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目前大部分都上了ERP系统,但真正用的好的企业不到10%,大部分企业都只是在系统上跑了进销存的单据,没有发挥对企业经营、管控的目的。我做过好几家企业的ERP上线或升级,可以给大家一些建议。
1、先要想清楚要什么:上系统前,老板和企业高层(至少财务、供应链)先要去了解这个系统,不用知道怎么操作,但要会看报表,看数据。如果老板或管理层不会看数据,那上系统基本上都不会成功。不用把ERP看得很高级,其实就是一个工具,EXCEL报表先要学会看懂。上系统主要目的就是更加规范流程,信息更及时、准确,拉取报表更方便。让企业的管理更加的简单、高效;
2、要有一定的人才:在上系统前,企业内部一定要有几个熟悉系统的人。特别是财务和供应链,ERP最核心的两个模块是跑MRP和财务的成本费用管控模块,企业内部需要有懂的人,否则ERP上线肯定会失败;
3、系统上线时几个关键:
- 基础资料:ERP系统最核心的是基础资料一定要准确,BOM(用量、损耗)、工艺路线要准确,并要有流程制度去持续的复核修正。基础资料是源头,如果这个不准,整个系统都会乱套;
- 跑MRP策略:ERP整个设计逻辑是围绕订单在进行,所以首先要把跑MRP的策略想好。企业最理想的是跑净需求,每天去冲减供需。跑净需求的前提是基础资料要准(大于99.5%)、单据处理要及时(日清月毕)、仓库库存要准(账物准确率大于99.5%)。特别是系统各种单据要有一整套的检查机制,销售订单、采购订单、生产工单等要每天查核,不需要的及时关闭;
- 工单管理:ERP设计的是订单与工单串联,领料、入库、成本核算都是基于工单,工单的管理就非常重要。严格执行按单领料、按单报工、按单入库,生产过程中不可串单挪料,不然最终体现出来的成本都不准;
- 成本管理:这个分为料、工、费三大块。针对物料严格按工单管控,单单清。针对差异分析原因,是BOM不准、生产超领、不良超高等等,都要在系统层面先想清楚怎么统计,数据要先真实,分析才有方向;针对人工费用的管理,在系统中先要有人时报工,按产量推算出标准人工时,再与实际出勤的人工时对比,做差异分析;费用管控,只要科目、规则设定好,难度不大。前提是公司所有发生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都要进入到系统,按科目、部门录入,做好管控的预算,控制超标就行了。
不管是SAP、Oracle,还是国内的金蝶、用友、鼎捷,还是再小的一些ERP软件,总体的模块、运行的逻辑都差异不大。企业是不是用得好,主要还是取决于人,特别是老板的决心,内部管理人员的推动力。上ERP系统是为了数据能共享,信息流更通畅,特别是订单的交货进度、付款情况、在手订单生产进度都实时可查。在财务端,实时能看到公司应付多少、应收多少、利润率是多少。可以基于数据改善公司的经营管理,做更加正确的决策。针对基础比较弱的企业,刚上线时,如果人员储备不足,可以找些咨询老师,借鉴成功企业的经验,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就像华为的成功一样,前期都是找最优秀的企业学习,各种咨询进厂,最终取得伟大的成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