企业406家,同比增长10.0%

●截至2020年底,全省已批复风电用海项目22个、用海面积85.2平方千米,已核准海上风电总装机规模约1735万千瓦,千亿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初见雏形

数据来源: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1)

图表:陈乐

文/图:黄叙浩 冯建奎

编辑统筹:甘韵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13日 上午8:59
下一篇 2024年4月13日 上午9: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