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记者从元月16日开幕的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工作会议上获悉,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农业部、科技部等有关部门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以服务经济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己任,围绕将中国农科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内一流的农业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中心、农业高层次科研人才基地的战略目标,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1、紧紧围绕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目标,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充分利用学科、人才优势和科研工作基础,多渠道争取科研经费。2004年承担国家科研项目723项,获得科技项目经费4.8亿元。
  二是突出抓好重大科技攻关和重大成果的培育工作。禽流感等动物重大传染病防制技术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今年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所与兰州兽医所,以强大的科技储备,为我国全面控制禽流感和其它动物疫病作出了突出贡献。矮败小麦育种技术研究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将对传统小麦育种技术产生革命性影响,是继杂交水稻之后,可能产生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农业领域又一重大科技成果;在优质、多抗、三系杂交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选育出两个高产、抗病的三系杂交抗虫棉新品种,在全国区试试验中表现优秀,这是国际上首次成功培育三系抗虫杂交棉;双低油菜“中油杂11号”连续两年在长江上、中、下游三大区试中夺得第一,增产效果显著,居全国领先水平。在新一代饲料添加剂研制方面,获得了高效表达转植酸酶基因的玉米种子,与第一代饲料添加剂相比,可大大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动物对磷、铁、锌的吸收利用,使我国饲料添加剂研究进入第二代新型环保型的阶段。此外,今年该院共取得科技成果201项,其中获奖成果65项,预计有6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奖39项。
  三是坚持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积极配合农业部实施2004年“四大作物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试点行动”;组织科技人员参加农业部“科技之春”大型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配合实施西部大开发,与西藏、青海、宁夏、甘肃等省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为地方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加快科技能力建设,构建科技进步长效机制。一是加强学科建设,对非营利研究所学科设置进行严格评审,突出为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科技支撑的目标导向,每个所确立了3~5个优势学科和优先领域。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农业部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推进“人才强院”战略的实施,强化优秀学术团队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一大批海内外引进的杰出人才在科技创新中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一二级杰出人才的研究经费占到全院科研经费的1/3,其中,集体归来的作物科学所黎志康团队已获得1000多万元的国内项目支持和100万美元的国际合作项目,水稻所钱前博士还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三是科研条件建设得到加强。以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为依托,组建“农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实验室”已通过专家评审;动物营养学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升格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申报工作,使该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可望达到4个。总投资分别超过1.4亿元和1.9亿元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中心项目、生物安全P4实验室建设项目已获立项,将为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与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研究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今年还新增国家改良中心1个、良繁基地1个、创新中心1个。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科研条件建设所取得的成效,为构建农业科技进步的长效机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加快机制与体制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按照科技部等三部委文件要求,各项改革稳步推进,转制为非营利科研机构的研究所学科调整基本到位、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研经费大幅度增加;拟按企业化管理的研究所产业化能力进一步提高,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同时进一步深化了研究所内部的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为2005年改革验收作了准备。
  中国农科院还积极推动全国农业科研协作及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与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建 “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工作全面启动。根据这一体制创新模式,中国农科院研究提出了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构想,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领导的高度重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0日 上午11:00
下一篇 2022年5月20日 上午11: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