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纯的柜面业务电算化、到经营管理的信息化、以至现在“无科技、不金融”的数字化,数字化建设之于商业银行已是必答题。商业银行做好这道必答题,面临建设路径的选择。
记得来时路,才能不忘梦归处。商业银行数字化建设的本质在于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核心在于“多快好省”地满足客户需求。商业银行数字化建设行稳致远,在于坚守初心,锚定数字化建设的方向;在于遵循金融科技规律,找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发力点;在于培养适宜数字化建设的良好环境,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中国建设银行首席信息官 金磐石
坚守初心、锚定数字化建设方向
1.做金融服务的使能者——蓄能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资金清算网络的开通,让通存通兑及时到账成为现实;自动化机具的应用,让客户24小时自助服务成为可能;移动互联技术的应用,让人人拥有了指尖上的银行;交易与核算分离的新一代核心系统,让人海战术的年结成为历史,2017年新一代核心系统投产以来,建设银行年结后台值守只有寥寥数人,前台也少了以往漫长的等待,此时无声胜有声;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精准为客户画像,“不敢贷、不能贷”成为历史,建设银行成为首家普惠贷款过万亿的商业银行。想得到、就有机会做得到,数字化建设还将把更多的不可能变成可能。
2.做金融创意的点金人——赋能业务实现金融服务敏捷交付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当年诞生于深圳特区的流行语,对于今天的银行业来说依然适用。服务的同质化、竞争的白热化,更比拼对客户需求的响应能力,早一分交付、占一线先机、赢十分优势是当前金融服务的迫切要求。台积电在晶圆代工方面能独占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场,与其重金打造的先进制程、敏捷的交付能力、稳定的交付质量是分不开的,唯快不败是其傲立江湖的资本。建设现代银行、形成核心竞争优势,需要金融科技赋能,需要金融服务的台积电,所想即所见、所思即所得。
3.做金融业务的智能人——对内减负提质增效,对外无感服务改善体验
哪里人员密集,哪里就是科技的阵地。提升科技对内赋能能力,让冲在前线和客户面对面交流的一线员工用上最先进的武器,带给客户最便捷的服务和最佳的感受,是金融科技不变的追求。
哪里还用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哪里就有改进的空间。对外敏捷响应,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客服、智能营销,利用文字识别、语义分析技术串起流程,助力一线人员减负,做到“模型多走一步,员工客户少走一天”。
哪里人员短缺,哪里就呼唤科技。银行要做金融服务的自动化工厂,自动化程度越高对一线人力的依赖性就越低,可释放更多人力去做更有价值的工作,为银行经营降本增效,助力银行进而有为。
4.做金融安全的守护神——保证服务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苏伊士运河堵船事件,不是简单的货物交付早晚的问题,其关联性影响几乎带来供应链的崩断;近期国内几家知名券商交易异常,登不进、卖不出、撤不了等问题引发群体事件,招致监管部门的质询和民众的强烈反响;跨境金融诈骗、有组织的网络攻击更给金融服务稳定带来新的挑战。富有数字化特征的金融服务更易受到冲击、进而引起蝴蝶效应。做好金融服务的守护神,保持金融服务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安全性至关重要。
把握规律、找准数字化建设发力点
蓄能、赋能、智能及安全关键在于提升安全可控的技术能力、建立敏捷研发及稳定运维体系,研以致用,在学好用好中不断打磨淬炼,同时注重用数字化提升管理效能,校准方向、引导数字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1.打造安全可控能力
打造安全可控能力,是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保持战略自信的关键。
体系化推进信创工作,保障供应链安全。建设银行从应用系统、基础平台、网络等多维度推进安全可控,以应用带动信创基础设施技术生态走向成熟。打造灵活、弹性、可靠、可控的集中 分布融合架构,有效隔离风险,增强可靠性、扩展性和可用性,降低对物理性能、地理位置的依赖度,提升资源调度和使用效率。目前,建设银行已初步建成了安全可控的企业级分布式平台和大数据云平台。未来将进一步增强多中心多活、单元化部署和故障切换能力,加快全行应用分布式改造推广工作。
落地核心应用自研,实现应用系统自主化。拿来主义带不来长治久安,金融企业应用系统的安全可控是系统稳定运行的前提。只有做到应用系统程序代码可读、可译、可扩展、可续写,才能实现问题的快速解决以及项目的敏捷交付。
