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个人史写作的四种面向(当下个人史写作的四种面向有哪些)

作者:许金晶

回顾2022年以来的中国出版动态,以叙写个人生命历程为主题的个人史写作类新书,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出版潮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个人史类新书,开始越发呈现出跟家族史、学术史、群体史、地方史等相关历史门类交融和打通的可喜面向。笔者特意从中选出《寻常百姓家》《朴:童庆炳口述自传》(后文简称《朴》)《我的吊带裙》《盐镇》这四部代表性作品,来探究个人史写作的大潮流下,不同背景的作者践行的不同的写作面向。

《寻常百姓家》:以个人史勾勒家族史

《寻常百姓家》的作者么书仪是知名中国戏曲史学者,其爱人洪子诚教授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从书名中的“家”字就可以看出,本书的写作宗旨,并不是记述么书仪个人的生命历程,而是通过她的访谈、回忆与文献梳理,尽可能地勾勒和还原其所在家族的历史。

在这种家族史的采写历程中,么书仪的中国戏曲史研究背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方面,她大量运用访谈录音、书信、档案手稿等第一手史料,来有效支撑家族百年的历史书写,这种对史料的开发、梳理和有效运用,得益于一位专门史学者的专业学术训练;另一方面,尽管写的是父母、亲戚等感情上极度亲近的家族成员,但作者仍然秉承史家之秉正直笔的风范,以让史料自己说话的客观态度和极其克制隐忍的温情书写,艰难而又细致地还原出自己所在家族百年来随时代变迁而浮沉的坎坷历程。作者严格基于史料书写,不虚美、不隐恶的写作态度,以及尽量收敛自己之于家族成员的温情,以一种将家族成员研究对象化、客体化的立场叙写家族历史的姿态,都让人敬佩不已。

在作者这些质朴而珍贵的文字中,我们能读到宏大政治的变化对于普通人生活巨大的影响,能读到个人命运跟其出身、性格和所处大环境之间的宿命般联系,也同样能读到善良、勤勉、本分等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在时代巨变中的坚守与传承。这样的个人史书写,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朴》:从个人史管窥学术史

如果说《寻常百姓家》里的学术积淀更多体现为一种“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客观书写的史学学术训练的话,那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艺学学科重要创建者童庆炳先生的口述自传——《朴》,则自始至终体现了一种以个人史书写学术史的写作自觉。这部细致梳理了童庆炳先生的人生历程、学术成就与时代感悟的口述自传,大致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史料价值,而每一个方面都与学术史的写作聚焦问题意识有着密切关联:一是以童庆炳从福建山村孩童到北京知名学者的人生经历,展现出中国20世纪下半叶的教育史、社会生活史与社会文化史的丰富信息;二是以改革开放以来童庆炳重建文艺学学科的丰富经历,管窥中国文科的学术研究与教育体系从重建到复兴的完整历程;三是以童庆炳跟黄药眠先生一起恢复文艺学学科的研究生培养体系的细致回顾,展现中国文艺学学科的师承体系与学术发展脉络。

就第一方面而言,童庆炳从乡野孩童到知名学者的个人生命成长历程,能够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教育的日益普及和大众化、中国社会迁徙与流动性的加速,以及中国民众通过教育实现的阶层向上跨越等,提供丰富的个案式的一手史料;而之于第二方面,童庆炳对文艺学学科的重建历程本身,就是中国文艺学学术史以及中国文科学术史与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对于任何一门学科而言,其学术薪火的传承脉络与知识体系发展情况,都是其学术史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因此书中的相关记录,之于中国文艺学学术史而言,同样深具价值。

这部《朴》,也让笔者想起自己于2019年初出版的关于新中国文科各个方向的第一位博士的口述访谈实录《开山大师兄》。无论是《朴》还是《开山大师兄》,其基本的写作出发点,都是以中国学术的重要开创者、亲历者和参与者的个人生命史书写,来丰富中国学术的百年发展史的一手史料。事实上,由于中国各个学科的开山级学者如今大多已经进入暮年,相关研究者与写作者应该抱着一种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对这些学者进行完整而系统的“抢救式”口述访谈。而这样的访谈书写,对各学科的学术史研究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吊带裙》:以个人史书写群体史

