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 • 鞍钢 – 伟大的开端之“三大工程”

1953年10月27日下午,鞍钢无缝钢管厂试轧现场一片紧张忙碌,调度室两台子母钟哒哒作响,40多部电话不停地传达着指令,变电所、主电室、油库的工人们眼睛紧紧盯着仪器仪表,加热工烧上了试轧的管坯,轧钢工调整好轧机,一切准备就绪……此时,无缝钢管厂的干部工人、鞍钢公司的领导和苏联专家都怀着激动、兴奋和焦急的心情等待着新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的诞生。2点20分,当第一根火红的无缝钢管顺利轧制成功后,人群中瞬间爆发出一片欢呼声:“成功了,我们成功了,我国第一根无缝钢管轧制成功了!”人群开始沸腾,欢呼雀跃,有的相互拥抱庆贺,有的激动地流下了热泪,大家争相观看这饱含中苏友谊,饱含全国人民期盼,饱含全体参战将士心血与汗水的新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

为表达对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敬意,大家从这新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上切下了一段,由钳工邵明祥同志在钢管上刻上字:“献给敬爱的毛主席”,派专人去北京送给毛主席。

记忆 • 鞍钢 - 伟大的开端之“三大工程”

7号高炉建设时的外景

同年的11月30日和12月19日,鞍钢大型轧钢厂和炼铁厂7号高炉相继举行了竣工移交生产签字仪式。至此,作为全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先期项目的鞍钢“三大工程”全部提前竣工。

鞍钢“三大工程”的提前胜利竣工为新中国“一五”建设打开了局面,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成为当时轰动全国的一件重大事件。2019年,鞍钢 “三大工程”被载入共和国70年大事记,可见其对于国家工业建设的重要程度。

然而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内经济凋敝,百废待兴,鞍钢虽通过三年的努力在产量上翻了几番,但在大规模工业建设上仍是毫无经验,一切都要摸着石头过河。从破土动工到胜利竣工,这样的胜利来之不易,其中党中央的坚定领导,全国各地的支持以及自力更生,紧紧依靠群众,成为打赢这场新中国工业建设第一役的关键因素。

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

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一直牵挂鞍钢的发展和“三大工程”的建设。早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对建立东北根据地,接管城市,包括鞍钢接管工作多次发出指示。“三大工程”前夕,李富春同志亲笔给中央写了报告,请求动员全国有关方面的力量支援鞍钢。随后,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完全同意,应大力组织实行!”1952年9月,朱德同志首次到鞍钢视察。当时,“三大工程”中的无缝钢管厂和大型轧钢厂刚刚破土动工,他兴致勃勃地视察了厂区,并接见了鞍钢劳动模范孟泰、武玉兰、宋学文、王进忠、黄德茂等人。1953年9月23日,朱德总司令再次到鞍钢视察,他首先了解了“三大工程”的进展情况,勉励大家要“加快进度,争取提前竣工,早日把鞍山建设成祖国的钢都。”并为鞍钢全体职工题了词:“鞍钢全体职工同志们!你们站在国家建设最光荣的岗位上,要在劳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最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不断地努力学习苏联专家同志们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经验,为建设中国第一个强大的钢铁基地,为准备帮中国第二个、第三个钢铁基地的建设而努力。”而在整个“三大工程”建设期间,彭德怀、聂荣臻、贺龙、郭沫若等人都曾前来鞍钢视察。

记忆 • 鞍钢 - 伟大的开端之“三大工程”

无缝钢管厂建成投产

“一五”建设时期,党中央把鞍钢的建设列为全国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东北局也将其列为“特定工业部门”,给予特殊的重视与支持,鞍山市在当时也成为了直辖市。1952年3月,政务院副总理陈云视察鞍钢时就曾指出:“鞍钢的恢复和发展是全国基本建设的重点,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将重点转向基本建设,将会犯路线上的错误。”

记忆 • 鞍钢 - 伟大的开端之“三大工程”

大型轧钢厂生产场面

由于当时鞍钢尚未单独建立党委,鞍钢各项党务工作由市委直接负责,鞍钢的主要领导同志也担任市委常委。为了加快鞍山钢铁基地建设,中共鞍山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工作重点放在鞍钢,市委书记亲自抓鞍钢的党建工作,并派专人深入施工第一线了解情况,调查研究,及时处理和解决建设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不断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而这些对于保证“三大工程”提前顺利完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核心作用。

