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两大“癌症”研究进展显著

  由植保所棉病组历时近20载主持完成的“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菌生物学及抗病种质的创新与利用”于日前获200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项目的完成对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策略的制订、品种合理布局、实施综合防治、保证我国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棉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棉花生产的最重要病害之一,被称为棉花的两大“癌症”,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产棉国并造成重大损失。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棉花枯萎病在我国严重危害;90年代以来,黄萎病遍及全国各主产棉区,重病棉田的病株率可高达80%以上,其中1993年全国灾害面积266.67万ha,损失皮棉1亿kg,尤其是北方棉区有不少棉田出现成片病株落叶枯死现象。随后,1995、2002、2003年黄萎病连续大发生,全国发病面积高达300万ha,经济损失巨大。黄萎病已成为我国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防治黄、枯萎病的主要方法是培育优秀抗病品种,而明确病原菌致病力分化是新品种培育的前提。研究和发展鉴别病菌的特异分子标记,对育种目标的确立、品种的合理布局和实施综合防治,加速抗病育种研究,以期尽快控制病菌的危害,具有科学理论和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菌生物学及抗病种质的创新与利用”研究,在国家科技攻关、“863”计划等资助下,通过对我国不同生态棉区枯、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分化研究,发现了我国棉花枯萎病菌的专化型;用国际通用的鉴别寄主进行测定,还发现并确定了广泛分布于国内各主产棉区的优势小种;对棉区病株进行分离、纯化,建立了可区分棉花枯萎病不同小种和黄萎病落叶型和非落叶型病菌分子标记体系;获得落叶型菌系VD8菌系基因组的探针PVD8-3和PVD8-5基因探针,对于黄萎病的落叶型菌系的快速准确鉴定具有重要意义;还培育出多个高抗枯、黄萎病的棉花品种(系),在病区推广利用,为有效控制病菌危害,保证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0日 上午9:18
下一篇 2022年5月20日 上午9:20

相关推荐