跟《寻常百姓家》和《朴》均出自知名学者之手不同,《我的吊带裙》的作者是一位素人写作者。这本出自长期在深圳打工的女作家邬霞的非虚构纪实作品,详细记述了个人在梦想与苦痛、美丽与暗淡、城市与乡村之间挣扎与徘徊的生命历程。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除了关照自身的生命体验之外,还有着清晰的关注自己身边打工群体的生活状态与整体面向的写作自觉。正是基于以个人史书写群体史的这种写作姿态,这本以个人化的“我的”冠名的作品,也足以成为了解中国当代年轻打工群体工作生活状态的重要一手文献。

基于作者的知识文化背景限制,《我的吊带裙》里的文字质朴而略显絮叨,表达也明显缺乏叙事技巧,但字里行间的真诚、执拗,以及面对种种困难而不屈向上、坚守理想的生命力与个人气质,实在触动人心、让人生敬。就文学性而言,这种去除一切伪饰与雕琢的文字,足以让每一位不屈服于命运安排的读者产生共鸣;就社会性而言,这部《我的吊带裙》是一份难得的由打工群体自我讲述的生动文本,其独特的史料价值和社会学价值值得引起重视。

《盐镇》:以个人史关照地方史

同样是书写普通人的故事,如果说《我的吊带裙》是以个人生命关照打工群体的生命状态的话,那么资深媒体人易小荷最新出版的这部《盐镇》,就是以西南一家村镇里各位普通女性的生命故事书写,来为中国延续千年的地方史书写提供崭新的面向与内容。

“盐镇”位于四川自贡的郊区,既非知名历史文化村镇,也没有出过什么重要名人。千百年以来,这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镇,一直在历史长河的奔流不息中,默默地生长、繁衍与变迁,在任何历史书写当中,都近乎处于无声与沉默状态。而得益于易小荷的发现,这座普通村镇里发生的种种生命故事,一下子借由《盐镇》而为广大读者所熟知、热议与传播。从这个角度来说,易小荷正是以当代人物故事践行新型地方史书写的代表性作者。

之所以将易小荷的地方史书写命名为“新型”,是因为她笔下这些各个年龄段的村镇女性,在中国传统的方志书写中一直处于缺位状态;而为数不多的仅有书写,也往往是体现在《烈女传》《贞女传》这样宣传传统封建道德伦理的高度意识形态化书写之中。相比之下,易小荷的女性书写,则是基于完全不同的写作面向。她用一年多的时间,亲身居住生活在“盐镇”,跟这些女性同吃、同住、同生活,以一位女性的同理心与同类共情,认真地倾听和参与这些村镇女性的日常生活,最终形成那一篇篇富于生命温度与人文温情的动人故事。

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这些普通女性的生命状态,易小荷充分运用了包括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实地田野调查等在内的人类学民族志方法,这种以人类学学术方法、文学化动人表达、个人史写作基调,来书写村镇地方史的写作尝试,同样是构成其地方史书写之“新型”的重要体现。在对这些普通村镇女性的生命故事的细致书写中,作者时刻关照村镇女性生存境遇背后的前现代家庭社会秩序、伦理道德观念。

基于《寻常百姓家》《朴》《我的吊带裙》《盐镇》这四部个人史类代表性著作在主题内容、写作面向、视角方法等方面的不俗贡献,我们有理由期待这类兼具历史、文学和学术价值的作品能够越来越多地涌现,既有力地丰富了大众历史写作的面向,又积极探索了非虚构写作的不同样式。(许金晶)

来源: 文汇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10月20日 上午9:30
下一篇 2023年10月20日 上午9:4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