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省测绘局党员志愿服务队来到合肥市蜀山区三里庵街道竹荫里社区,为居民讲解并发放测绘部门制作的安徽红色地图。记者 程兆 摄
城市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建,对于夯实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街区减负增能、打造居民家门口的服务阵地……近年来,我省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着力做强街道、做优社区、做实系统、做活治理,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严密组织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着力提升街道社区治理能力,有力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城市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显著增强。
减与增——
深化体制改革,明责减负、赋权增能,推动聚焦主责主业
牌子多、考核多、检查多,权小事多压力大,一度让社区工作人员不堪重负。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牌子越挂越多,承接的行政事务也越压越多。”几年前,记者在一线采访时,很多社区负责人都很无奈地表示,社区大量时间用于种种行政事务,服务居民有时难以做到及时到位。
明责减负、赋权增能。近年来,我省扎实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厘清边界,转变职能,强力推进为街道社区赋权减负,推动街道社区更加聚焦主责主业。
“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就是街道党工委的主责主业。”省委组织部城市组织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各地普遍健全与街道职责相适应的考评体系,取消上级职能部门对街道的直接考核,取消招商引资、协税护税等工作考核。
内设机构设置的不断优化,让街道职能变向上对口为向下对应。目前,全省264个街道普遍按照简约高效原则,推行“大部门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统筹设置基层党建、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等综合性机构,街道机构较改革前普遍减少约50%。
芜湖市制定完善街道事项准入实施办法,明确权责清单、公共服务清单,让街道履职尽责有章可循。
与街道减负同步,社区减负增效也持续开展。各地着力减轻社区工作负担,强化社区人财物保障,激发社区党组织内在活力。
据介绍,全省16个市均制定社区工作事项清单,建立准入制度,对社区牌子多、台账多、检查考核评比多等开展专项整治,检查考核评比大幅减少。
负担做减法,支持做加法。各地坚持把政策向基层倾斜、权力向基层下放、编制向基层下沉,推动权责利对等,普遍赋予街道对派驻机构的用人建议权、公共事务综合管理权等5项权力。社区党组织普遍拥有对辖区单位评先评优、荣誉申报的评价权等3项权力。铜陵市全面推行评先评优及考察干部进社区制度,评优表彰、干部提拔任用必须在社区公示。
同时,我省积极探索建设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各县(市、区)全部推行社区工作者员额管理,共核定总人数5.7万名,完成配备4.1万名,普遍参照当地事业单位管理岗相关职级落实报酬,社区工作者平均薪酬较2019年翻了一番。
合肥市明确连续任职满两届、考核优秀、群众公认、获市级以上综合表彰的社区党组织书记可按规定聘用为事业单位人员,享受7级职员工资。
散与聚——
发挥“黏合剂”作用,党建引领“一条心”,下好治理“一盘棋”
针对以前驻区单位往来不多,社会资源分散、基层治理合力不足的问题,蚌埠市龙子湖区解放街道建新社区联合13家驻区单位成立社区“大党委”,创新推行党建工作联做、社会资源联享、服务难题联解等“六联动”做法,做实共建共治,提升社区治理成效。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的“最后一百米”。各地健全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党组织四级联动体系,自上而下定思路、作决策、抓推进,自下而上报情况、讲问题、提建议,形成以上带下、以下促上的工作闭环,打造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纵向“动力主轴”。
着眼发挥党组织“黏合剂”作用,各地探索党组织领导下的协同联动治理架构,建立区域化党建共同体、党建联盟、兼职委员等制度,把辖区分散的社会力量有机聚合起来,把区域内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党组织有机联结起来,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治理共做、问题共解、困难共帮,着力形成“一盘棋”工作局面。
市委“领”、区委“统”、街道“联”、社区“拢”。淮北市打造城市基层党建四级联动体系,构建4大体系,细化31项具体任务,明确主体责任,推动上下联动。
适应基层治理新需要,近年来我省全面推行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全省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达99.3%,较2021年换届前提高了43.4%,较好保证了党的领导贯穿基层群众自治。