咬定青山不放松,建设银行矢志不渝推进关键应用系统的重构。去年,建设银行全栈创新技术协同办公系统在金融业首家实现全集团单轨运行,系统运行稳定可靠,用户体验良好。集中式专有核心交易系统分布式改造及迁移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青海、宁夏两家分行成功投产对私业务,各项运行指标达到预期,已具备核心系统全量下移能力。
2.构建敏捷研发体系
实现通用服务平台化、业务服务组件化、服务能力参数化,提升研发效率。利用微服务技术架构,提高可用性、降低耦合度、增强伸缩性,提升分布式平台稳定运行能力,保证业务连续性。通过参数化配置、组件化装配,完成应用系统的重构,建设可组装的参数化产品装配工厂,保障产品的“开箱即用”和快速迭代。
实现研发的智能化,简化开发过程。搭建低代码开发平台,通过抽象业务需求模型,利用可复用资源,采取可视化界面与可拓展开发模式,辅助研发人员“拖拉拽”式完成开发,零基础快速构建应用程序,快速实现版本更新,一键完成部署上线。同时,构建低代码应用可视化设计研发全生命周期能力闭环,适配更多场景和人员,简化开发过程,缩短开发周期,提效降本,实现软件工程化。
推进测试的自动化,提升测试准确度和并发度。通过自动化测试工具的部署使用,测试用例的积累沉淀,缩短测试周期,提升测试覆盖率及效率,提升软件质量。
3.构建安全运维体系
加快数据中心新布局。建设银行数据中心从“两地三中心”向“多地多中心”模式转变,开启了金融级数字基建新布局,为“建行云”升级及灾备体系建设奠定基础。针对不同业务应用场景,以不同粒度划分不同层次的混合部署能力,提供一云多芯的全栈混合云产品,释放异构多元算力,形成按需弹性供给的基础设施资源调度能力,为高效敏捷的科技供给能力提供底层支撑。
推进智能运维转型。建立跨技术栈的统一变更视图,加强运行指标趋势预测能力,提前识别潜在风险,推进问题自动化检测与预警,改善计算、存储、网络等基础资源的预调度预分配机制,提升应急响应与变更风险控制能力。
打造立体式安全防护网。设计研发风险传导模型,摸清生产要素间的级联调用关系,将系统日常运行机制抽象化、模型化。事前,充分推演和评估潜在风险,防患于未然;事中,快速响应排查定位故障,按照模型预定策略,自动化处置问题;事后,及时组织风险评估和模型调优,保证安全模型的有效性。
建立“多层水闸式”纵深安全防护体系。坚持“安全即服务”的理念,强化网络、终端、系统、应用及云基础设施等全覆盖的智能安全运营,做实、做细系统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推进安全运营度量、主动威胁挖掘、研发安全管控、数据安全应用场景挖掘等能力建设,打造用户信赖的金融级安全运营平台。
4.做好生态化应用推广
数字化建设不是为技术而技术,而是利用技术将金融服务数字化,进而更广泛地传播到“田间地头”,实现泛在与共惠。
研用一体的生态化,发挥科技优势。应用系统的投产上线只是起点,期望十全十美是不现实的。好的应用系统是用出来的,是在不断接受客户质疑和员工抱怨中走向成熟的。用后知不足,知不足而改进。研发人员赴一线体验,换位思考,是提升研发优化自觉性的关键。通过参与一线营销,在实战中了解与优秀应用产品的差异,改进不足,扩大优势,增强应用产品的生命力。
赋能同业的生态化,共享科技成果。“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建生态、搭场景,与同业共享科技成果,将金融服务嵌入生态场景之中,形成共享经济的新模式,方能在更大范围内惠及普罗大众,在更多层面上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并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建设银行将先进的业务经验和前沿科技成果赋能同业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投资、交易、风控、运营等全方位、一体化的数字金融解决方案,向中小银行输出风控工具和技术,实现行业风险的联防联控,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金融格局。
赋能社会的生态化,助力国家治理。发挥金融 科技优势,融合金融洞察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数字治理能力,推进“优政、惠民、兴企”。
从人民群众实际需要和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入手,深入到“互联网 政务”“互联网 监管”、新型智慧城市等领域,助力实现高效透明的政府运行、精准智能的城市管理和泛在便利的民生服务,致力于将建设银行的智慧政务系统打造成服务社会治理的开放式平台,以建行力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推进用科技管理科技
金融科技本身也需要科技来管理。通过数字化的管理,让任务进展“看得见”,让管理内容“看得全”,让管理问题“看得懂”。只有这样,才能为科技决策提供支持,为资源配置优化提供指南。
建立IT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完成从需求、可研、架构、设计、测试、投产及运维的全流程线上管理,实现目标、进度、交付物的集中管控。
