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社会组织来说,
“成效”是贯穿始终的一个重要关键词,
一个项目做得好不好,
“成效”才是评判的有力标准,
如何做好成效管理是社会组织管理者的必备技能。
益友公益承接同佳岸慈善基金会资助的重庆“幸福社区”伙伴赋能研学社以来,为11个“幸福社区”项目开展了常态化督导服务。我们发现,部分机构伙伴常常面临着“不知道什么是成效”“不知道如何呈现成效”等问题。因此,8月20日下午,研学社在重庆创空间为伙伴们举行了以项目成效管理为主题的交流沙龙。
本次交流沙龙邀请到了三位在项目成效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嘉宾:重庆儿基会副秘书长张仁维、重庆仁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郭小健及重庆市南岸区益友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胡承亮。三位嘉宾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对项目成效的理解,并从不同的案例切入,针对以往工作中所发现的社会组织在成效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或参会伙伴提出的困惑进行现场诊断解答。
嘉宾观点
重庆儿基会副秘书长张仁维从基金会的资助者角度阐述了对于项目成效的理解:“一是在服务对象层面,服务对象在这个项目中获得了哪些正向的改变;二是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层面,项目宣传上是否做到了让资方、让大众、让更多的人看见和知晓;三是项目是否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是否有可复制、可推广、对行业有推动作用的模式成果等”。
重庆仁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郭小健站在社工项目评估方角度分享了对于项目成效的看法:“我们在设计项目的时候,就就应该把成效作为重要部分考虑进去。这其中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是否回应政策方针,跟着党的政策方针、读懂相应的文件;二是脚踏实地做好项目管理,充分理解资方需求,做好项目设计和服务创新,及时做好过程中的痕迹保存,并形成清晰可视化的服务路径”。
重庆市南岸区益友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胡承亮从项目管理及服务者角度分享了对于项目成效的认知:“看项目成效管理,大家一定要先想一想,项目设计的初衷是什么?想要推动什么改变?如果最后项目实际已推动这种改变的发生,那我们可以说这个项目是有成效的;并且也希望大家可以从‘项目指标完成’、‘相关方正向反馈和变化’、‘形成模式机制’三个维度去对项目成效进行自查和评估。坚持‘成果为王,效率优先’”。
学员提问
现场参与的20多个机构的小伙伴在听了嘉宾们分享的观点和案例后,纷纷向几位嘉宾老师讨教学习。小伙伴也分享了自己对于“项目成效”的理解,关键词“变化”和“项目可复制性”得到了在场伙伴和嘉宾的一致认可;来自万州德立社工李智舰提出:“项目成效中如何呈现服务对象的归属感和获得感”。张仁维秘书长回应道,还是要做好服务对象的前后测评估,通过服务前后的对比来让相关方看到所谓的“归属感”和“获得感”。比如从不参与社区活动到参与,甚至成为活动的志愿者等等,都可以作为很好的呈现。益友公益理事长胡承亮建议:“可以从三个递进的维度来呈现,一是服务对象认知(意识形态)的变化,二是服务对象行为的变化,三是服务机制的形成”。
微益社工彭春莲提出“疫情之下,项目都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要如何确保项目成效。”胡承亮表示,项目立项后执行遇到问题,在确保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去调整服务路径,但是不建议轻易变更整体计划或预算等。且要把资方当伙伴,充分沟通和协商。郭小建老师也对此表示了赞同,资方的很多资源也许就是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困境的,所以一定要与资方做好沟通。
学员互动
“带着‘问题’来,带着‘思考’和‘答案’走,切实解决大家在项目成效管理中的实际困难”也是我们开展本次交流沙龙的初衷,活动结束后,各个小伙伴们也通过反馈表向我们分享了各自的收获和感想,也为下次活动提出了期待。来自新扬社工的杨帆在活动后反馈道:“通过本次活动解决了我对项目评估的一些困惑,社工在准备评估时常想到的是第一个纬度,即完成指标量,而对其他的纬度的认识却是模糊的。另外也提醒了我们,社工在做项目时除了考虑到服务对象的需求,还要考虑资方等相关方的需求,这往往是我们在执行项目时常常容易忽略的”。来自江津阳光社工的肖家雨反馈道:“项目成效管理可从项目设计开始,通过服务对象的正向改变、社会影响力的大小、行业的促进、经验的可复制可推广等方面入手,贯穿始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