各地全面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行业系统党组织、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全省1.3万个机关企事业单位与街道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实现全覆盖。37万名在职党员走进社区开展承诺践诺、志愿服务。4800多个社会组织面向社区提供服务、参与治理。
滁州市实施“红色汇治”工程,41名市级领导干部直接联系56个社区,四级书记建立城市党建联系点710个,组织千支党员志愿服务队“进网格、听民声、办实事”,2.3万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开展志愿服务6300余场,认领困难群众“微心愿”9200多个。
随着新兴领域的不断发展,各地街道社区党组织发挥属地管理功能和兜底作用,以党建工作为纽带,加强对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联系服务管理,不断延伸党组织“工作手臂”。
亳州市打造“红通通”快递行业党委、“e心向党”互联网行业党委,推动行业系统融入驻地中心任务和党建工作。池州市创新推出“党建 市场”工作模式,打造毓秀门农贸市场“红色菜篮”党建品牌,以点带面提升整体水平。
远与近——
延伸服务链条,创新治理手段,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
“以前办证要走20多分钟去社居委,对我们老年人来说很不方便,现在下楼在小区里就能办好。 ”日前,在“心连心”党群服务站办好养老资格认证后,合肥高新区蜀麓中心车城小区70多岁的刘奶奶非常高兴。
服务,是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任务。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我省推进资源力量下沉,不断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的服务功能。
各地全面开展党建引领小区(网格)管理,调整优化网格设置,推动综治、城管、信访等各类网格整合成基层治理“一张网”。全省社区共划分网格2.7万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5万名,建立小区(网格)党组织1.5万个,把党的组织和服务延伸到群众身边。
阜阳市推广“四事四权”工作法,努力做实网格管事、抓好五老调事、强化支部说事、引导群众议事,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统筹各类活动阵地,各地普遍把党建、治理、服务等功能整合进党群服务中心。全省街道、社区普遍建立党群服务中心,在小区(网格)建立党群服务站3699个,培育和引进社区服务、专业调处等社会组织,积极推行“一站式”“一窗式”服务模式,努力为群众提供专业化、精细化、便捷化服务,让党员群众感受到组织在身边、服务在身边。
物业服务管理,是居民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也是城市基层治理的一大难点堵点。
去年,省委组织部会同省住建厅,制发“皖美红色物业”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探索建立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联动机制,创新党建引领城市小区治理的有效路径。
一年来,全省住宅小区党组织组建率、物业服务覆盖率、业委会组建率分别提高了35%、34%、23%。经推荐把关,去年底命名了56个小区为首批“皖美红色物业”示范小区,有力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落实专项经费,做强服务保障。各地按照市辖区的社区不低于10万元、县(市)的社区不低于5万元的标准,落实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社区党建工作经费普遍达到10万元。六安市按照社区常住人口规模确定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最低标准,3000户以下12万元、3000—5000户16万元、5000户以上20万元。
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治理手段。各地积极把街道社区纳入市、区信息化建设规划,推广“互联网 党建”“智慧党建”等做法,统筹推进智慧社区基础建设、系统平台和应用终端建设,把信息触角延伸到基层治理一线,让群众需求能够及时反映、迅速解决。
马鞍山市122个社区全部上线运行“大管家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有效解决基层“系统门户多”“数据重复填报”等堵点痛点问题,着力构建网格发现问题、社区精准吹哨、市区分级派单、部门应哨报到的闭环系统。
疾风知劲草。近年来,在应对疫情防控等大战大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全省近3万个街道社区党组织、40多万名党员干部迎难而上、冲锋在前,经受了考验、发挥了作用、彰显了价值,鲜艳的党旗始终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安徽日报记者 黄永礼 见习记者 班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