设计金融科技指标体系。通过系统自动获取涵盖资源投入、科技收益、科技风险三大类指标,形成可视化统一视图。建立基准,识别变动,分析指标关联关系,为管控风险、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支撑,也为量化考核提供依据。
机制变革、培育数字化建设的适宜环境
“兵有三势,气势、地势、因势”。数字化建设同样需要营造必然之势,配套的运营机制、可行的激励机制、开放共享的协作机制以及一支“能打善战”的科技队伍必不可少。
1.完善配套运营机制
配套新制度规范。数字化意味着新流程、新模式、新场景,及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标准和规范,使数字化经营有制可依、有度可量,可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
形成新的经营模式。改变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培养平台化经营思维,建立线上化运营机制,适配新场景,统筹线上、线下服务渠道,重新定位职能职责,提高数字化经营能力。
2.优化创新激励机制
基础性共享平台组件建设。复用是软件最大的优势,重复开发是低效且最大的浪费。根据基础性平台组件被引用量、稳定无差错率等指标,给予研发人员相应的奖励,鼓励其出手就考虑共享,共享即为精品,不断壮大基础性平台组件库,为后续研发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运用科技进行经营创新。运用之妙,在乎一心。金融科技的好在于与场景的结合,好的系统要用好,关键是理解业务的功能和需求,知晓其用途及特点,找准场景,方能真正发挥科技功效,支持业务经营创新。
持续进行微创新。痛点即是机会,将习以为常的“灯下黑”问题纳入创新课题,以微创新、微应用的方式创新应用,促进全员微创新,营造快速迭代、敏捷创新的氛围。
3.更开放的机制推进共建共享
数字化建设需要共建共商,不仅是同业的共荣共享,更是广泛社会力量的多方合作、共同参与。
输出基础平台服务,支持行业发展。“建行云”是“互联网 ”时代的金融创新举措,其提供计算、存储、网络等全栈产品。依托“建行云”资源的快速供给能力,可供各行各业在“建行云”上量身定制“科技 服务”的个性化解决方案。稳步推进“建行云”等基础平台服务输出,赋能G(政府)B(企业)C(个人)客户,共创金融生态,同享美好未来。
激活自有业务平台,发挥“强网络效应”。建设银行构建双子星 护城河线上业务平台,形成以手机银行APP承接金融服务和建行生活APP承接非金融服务的双子星线上经营平台。基于业务中台提升手机银行、建行生活平台的运营及场景接入能力,实现“惠懂你”“裕农通”等特定客群经营平台与核心APP服务的互补和流量的互通。通过加强内外联动、多方深度融合,促进金融服务跃迁升级。
引入社会力量,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与先进科技企业、同业、高校、科研院所搭建专业化金融科技产用对接平台。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为各方提供应用场景,贡献数据处理和风险防控解决方案。为新技术应用提供试验场,打造创新应用成果转化新模式,完善应用标准符合性和安全性评价机制,借力借智,实现技术共研、场景共建、标准共商、成果共用、知识产权共享,加速数字化建设。
标准化服务流程规范,助力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数字化建设的主要成果上,做好经验累积与价值交换,形成标准,促进金融科技标准体系的建立,做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实验者和执行者。
4.科技队伍建设,厚实发展基础
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科技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升业务人员的科技能力。培养数字化思维方式,降低科技人员与业务人员的对话成本。培养一批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跨域型”人才,作为银行数字化建设中“数字 业务”协同发展的“润滑剂”,增强创新合力。
多渠道壮大科技实力。引入外部高端数字化人才,提升数字化专业能力;培养行内各条线的数字化人才,提升银行长期数字化建设能力;加快青年人才培养,通过赛马制、揭榜制,为青年人搭建舞台,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数字化建设一直在路上,建设银行将坚守初心,持续蓄能,增强专业能力,变更多不可能为可能;坚持为经营发展赋能,将技术优势变为经营胜果;坚持降本减负,注重客户和员工体验,持续发挥自动化优势;立足价值创造,久久为功,推进数字化建设远致稳行,与同业共建、与社会共享,用科技改变金融、以新金融助力美好生活。
(栏目编辑:韩维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