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广州学院践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道(华工大学广州学院)

中国网3月9日讯(记者 曾瑞鑫)21世纪是全球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高速发展的世纪,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光荣的使命呼唤着一代新人为之奋斗。作为一所高校,能否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高质量人才,决定了其存在的社会价值,也决定了其是否拥有生存发展的动力源泉。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正是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来认识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与学校生存发展的关系,把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办学理念和教学思想观念的基石并视之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四大任务中的首要任务,也是高校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理由。学校以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为己任,十年办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他们在各自的行业、岗位上,施展才干,挥洒汗水,谱写着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辉篇章”,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广东省教学名师、华工广州学院副校长曾志新教授满脸笑容地说。

华工广州学院副校长曾志新教授

教学质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办学已走过十年历程,无论是教育理念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还是教学改革推进、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都不可或缺地促进和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升。“谈到我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实际是个系统工程,它由几个方面共同组成”,曾教授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尤其对我们这样一所办学历史还不算太长,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的高校来说,教学质量就是学校声誉的载体”,曾志新副校长说道。学校的教育与教学质量决定了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从根本上决定着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而由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永无止境,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也是办学的核心工作。

首先是学校教育教学理念的顶层设计,从2007年的“清远共识”到2008年的“大三战略”,再到2014年对高校转型的大讨论,学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培养体系逐渐清晰和明确,形成了教学发展和改革统一思路,进一步确立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突出地位。

其次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明确提出了“重人品、实基础、强能力、有专长”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要求四年中三个能力(专业应用技能及实践动手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培养不断线。采取学分制和主辅修制、探索各种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工程和创新创业教育等措施,突出特色,积极探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为实现个性化培养,学校先后组建了各类教学改革实验区。2010年,学校创办了机电创新实验班,实行项目带动模式。2011年,学校创办了校企合作模式和工程教育模式,与世界著名企业中兴通讯强强联合、深度合作创办了面向通讯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中兴通讯3G学院”(现更名为中兴通信工程学院),该院的信息与通信技术协同育人平台已获批为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首批协同育人平台;同年,开办了国际工程师学院,参照国际通用的工程师培养模式和标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外语及跨文化交流能力强、适应对外开放、拥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工程技术人才。2013年,深化了国际合作模式,与美国托马斯大学合作开办的宝石及材料工艺学(珠宝鉴定与营销)专业获教育部批准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广东省唯一一所获批的院校。2014年,外国语学院率先开展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以专业带动英语学习,并且已经在4个学院开展试点工作,在全国独立学院中走在前列;日语专业与广州市经济法学会开展了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完全订单式联合培养“涉外法律事务”方向专门人才。“实践证明,这些新型的培养模式使我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形成无缝对接,同时也有利于培养有特色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成才。”

第三是科学系统推进教学改革。从建校之初,学校就采取系列措施鼓励和支持教师改革教学方法,立项资助教师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研究。尤其是2012年以来,通过省校两级“质量工程”建设,极大推动了教师参与教学教育研究,申报高水平高层次项目的积极性。通过组织参加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大赛等方式,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与水平;组织开展讲课比赛、评选教学优胜奖,引导和规范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学校的教改研究已形成鲜明的特色,教学改革和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2014年,学校共投入教改专项经费近300万元,启动了近百项校级教改项目;承担省级以上教改项目12项。其中,首次申报广东省教学成果奖,就有1项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在2014年全国多媒体教学课件大赛上,我校获得一个国家一等奖、一个国家二等奖、一个国家三等奖和一个最佳艺术效果奖等,是全国获得国家一等奖的两所独立学院之一,也是广东省唯一一所获得国家一等奖的独立学院。广东省参赛高校中,仅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和我校获得国家一等奖,且我校所获得的奖项数量居广东省参赛高校之首。

第四是以学科创新竞赛引领应用型人才培养。通过SRP立项及组建学生研究团队参加各种专业、学科科技创新竞赛带动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取得良好效果。在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上,我校斩获一等奖,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独立学院;首次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全国二等奖2项;在中国大学生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全国三等奖3项等。

第五是以师资水平的提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我校青年教师比例较高的实际,采取加强培训,以老带新等措施,并以相关的规章制度作为引导和保证。学校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被列为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立项建设项目。该中心的成立和运行,就是为了帮助和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是构建了较完整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学生信息员队伍、督导团队、学院评教、网上评教、各级各类人员评教等多项教学质量监控手段,督促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督促管理人员提升管理水平。

学科和专业建设是重点

“学科和专业是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本单元,也是一个学校办学水平、质量和特色的载体。因此,学科和专业的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在谈到学科专业建设时,曾志新副校长如是说。“学科和专业的建设一是要以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二是要与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及办学实际相适应”。

该校的学科建设近期以省级重点学科为目标,主要从学科方向的凝炼、学科人才的汇聚、学科平台 (基地)的建设等几个方面开展。目前集中力量建设3个校级重点学科,2个校级扶持学科。在前几年建设的基础上,2014年又投入500万元专项资金,加大建设力度。其中,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3个二级学科依托行业优势和校企深度合作优势,在独立学院同类学科建设中达到较高水平,并已初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专业是人才培养体系的落脚点,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平台。改善专业结构,提高专业水平是我校专业建设的核心工作”。近年来学校立足社会需求和办学实际,在传承华工优势专业的基础上,积极创办与行业、市场密切相连的新专业(方向),例如珠宝设计、金融工程(碳金融方向)、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输电线路方向)、日语(涉外法律事务方向)等,丰富和优化了学校的专业结构。其中,金融工程专业为2014年新设专业,在全国高校中率先(也是唯一)开设了碳金融方向;日语专业与广州市经济法学会开展协同育人模式创新,完全订单式联合培养“涉外法律事务”方向专门人才。学校提出的人才培养方案模块,采取“目标导向法”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内外部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知识能力结构和课程体系。“在这个思路下,各专业考虑如何制定和优化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考虑专业建设和更多关注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学校在现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下进一步精细化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曾教授补充解释。

创新强校助力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是广东省为加快提升全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于2014年推出的一项重大系统工程,着眼于全面提升全省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包括: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创新、高水平大学及特色高校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六个方面。

为此,学校分别实施了编制规划、论证立项、组织实施、绩效考核等几个环节,所编制的创新强校规划,经省教育厅考核,被评为“优秀”,是唯一一个获得优秀的独立学院。目前学校正以创新强校工程为引领,全面组织实施六项建设内容。曾志新副校长在谈到学校创新强校总体规划时说:“学校将围绕广东省总体战略部署,安排统筹该项工作,分析自己的优势与特色,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积极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共同奏好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的交响乐章”。

在采访结束时,笔者请曾志新副校长说一句话作为结束语,他不假思索地说:“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是学校办学的主旋律。”在建校十周年华诞前夕,学校已进入了全国一流独立学院行列。在回顾十年发展历程的同时,华广人将以更高的追求,加倍的努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土地上不懈地耕耘。(图文/华工广州学院 石婧雯 张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8月25日 上午8:12
下一篇 2022年8月25日 上午8: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