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三大工程”建设时期,中央先后从东北、华北等地抽调500多名地县级干部支援鞍钢(即“鞍钢五百罗汉”),这些同志大多来自部队和老革命根据地,政治觉悟高,领导经验丰富,极大地充实了鞍钢的干部队伍,加强了党的领导力。为了加强技术力量,国家各有关部门从中南和华东等地区调集和招聘了500余名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前往鞍钢。从1952年8月起,国家开始陆续从各地高校集中分配2000多名大专学生到鞍钢,其中不乏北大、清华、燕京、南开天津大学等著名高等院校的高材生。这些大学生成为“三大工程”建设的技术骨干,更成为了日后鞍钢乃至全国冶金战线上的主力军。

在支援“三大工程”建设的大军中也包括广大农民。成千上万的基层农村干部和木工、瓦工、石工、力工以及农村青年中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纷纷来到鞍钢报名当工人,在沸腾的工地上逐步锻炼成优秀的技术工人和管理干部。据不完全统计,至1953年8月,鞍钢基建系统已调入干部5285人,“三大工程”基建施工队伍已扩充到5万余人。从南海之滨到黑龙江畔,从浙江、福建到青藏高原,中华儿女从四面八方汇集鞍钢,为“三大工程”建设添砖加瓦。

在物资支援方面,全国上下更是毫无保留,倾尽所有,急鞍钢之所急,千方百计确保“三大工程”所需物资及设备的供应。尤其是那些承担“三大工程”建设所需特殊材料试制任务的各地厂家,更是不计工本,几乎是以忘我的状态投入到任务中,全力组织力量攻关。例如沈阳电工十四厂在赶制订货时,特别在厂里出版了《鞍钢任务专刊》。全厂各级领导干部都亲自深入车间第一线指导加工生产,许多车间不但计划并公布出每次半成品制造和交到下一工序的时间,并且还在每件产品上标明“鞍山”字样,但凡是有这个字样的大家都抢着干,视这为一种荣誉。

据统计,在“三大工程”建设期间,全国各地共有57个大中城市和199个工厂企业为鞍钢制造各种设备,提供生产建设材料,品种规格达1.6万多种,总重达115万吨。

由于建设所需的材料和设备订货量极其庞大,全国各地支援鞍钢的大批物资经由火车、汽车甚至是马车运输,形成了一股川流不息的运输大军,夜以继日地奔向鞍钢。国家铁道部要求各地铁路管理部门:“凡是向鞍钢运送的设备材料,一律优先调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也特许使用军用机场,将急需备件空运到鞍钢。实际上,“三大工程”建设期间,全国对于鞍钢的支援几乎延伸到了各行各业,鞍钢的发展对于巩固国防、发展农业、运输业以及改善人民生活具有的重大意义已经成为了全国人民的共识。

自力更生 紧紧依靠职工群众

“三大工程”建设期间,鞍钢坚定地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扬了民主精神,充分地调动起了全体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方面,在公司范围内召开各级动员会,深入听取职工群众意见,制定和完善各项制度,特别是生产责任制的完善和落实,对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针对在岗职工灵活开展“学做结合,劳技结合”活动,通过培训,在短时间内使得大批技术人员和工人熟练地掌握了各项技术。例如,“爆破大王”周相臣发明了“空间爆破法”,将爆破和拆除旧混凝土基础的工作效率提高了20多倍;王进忠发明了“混凝土浇灌流水作业法”;徐春祺发明了“木模安装流水作业法”;张甲明发明了“地脚螺栓固定安装流水作业法”……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发明创造都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苏联政府在各个方面给予的帮助是巨大且无私的,是“三大工程”建设得以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之一。

记忆 • 鞍钢 - 伟大的开端之“三大工程”

1953年7号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

“三大工程”中,无缝钢管厂建设用时1年3个月14天;炼铁厂7号高炉用时9个月23天;大型轧钢厂用时1年3个月29天。三项工程均提前完成,且均为优质工程。

记忆 • 鞍钢 - 伟大的开端之“三大工程”

“三大工程”施工现场

1953年12月21日那天,周恩来总理喜闻鞍钢“三大工程”竣工,兴奋不已,立即挥毫题词:“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7号炼铁炉的开工生产,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的重大胜利。”

1953年12月26日,鞍钢隆重举行“三大工程”开工典礼。劳动模范孟泰、张明山等数百名职工代表也参加了典礼,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等专程来鞍慰问演出,整个钢都沉浸在欢天喜地的氛围中。《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我国工业建设的伟大胜利》社论指出,“三大工程”的开工生产,大大加强了我国的钢铁工业。鞍山钢铁公司将日益发挥出巨大的潜力,支持全国的工业建设,有力地推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来源:鞍钢日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9月29日 上午9:23
下一篇 2023年9月29日 上午9:3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